138句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有哪些精选句子
一、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
1、第三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方面中的修改文章的事例,生动形象的写出叶圣陶先生谦虚的特点。
2、目标导学二:品析含义丰富的句子
3、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4、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5、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6、 叶圣陶先生两三事有讨论性的句子是哪些
7、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8、文章可以划分为四个段落层次:
9、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10、明确: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11、张中行先生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也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长者形象。歌颂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的品行:待人厚和律己严。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敬仰之情,启发我们以叶先生为榜样,反思自己,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情,加强道德修养。
12、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13、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4、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分析。
15、第五段——《尚书》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表达了对先生的祝福,也赞颂了叶老先生的“德”。还在第二段和结尾段间接引用《左传》的三不朽里的“立德” ,赞颂了叶圣陶先生在品德上的榜样作用
16、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17、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南腔北调有何表达效果——这个逗南腔北调地说的是叶圣陶先生不熟悉普通话,但仍然努力地用自己腔调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这个表达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做法。原句: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18、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19、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20、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有哪些
1、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2)“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作为段首中心句,本句概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影响之广,引出了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及和“我”商量修改文章事宜的事例。
3、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说明了他待人厚,律己严的品德,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扩展资料叶圣陶先生逝世后,作者写这篇文章,一则表达自己敬仰、怀念的心情,二则作为对叶圣陶先生的纪念。
5、(5)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6、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7、战国孔子弟子编写《论语·述而篇》里的原话是: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8、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9、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10、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11、解析:这一段通过请“我” 润色时的对话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12、译文是:孔子说:“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
13、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14、日常交往守礼敬人
1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16、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7、(2)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我的看法: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把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特点看作世人的表率,名副其实。因为文中说:“《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8、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1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名人名言
20、一方面是“粗知文章大意”,不必咬文嚼字,“不必开掘许多‘微言大义’”。一方面又要学生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似乎这是教材设计的矛盾,其实不然,这是由此文的文体特点决定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叙事的纪念性文章。纪念性文章主要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作者对纪念人物的感情。因此,人、事、感情是阅读此类文章的关键要点。人是写作对象,事是表达感情的载体,感情则是纪念文章的灵魂。因此,不读出纪念文章的感情,那么就枉读了此类文章。而字里行间的感情,略读是读不出的,必须通过咬文嚼字、咂摸品味,才能品出语言意蕴。
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段意概括
1、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
2、当然,这篇人物纪实散文的文学性并不强,“含义丰富”并不是最突出的语言特点,而且类似这种多义性的句子并不多。答案提供了另一个例子:
3、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为人。
4、“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5、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统编本教材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题目,是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这些题目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示,有的暗含了课堂教学的思路,也有一些是“引子”。题目的设问与参考答案、题目的导向等,都隐含着解读文本的线索。笔者在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课后题目进行检视性阅读的同时,也发现了思辨性解读文本的思路与策略。
7、(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8、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9、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10、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11、“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2、“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13、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14、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15、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16、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17、“双层的悲哀”指旧年将逝,叶圣陶先生去世。文中有许多含义丰富的类似的句子,如“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一句中用了两个“悲伤”,其含义不一样,前面一个“悲伤”是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是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18、《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1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选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主要情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2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品析
1、“双层的悲哀”指旧年将逝,叶圣陶先生去世。文中有许多类似的含义丰富的句子,如“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一句中用了两个“悲伤”,其含义不一样,前面一个“悲伤”是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是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2、第一部分(1):写作缘由。
3、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4、人物纪实性散文的最突出的文体特征是既有对人物事迹的描述,也有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即在“所叙之事”与“所议之理”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要着重分析人物事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联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题是:“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就是对人物纪实性散文文体特征的揭示。
5、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6、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7、“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8、“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9、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10、放慢阅读速度,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画出疑难的地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11、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12、(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13、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14、(1)“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用“单一的儒”来评价叶圣陶先生,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定下基调。
15、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是承上启下的中心句,不管是上文还是下文,将的都是叶圣陶的知行合一
1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中的4句论语句子是: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
18、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章中提到的叶圣陶先生在写文章上的主张是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19、(3)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20、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
五、《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句子赏析
1、简洁。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2、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3、目标导学二:把握主要内容
4、③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5、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以认为“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1)
6、③“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7、“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8、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9、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10、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11、(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12、示例:“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1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4、(1)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15、郭跃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中山纪念中学语文教师,现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第三届中山市市级骨干教师,中山市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主持中山市重点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
16、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17、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待人厚修改文章
18、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内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行文沉稳容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议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这是大家的境界
19、关注文本的“观点态度”
20、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和把握作者情感五借助法。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六、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2、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4、明确: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古代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举例略。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倒数第4段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答: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这两句话承上启下。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本课的作业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品析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7、明确:“双层的悲哀”突出强调了作者的悲痛之深,尤其在这除夕之夜,先生却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怀念与无边的哀思。
8、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9、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10、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过人的品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老者形象和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12、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13、商酌zhuó:商量斟酌。
14、日本的道元禅师曾到中国访师求学,并于浙江天童寺内修行。一日午后,他在经过走廊的时候,看到有个老和尚正在骄阳之下晒香菇。
15、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16、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7、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18、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19、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记叙。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的品德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通过空乏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20、解析: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转述吕叔湘先生看见叶圣陶先生为他的文章描标点的事例及 感受,从侧面烘托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品行。
1、行文沉稳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议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这是大家的境界。采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复信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情。这一段中写到叶圣陶给我的来信,心中提到我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并从叶圣陶拖着虚弱的身躯送别的事情中,写出了他日常生活方面宽以待人的品格。意思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
2、(1)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3、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4、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5、这句话,“凡是……无不……”双重否定句式自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钦佩与敬仰之情。但这句话中,“有些”一词同样不可忽略。“有些”意味着同叶圣陶交往的人,不分深浅,都“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与叶圣陶先生交往深者,感动其“待人厚”,是比较常见的的,但难能可贵的是凡是与叶圣陶先生“有点”交往的,也能感动其“待人厚”。
6、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7、叶老还常提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说的是行文要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这些主张是叶圣陶针对现实中的不良文风(有些人“宣扬朦胧”,还有些人“应简而偏偏要繁”)提出的。
8、尤其在课本中“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办法,再到监督执行,不吝心力去推进,其重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表现出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和学习。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课文用几件小事,表现出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10、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写叶圣陶给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育。接着详细叙述自己同叶圣陶修润课本时发生的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
11、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12、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13、品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应该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领会叶先生的“深重的苦心”,踏踏实实做学问,并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
14、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5、有几句是描述叶圣陶先生的为人的,我再101教育PPT上有看到: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16、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17、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18、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