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句怎样评价郑成功精选句子

2023-11-08 07:09:52

一、一句话评价郑成功

1、豪情不变年复一年(6)

2、(2分)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情况,首选的资料是()

3、由上面的逐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全部12句歌词中,除了(1)(2)两句配康熙略比郑成功好(但配郑成功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以及(3)(4)两句大家都差不多外,其余的8句,都是配郑成功比配康熙更好。尤其高潮部分的(9)(11)两句放在康熙身上简直莫名其妙,放郑成功身上则顺理成章。而(10)句则与郑成功的契合度举世无双。显然,单句歌词,是更倾向于郑成功的。

4、(摘要)本文分析郑成功在东亚区域的多元历史形象,并扣紧这些形象本身所带有的“中华意识”之课题,折射出这个“中华意识”既复杂又富辩证性的论争现象。本文发现在日本意向中的郑成功形象,有两个不同阶段,其一是殖民台湾前的江户日本及明治中期,具有“大和魂”精神的日本武士男儿形象,另一则是殖民台湾后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想要移转“中华心”成为“大和魂”形象。本文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处于诡谲变化的东亚局势中,如何找出一条东亚共性的沟通联系纽带,可从郑成功这位特具“东亚性”的历史人物找到借镜之策。

5、荷兰殖民者感觉到情况不妙,又急又怕。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揆kuí)急忙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郑成功,询问郑成功有没有进攻台湾的打算。郑成功也很会搞“外交”,马上写了一封回信,说:“台湾虽然和大陆有大海相隔,但是有我国的百姓在那里捕鱼经商,我对那里怎么能不闻不问呢?谣言不能轻信,但是也不能不信。请您自己去考虑吧!”

6、(2分)“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这一评价的史实依据是()

7、1912年孙中山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当然也激起了台湾知识分子的波澜,当时还是日据时期的台湾,连横欣闻革命成功,在兴奋之余,不禁想到要告慰郑成功,特写《告延平郡王文》的哀祭文:

8、(63)成海应:《硏经斋全集外集》卷《丁未传信录》载:“及见寅观等全发,以为皇朝民也,竞就之问皇绪尚存。”

9、A.学习西方、变法通商的思想

10、图一:——图二:——图三:——

11、施琅认为这是大仇,帮助满清最终消灭郑克爽,这属于卖主求荣。

12、目前,荥阳堂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华夏文明促进会等单位正围绕“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联合组织开展相关纪念活动,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共同守护、传扬“中国魂”。

13、早年曾读过一篇文章——冯八飞的《我的中国性格》,对其中的几段话至今难忘:

14、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的思想

15、中国传统文化,重陆轻海、重农轻商。明洪武“禁海”,后虽有郑和下西洋,但此后海防、外贸一蹶不振,中国沿海长期受海盗、倭寇、西方殖民者侵扰。郑成功家族对海洋有充分认识,他们所建立的海军堪称中国历代水师之最,鼎盛时拥有大小船只近千艘,最终打败了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海上实力的荷兰殖民者。而且,这只海军“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设立仁义礼智信5个商行,将贸易做到日本、吕宋、交趾、暹罗、柬埔寨、西洋各国,促进了当时的通商贸易。

16、(19)华廷献:《闽事纪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7年,第47页。

17、郑成功原籍福建,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母亲为日本人川田氏。他从小接受正规的教育,1638年考中秀才,1644年在南京国子监就读,师从名儒钱谦益。黄宗羲在《赐姓始末》中记载:“朱成功者,郑芝龙之子也,母为夷女,初名森,弘光时入南京太学,闻钱谦益名,贽为弟子,谦益字之曰大木。”

18、郑成功统领大军登陆台湾岛,对到来的高山头领非常尊重,并赐官厚待。因此,各路当地土社闻风接踵而至,皆来归附。当时,高山族人民农耕技术极为落后,不懂使用牛耕与钓镰之法。

19、(2分)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而形成的新民族是()

20、沈葆桢为郑成功立庙祭祀不到20年,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殖民政府在领台后不到3年,认为清廷此庙“不足以壮观瞻”,官绅乃集资7000余两,初期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台神社”,但于1898年由台南县知事几贝静藏,在2月3日正式改为“开山神社”,列为神社中的县社层级。(32)

二、怎样评价郑成功

1、说完,他穿上铠甲,佩上宝剑,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孔庙。从此,二十二岁的郑成功走上了起兵抗清的道路。他用“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到厦门招兵,几天就召集了好几百人。但有了人,没有军饷,怎么办呢?郑成功犯了愁。

2、而且,不仅有它,距离此地仅数公里的“郑氏名人苑”中,由民间出资捐助的“郑成功纪念馆”也在重新设计和扩建。

3、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立即废除荷兰的评议会殖民政治制度,建立同大陆一样的府县地方政权机构。

4、黑人力量包括两部分,一是部分黑人如吉姆司和威廉早就在为郑成功传递情报,一是黑人军队在与郑成功交战时阵前起义,加入反抗殖民者的斗争。他们起义的原因在于,他们也是荷兰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奴隶,正如吉姆司所说“荷兰军队里有两队黑人,都是我们做奴隶的人组成的。平时只给我们木枪、木刀操练,到有事的时候才发真枪真刀,让我们打前线。这一次想来也是一样。如果是这样,我们准备阵前起义!”后来,黑人果然阵前倒戈,加入反抗殖民者的行列,成为郑成功的盟友。

5、这种行为属于背信弃义,是军人最大的忌讳。

6、(5)从图一到图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7、题记: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人所共知,郑姓发源于郑州荥阳,至今海内外郑姓,均以“荥阳堂”为堂号;而鲜为人知的是,郑成功祖上由信阳固始迁出,而其本人去世之后辗转安置的“衣冠冢”,1970年代也在固始发现(固始“郑成功墓”现系河南省文保单位)。就此而言,大河之南,实为郑氏家族文化和生命上的根。

8、(30)(清)唐赞衮:《台海见闻录》,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第130页。

9、说罢,他双手献上早已写好的《抗清条陈》。唐王接过条陈一看,上面写着如何占据天险抵抗清军,如何扩大同各国的贸易来补充军饷。唐王看后,心中欢喜,当即赐给郑成功尚方宝剑,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招讨大将军。

10、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的主要功劳收复台湾内涵八大精神如下:忠烈孤臣抗鞑虏的不屈精神。瀛海雄师辟疆土的开拓精神。抗清驱荷图复明的爱国精神。跨海义师复大员的奋战精神。东都励治留英名的勤政精神。德泽涌泉福子民的仁爱精神。矢志不渝忠孝全的节操精神。福泽鼓泉遗世间的无私精神。郑成功在台湾实行的主要政策〈公元1661年4月至1662年6月〉东都作为反清复明之根据地。设置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两县。承明朝官制设六官分工而治。寓兵於农屯垦政策养兵蓄锐。创立学府传承文化教育子民。订定律法约束百姓有效管理。披荆斩棘开山抚番致力建设。国际海洋事业经营以维根基。

11、①兵部②东厂③锦衣卫④刑部。

12、郑芝龙虽然投降了清军,可清军对他并不放心,不久就把他带到北京去了。郑芝龙的家属照样和其他人一样,遭到烧杀抢劫。郑成功的母亲翁氏慌乱中来不及逃跑,又怕遭受清兵侮辱,只好自杀死了。

13、郑和和郑成功,都是世界“大航海时代”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今天,我们或许会遗憾于当时的明帝国在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上最终走向了海禁锁国,但是,以郑和和郑成功等为代表的英雄人物对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对中国海权和领土完整的维护,却以其先驱意义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可以传承的宝贵财富。

14、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5、(2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

16、将“做一做”答案在“留言区”留言。

17、(22)匪石:《郑成功传》,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年,第63~64页。

18、(2分)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19、(39)相关的探讨可参前引江仁杰:《解构郑成功:英雄、神话与形象的历史》,《民间祭祀活动中的郑成功》,第96~83页。

20、主  管:深圳市人民政府    

三、一句话评价郑成功的句子

1、(2分)《窦娥冤》的作者是()

2、(62)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外集》卷《草榭谈献黄功》。

3、(3)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4、团结高山族,维护高山族的利益

5、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11)

6、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

7、《郑成功》是电影脚本,但也延续了郭沫若话剧的诸多元素。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同为剧本,本来就有较多的跨文体性,如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特定内容,注重人物的对话技巧等。除了这些较为普遍的跨文体元素之外,《郑成功》还延续了郭沫若话剧中的一些个人化色彩,如对历史人物的表现方式以及歌队等独特形式。

8、郭沫若虽然是第一次写电影剧本,但他对电影的镜头语言已颇有心得。如他特意设置了“序幕”和“尾声”,写郑成功过世之后,人们在祠堂纪念他的情形。从时空结构上看,这是一个类似曹禺《雷雨》的设置,但不同的是,郭沫若用了镜头语言。如剧本开头展现祠堂内部的方式:

9、荷兰军的火枪装备确实很厉害,东征台湾之前,郑成功在前一个战役中吃了败战,导致他军队的火器几乎都用光了。所以在与荷兰殖民者作战的初期,确实一度处于劣势。但荷兰军也低估郑成功的实力了,就派了二百四十名火枪兵与郑成功作战,郑成功可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就算没有大枪大炮,也照照样打得荷兰军屁滚尿流,成功击毙荷兰军兵一百一十八人。在与荷兰的最后一战中,火器装备充足,更是直接将荷兰军打得举旗投降。

1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1、C.夜郎自大,对外交流的思想

12、B.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杜甫)

13、这样的季节,我们在北方,在壮阔的黄河边,等郑成功“回家”。

14、材料三:温家宝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损。中日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对两国、对亚洲、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15、按照那个年代汉人士大夫和军人的观念,忠臣不事二主,汉贼势不两立,这是原则问题。

16、这是客观事实,很多地方可以看得出。

17、D.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8、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5)

19、在决策收复台湾问题上又一次显示了他的这种性格特征.

20、以上成海应之论,虽肯定郑成功是永历皇帝所封的延平郡王,称他为藩,而不称海盗,也赞扬他奉明正朔,是有义之士,但对于成功弑鲁王此事,便认为他不可谓“纯臣”。成海应对郑成功形象有褒有贬,贬的是杀鲁王一事,但鲁王实未被郑成功所杀,今存金门的鲁王碑,详载其在郑成功死后病故金门。(49)有趣的是,成海应记录南明诸事,尝怀疑清廷在记录明朝相关史料时,会因“凡属皇朝事,多遏而不章”,但在鲁王被杀一事却引用《明史》材料而不细察。(50)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成海应褒扬郑成功的部分特指“奉明正朔”不变其节一事。有关奉明正朔问题,仍沿用已亡的明帝年号,在朝鲜士人看来是有关华夷争辩之大事,如以下柳重教(1821~1893)所说:

四、评价郑成功的诗句

1、荷兰殖民者对台湾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于1661年3月23日,率领5万东征大军沿海向东挺进,进行收复台湾的战争。历经八个月,终于打败了荷兰侵略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最终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了荷兰在台湾的38年的统治,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

3、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在没搞定天下的的时候自然希望人人来投降他;但随之统治稳定,又希望人们忠君爱“国”,做过忠于老板的好属下。郑成功忠于大明,在和他对抗时自然是打压的对象,但此时郑成功已死,天下也日趋稳定,鼓励人们忠于君主,已成为此时统治的需要,所以也可以借歌颂郑成功,来拉拢麻痹一些人,达到收买人心的作用。再说,给生者面包,给死者荣誉,何乐不为!

4、肖邦:他是一位对祖国至死不渝的钢琴诗人.郑成功: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民族英雄.杜甫:他是一位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诗人.

5、日本幕府时代末期除了有以上的郑成功传记外,其中最可注意者是水户藩国史总裁川口长孺(1772~1835)写的《台湾郑氏纪事》。(10)《台湾郑氏纪事》特注意成功与清廷谈判之际有关“剃发”相关的华夷问题,引述清朝《三朝实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资料,言及清朝皇帝给成功之劝降书信:

6、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7、(2分)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政府()

8、在朝鲜士大夫引起的激荡

9、郑成功从台湾岛上驱逐了荷兰人,接着就派使者到吕宋(今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屠杀罪行,并广告华侨,联络各地甲必丹——华侨首领,断绝同吕宋贸易,同时调动军队,准备攻取吕宋;意图先占台湾,再取吕宋,继而夺取噶罗巴(今爪哇),控制台湾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然后联合日本,光复中华

10、(28)参Benedict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一章导论,吴叡人译,时报文化,1999年,第7~15页。

11、(2)图二是唐朝的中央机构体系,其实是对隋朝制度的进一步完备,具体被称作什么?

12、在剧本中,郭沫若设置了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阿瑜,她是常寿宁的孙女,被郑成功收为义女。在《先王实录》等著作的记载中,常寿宁因无凭无据指控郑泰而被革职。但郭沫若对此做了翻案处理,将常寿宁的行为翻转为郑成功的苦肉计,以便他带孙女前往台湾,为收复台湾做准备。阿瑜到台湾后,与沈佺期一道,到高山族聚居区行医,赢得了高山族人民的认可,并与高山族男子相恋。高山族人民本就要忍受荷兰人的盘剥,后来高山族头目又为保护沈佺期和阿瑜,被荷兰军队杀死。在郑成功到台湾后,高山族人民成为郑成功的重要支持者,而郑成功也给他们带去了耕牛、农具等,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

13、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②“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4、(51)参(朝鲜)柳重教:《省斋先生文集》卷《庙祝用永历纪年说》。

15、《郑成功》将历史人物的评价,内化为历史现场的反馈,这除了常见的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景外,更通过童谣、民歌等形式,将郑成功的历史影响社会化地表达出来,从而将人物评价社会化了。如写厦内、泉州地区人们对郑成功的敬爱,剧本采用了童谣。在写高山族人民对荷兰人的仇恨时,则以歌唱的形式出现

16、明末清初,郑氏海商兴,则中国海权强,郑氏海商衰,则中国海权弱。这样的历史经验教训,触目惊心。但,“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百年以来它已唤醒了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和追赶精神,无时无刻不枕戈待旦、猛志常在,这,大概也是360年前殁去的郑成功所愿意看到的。

17、这里的描述与先前几本的传记如《台湾外记》《台湾郑氏纪事》等均不同,显然是作者匪石刻意加入,将郑成功母亲之死系为中国而死,这样的叙述则扭转前节《国姓爷合战》戏剧中所描述田川氏及郑成功的日本本位角色,忠烈依旧是忠烈,只是田川氏是为中国人而死,并非捍守大和魂而亡。对作者来说,改写郑成功母亲田川氏为中国而亡,应也有期待日本人共同守护中国的愿望。故在作者眼中,郑成功是中日两国共抗强权的接合剂,有着共同的敌人——满清与西方帝国主义。最后,作者借郑成功饮恨于台湾,其志业终被清人消灭,生无限的感怀,兴“国无国民,乃真亡也”之叹:

18、上述引文,悲痛之情,跃然纸上。作者藉着哭郑成功,实哭当时中国处境。作者悲愤:在中国内部民族中,因满清统治下成为剃发的民族,而在中国外境的世界民族相较下,更成为落后种族的标记,沦为当时世界博览会陈列的劣等民族。(23)作者不得不哭郑成功身死未竟之功,全书借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抒发驱除鞑掳意旨,响应孙中山革命的情怀,唤回中国本有的英雄气概:

19、面对冰刀雪剑风雨多情的陪伴(3)

20、(2)郑成功。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

五、一句话评价郑成功的爱国行为

1、写历史剧原有几种动机,主要的就是在求推广历史的真实,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在过去的人类发展的现实里,寻求历史的资料,加以整理后,再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那有价值的史实,使我们更能认识古代真正过去的过程。

2、郑成功知道荷兰人想探听虚实,了解自己的实力,便有意命令手下军队列阵以待,让对方看看我方的军容。郑成功的军队依山布阵,连绵十几里地,官兵几万人。在大帐周围,排列七千名铁甲军,个个盔明甲亮,威风凛凛。这雄壮的军威使荷兰人的使节感到胆颤心惊。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强国之到处横行霸道,骄横得很。但是现在面对威武雄壮的中国军队,荷兰的使节只能毕恭毕敬,大气都不敢出。

3、(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他的东渡有什么历史意义?

4、(2分)“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5、(2分)清朝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6、历史,从来就没有虚无。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没有缺钙。有时我走进素朴的荥阳堂文化苑,看里面的享殿摆放的他们这些人的塑像,就感觉,他们一直没有离开我们,而我们,也永远不会离开他们。血气方刚、敢爱敢恨,雍容自信、自尊自立,想一想,这几多的慨叹,未尝不是在感念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那丝丝缕缕的“中国魂”。

7、(2)目的地:日本;历史意义:在日本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8、(1)时人宋时烈(1607~1689)的记载及赋诗:

9、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10、以上是现厦门郑成功研究会《郑成功族谱三种》中的记载。

11、1646年,清军大举南下。唐王被清军俘虏,郑芝龙索性投降了清朝。

12、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2)

13、可见,他的人品低劣的地方不止一处,是一个有才无德的小人。

14、(43)1958年郑坤五因病逝于高雄,大去之前,郑坤五曾预作自己的墓碑诗云:“街名明治尽翻身,县号高雄太不伦;日化耻从光复后,墓碑犹署凤山人。”日人把文雅的“凤山县”改为“高雄县”,但郑坤五仍觉其不伦不类,故宁在自己墓碑上署名自己是凤山人,足见其风骨气节。诗人虽已萎,典型依旧留存给后人。关于郑坤五的生平分析,可参林翠凤:《郑坤五及其〈九曲堂诗集〉》(收入氏主编:《郑坤五研究(第一辑)》,第310~330页)、照史《高雄人物述评(第二辑)》(春晖,1985年,第81~100页)。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25句民谣的文艺句子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