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莲花的诗句(佛教莲花诗句)
一、佛教莲花诗句
1、从最早的南北朝时(梁)江淹《莲花赋》中写的:“发青莲于王宫,验奇花于陆地。”胡之骥注解为:“观音大士生于王宫,坐青莲花上。”。梁元帝《玄览赋》中记到:“紫绀之堂临水,青莲之台带风。”梁简文帝《佛像铭》云:“满月为面,青莲在眸。”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序》言:“从容满月,照耀青莲。”都是以青莲喻佛眼。
2、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3、“……荷,花时即叶时,花香其红,叶香其绿,香皆以其粉。荷,风姿雨韵。姿在风,羽红摇摇,扇白翻翻;韵在雨,粉历历,碧琤琤,珠溅合,合而倾。荷,朵时笔植,而花好偃仰,花头每重,柄每弱,盖每傍挤之……”
4、到头来,终不知情为何物
5、我仍是佛前洁白的莲,亭亭净植,不忧也不惧,无悲也无喜.
6、当今,莲花在佛教被尊为“圣物”。佛教的莲花象征完全一派东方文化的风尚,宁静、愉悦、超脱和微笑。无量佛如莲,无边佛如莲,人生亦应如莲,安祥则步步生莲。因此,莲花所蕴含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永远为佛门弟子所崇仰,为世间善众所喜爱。
7、明白了佛祖所说的“佛缘不够,不可强求”,
8、李白:“心如世上青莲色。”
9、作家巴什拉尔为《白睡莲》写了一篇画评,题为《白睡莲或夏日黎明的惊奇》。所谓惊奇,是借用波德莱尔一句名言:美就是惊奇。在这里我们看到,形式上画家画莲、评家评莲,而实质上他们都是沉浸在对美的赞叹、美的呵护、美的爱怜的一片深情中。文章写得轻灵活泼,幽默俏丽:“池上一片水灵灵的花,鲜嫩嫩的花,经过一夜,更透出勃勃生机。”“傍晚,小花将躲进水里过夜。故事(指古希腊神话故事)里不是说,它的柄收缩,一直把它拉回到阴暗的泥底吗?这样,每一个黎明,睡莲的花——这水上的大含羞草,在夏天的夜里好好地睡过一觉之后,就伴随着光明再诞生一次,所以它的花永远新鲜,成为水和阳光的纯洁的女儿。”
10、佛曰:缘心如水,方为上心.莲欣然.
11、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12、莲花出淤泥不染,可是莲花离开了淤泥又怎能生存呢?好比修行之人,身处四大五蕴之地,这些是障碍,却是促成正果的条件。心中好似莲花,看遍五浊世界,方能修成正果。
13、再莫问与谁话长更,何为相思苦
14、来生愿做一朵莲,静静盛开在佛前。
15、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16、《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17、日本是佛教大国,又是岛国,崇拜大海,性喜洁净,所以对莲花有着特殊的感情,莲花在日本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莲花遍布日本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餐具中有呈莲花瓣形的小瓷羹匙,而且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莲菜要占相当的比重。”
18、苏东坡对琴操的离去痛心疾首,却又只能默默祝福。有时,放下也不失为一种解脱。人生就像是一场花开,无论是富丽的牡丹,妖娆的罂粟,还是清净的莲花,只要能够吐露自己的芬芳,便是无悔。而琴操恰恰是走过富丽,品过妖娆,最终,选择了清净。
19、听,那袅袅琴音是从泛着墨香的古卷中逶迤而来的?轻放下手中的杯盏,视线静静地定格在被清风无意间掀开的那页,脑海中反复搜寻着一个叫“琴操”的名字,不知是怎样绝代风华得女子才能让博学饱览的苏东坡在知天命之年还视之为红颜知己,亦不知是何等玲珑聪慧的女子,竟能从一句玩笑话中参破人生的真谛,自此与红尘喧嚣一刀两断。琴操,她就像一个耐人寻味的谜,只一次邂逅,便让人再难相忘。
20、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般若,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似乎,莲花与佛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佛教莲花的诗句
1、所以无论在梵宇、名蓝还是荒刹、野寺,只要有佛教的地方,都始终贯穿着莲性即佛性的哲理,并在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塑造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他们大都坐在莲花之上,有的还手执莲花,坚持《从四十二章经》所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之信守!
2、释义: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3、佛陀创立佛教后,施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主张废除森严的等级制度。为了广弘佛法,使民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以莲喻佛,符合了民众的爱莲心理,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拥有众多信众。
4、它在原产地也被赋予了生长发育、诚信自性和纯洁的意义。当年中国在引进佛教时,也许是引进者对植物分布的不明,或者是引入时的轻重权衡,而使洋蓟没有与佛教同期传入。而只引进了一个青莲的名称。而一个“青”字,又误导了人们把“青莲”定位成了蓝色的荷花。当然是寻而不得。而实际上中国古代对颜色的界定从来不会标准化,当时的人们更加重视对颜色以外的感觉和想象。青色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色调。
5、这天他们泛舟湖上,赏水色潋滟,芙蕖绿波,锦鳞游泳,兴致勃发,好不快活。东坡一时兴起,戏谑道:“莫如我问你答如何?”琴操欣然答应。遂问:“何谓湖中景?”琴操思索片刻,但见天水相接,落日飞霞,环境清幽,意味旷达,便答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那何谓景中人?”东坡又问。琴操蓦然看到远处一舟中,一个妙龄女子宛立于船头,云髻高耸,衣袂翩然,在斜阳余晖的掩映下,恍如谪仙。灵光一闪,巧借唐人的诗句说到:“裙拖六幅湘江水,髫挽巫山一段云。”
6、由此可见:人们欣赏莲花、开发莲花的过程,几乎贯穿了人类发展的整个轴线。特别在东亚、南亚和澳洲的各族人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字、图形、语言和风俗习惯等等,一代一代地积累了有关莲花的种种认知。除了食用、服饰、建筑造型外,在精神层面,也同样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莲花”文化。
7、安康喜善何处有?乐慧正能三圣禅。
8、正因为具有真善美,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物质文化生活中,莲占有相当的地位,并且大踏步进入佛门圣地。佛家崇善、崇美、崇洁净,选中莲花作为象征和代称,可谓慧眼独具。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坐在象征圣洁的莲花座上,并且还演义出与莲花有关的传说:释氏母亲怀孕满月,游园时攀无忧树,树下忽然开出莲花,大如车轮,此时释氏便从母亲的右胁生出,坐在莲花上。佛教经书也有不少冠以莲花二字,如《妙法莲华经》等。也有不少僧人取洁白纯真美丽之意,以莲为名,以莲为寺,以莲为宗。东晋僧人慧远创净土宗,在庐山东林建莲社。越南17世纪竹林禅派僧人白梅麟角,将越南禅宗与净土宗相结合,创造莲宗派,在河内建莲宗寺。至于以莲为名的僧人,就更多了,比如印度的莲花生、莲花戒,日本的莲池等等。
9、佛祖总是拈花微笑,看我的花心微微绽开又微微合拢.
10、李正觉.佛教图文百科.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释义:轻幽的芳香朗绕在弯曲的池岸,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使你来不及饱赏荷花就调落了。
12、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13、天地人合,身心气和,福禄寿财,仁义道德。
14、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15、《无量寿经》记载:清白之法最具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被视为佛教圣洁之花莲花也被作为供养诸佛的“圣品”。
16、那含苞欲放的花颜,楚楚
17、从一片莲叶间,挺立出一朵青里泛白的花苞,在一抹温柔里,孕育出满满的深情。莲如人的心情,也寂寞,也淡薄,也黯然。却在时光流转间,甘愿化为佛前的宝座,在孤独中,听尽一片梵音佛语。
18、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
19、人要做到出自尘浊而不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开发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强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扰,还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这听起来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浓,其实只是较高的一种思想境界层次。一切事理通达了,参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开,不再贪婪、恐吓、焦虑、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摆脱了苦境,变得轻松愉快。
20、你还知道哪些赞扬莲花品质的诗词?
三、莲花的禅意诗句
1、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2、文献中有关莲花女神的记载,最早则见于印度的吠陀文献,说“莲神生于莲花,足立花茎上,头戴莲的花冠。”
3、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4、东坡见琴操并没有回答之意,干脆自问自答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虽然此刻有良辰美景,诗意才情,但那又能如何呢,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间没有永恒的美好,多少繁华转瞬成空,多少情爱散作浮云,就连风华绝代的红颜,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终是要奉父母之命,嫁于一个自己不爱的男子。
5、愿做佛前一朵莲,每天过着如屡薄冰的日子,也要努力拼搏追求最美。世态炎凉,无争无抢,人心叵测,不敢直试。事情看穿了,人心看淡了,人情看破了,真情渐远。
6、并试着提高自身的修为,让自己宠辱不惊,心如止水.
7、商务合作:15921032980
8、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的清净莲花,则虽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却如生活在清净庄严的国土一样。
9、于是不再心如止水,求佛祖让你我再次相遇,结一段尘缘.
10、投稿:1073422566@qq.com
11、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12、《金刚金》中有云:“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人生得失荣辱也好,聚散离合也罢,到头来不还是黄粱一梦,万物皆空?琴操回去后,反复品味东坡的这一问一答,终是参悟了玄机,看破了红尘。人生不过一沉一浮,一乐一苦,万事皆由心生,心不动,则人不妄动。拜谢过苏东坡后,琴操修行于玲珑山,念佛往西方。自此槛外喧嚣,槛内菩提,梵音经呗,云水禅心。
13、周敦颐中兴儒学,有大功焉,黄庭坚称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为官,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为权贵所左右;为文,“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而且提掖后进,诲人不倦。程颢、程颐皆出其门,朱熹又受业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家于庐山莲花峰下,以示对莲花的爱慕之情。他把自己的品格、自己的愿望及自己的美学观念,统统融汇在莲花里了。那些贪官污吏之徒,那些蝇营狗苟之辈,那些甘言媚词、卑躬屈膝而干谒求进之流,是写不出如此高格调的好文章的。
14、在这五色的莲花中,又以白、青两色最受青睐。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有之华”。青莲花因色青而得名。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其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为“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15、那年,他是新任知府,她是当红歌妓,他学识满腹,她琴艺超群,一次机缘巧合,他们于缘分的渡口相遇。苏东坡喜她清雅,怜她傲骨,惜她才艺;琴操爱他性情,敬他气节,慕他才学。两人一见如故,竟有种难分难舍之意。苏东坡得知她的身世遭遇,替她赎了身,落了籍,购置清雅竹舍,视为红颜知己。琴操抛却年龄的限制,旁人的眼光,欣然与之成为忘年之交,荣辱与共,且歌且行。
16、游惑突然想起了系统里的那片海,他总在固定的日子起风,固定的时间翻起浪来……最重要的是,永远望不到边。系统所有的风景都是那样,云山雾罩,没有边界。
17、现在,最早引进“洋蓟”的公司已经不再是种蔬菜了,已经在佛教高人的点化下,按佛典的引导培育佛教中的青莲――洋蓟了。广大的佛门众生,期盼着短期内他们种植的“青莲”,一定能满足广大佛教信众的需求。在广大信众的支持下,在我佛的佑护之下,在不远的明天,中国的每一座佛像前都能看到佛中的青莲――洋蓟,代表众信徒的真心,供献给我们的众佛。让我们面对着洋蓟供奉的诸佛,一起祈祷我佛永远佑护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人类万众生命健康幸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18、白莲花代表纯洁的自性之体。因为白色不沾染一点点杂色,所以代表纯洁;
19、本句所说的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诗人最后两句用一笔点破,说明前面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
20、“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
四、关于佛莲的诗句
1、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2、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亦指《莲花经》。不染心:心地不为尘念所染。
3、莲,在雨色朦朦时节,让那圆圆满满的叶,沾满晶莹的雨珠,如珍珠般,映射出莲清淡干净的容颜,在月色银辉如水的夜色间,悄然打动世人的眼。在岁月的递增间,越发喜爱那一池碧波里剔透干净的玉颜,在莲的神韵间,发觉生活的简单和满足。就让繁琐淡去,让岁月静好,一世安然。“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佛曰:淡定即从容,世间风月,不忘初心,赏花的心情,总能心静即安。
4、迄今为止,人类虽还不曾找到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作为发现莲花,享用莲花或栽培莲花的确切时间。但却知道,最早的宗教文物,却与莲花密切相关:这是一尊头戴莲花的裸体女神像,在印度恒河流域出土,是公元前4000年的遗物。
5、寺庙墙壁、藻井、栏杆、供案、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美好的莲花图案。人们漫步于寺院之中,仿佛置身于莲花佛国,褪去了尘世的燥动,有了一丝莲的清净。
6、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7、黄莲花代表功德、十度之行。因为犹如太阳的光芒,以及大地的颜色,太阳及大地哺育万物而毫无怨言,所以用黄色代表功德、十度之行。
8、其过程正好与莲花在污泥浊水中超凡脱俗,不为污秽所染,最后开出鲜洁之花的生命过程如出一辙。
9、人生的快乐常常像是漂在水上的花朵,顺流而下,转眼就不见。而忧伤则好像是迷住眼的尘土,有时候用尽气力揉搓也清理不出。心灵的平静才是人生真正的平静,境由心生,心生一切,心灭一切,缥缈虚空,淡然忘却。恍如隔世,走过去,再回头时,一切都可以放下!
10、很多人都听过“步步生莲”这个词,大多数人以为这是形容女子走路身姿曼妙,其实不然。《无量寿经》卷记载:佛入世行七步,步步生莲。佛陀诞生时,于四方各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便是“步步生莲”的由来,同时也显示佛陀日后普渡众生的志愿。
11、人,在江湖;心,在红尘。久了,何处觅静土?望天际云卷云舒,却难以看庭前花开花谢。在心里造一方碧湖吧,种一湖的莲。
12、写湖上莲花风姿雨韵,花红香绿,楚楚动人。
13、但在“婆罗门教”的传说中,莲花和宗教的关系则又前进一大步。据说:大神毗湿奴在入定时,是从仙人肚脐中长出的一朵莲花中钻出来的。无独有偶的是,居住在印度中部的比罗尔人,在解释世界的起源时,也有类似说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傲游水中的大神,随荷叶冉冉上升起,并以莲花为座……
14、在这里,我们惊喜地读到了西方的《爱莲说》。周敦颐将莲人格化,把清廉高洁的人格美作为美的极致加以颂扬;而巴什拉尔把莲写成一位天真可爱的“水和阳光的纯洁的女儿”!进而将这种纯洁之美扩大开来,涵盖所有的花儿。
15、南浦上莲叶初生,江流两岸树上柳絮飘散。傍晚时分,你那夹杂着鲤鱼腥味的风,要将彩船送去哪里呀?凝立着,凝立着,只见楼外江面上烟雨纷纷。
16、寺庙的墙壁、藻井、栏杆、神帐、桌围、香袋、拜垫之上,所刻所绘,所绣所制的莲花图案,更是门类繁多,数不胜数。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是何等之密切。
17、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观音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大藏经图像》第六卷载《白宝口抄》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问:‘何故众生心性譬莲花乎?’答:‘《秘藏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乃名莲花部。’《疏十二》云:‘观莲花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
18、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又是八宝之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19、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20、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父母皆为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蒙古语名为穆伦·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五、莲花和佛教的诗句
1、由于“莲”与“连”读音相通,国人亦将“莲藕连生”,“莲蓬多子”的吉颂之意,广泛用于剪纸、刺绣、年画等艺术领域,并以鱼戏莲花、鱼游莲花之构图,作为喜结良缘的吉祥物。后又演变出“连年有鱼”、“连生贵子”等图案,有的还被打上儒家功名、利禄及科举的印记,如:“一路连科”(“一鹭莲荷”)等等,演化出众多的变体。另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莲和龙相配、莲与螭接合的纹饰了。
2、谁说赏读莲花只能在夏天?
3、在这个讲求缘心如水的极乐天空里,有万物自得的相知相属,有各自修为的佛缘高低,亦有讲经佛法的天花乱坠,却没有尘世的赞美与欢喜.
4、在中国,最早有关于莲花的文字记载,可见于《诗经.陈风》“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和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诗句。
5、李白:“心如世上青莲色。”孟郊:“道证青莲心。”白居易:“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权德舆:“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赵碬:“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释敬安:“能传千佛戒,定上九莲台。”“莫吟柳絮惊人句,好向莲花见佛身。”“芙蓉出水禅心静,具叶迎风梵语和。”齐白石:“板桥辛苦木鱼声,是否南无念不平。料到如来修已到,莲花心地藕聪明。”
6、而就在那一天,天地之间淡淡倦倦,我亦舒展了花瓣,慢慢完成莲的绽放.
7、莲花为我国的传统十大名花之同时也被视为佛教的代表。自古以来,关于莲的诗句词作数不胜数,李白的“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白居易的“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李端“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皆是对莲花冰清玉洁、幽清雅致的描述。
8、然而,巴什拉尔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继续写道:“克洛德·莫奈该是理解了美的这种无量的恩惠,理解了人给予一切倾向于美的东西的这种鼓励,而他自己,则是毕生都善于为一切落在眼前的东西增加美。”因为,“在其生命的所有行动中,在其艺术的所有努力中,克洛德·莫奈都是美的力量的仆人和向导,而美的力量是支配世界的”。
9、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10、心若莲花万般禅的诗句的全文是:”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般若,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似乎,莲花与佛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13、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14、释义: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15、其余神祗,不是手执莲花,便是脚踏莲花,要么或做出莲花般手势,或是向空中抛洒莲之花瓣。
16、我不愿在岁月的门楣间,感叹人生的苦涩,让丝丝怨意蔓延开来。莲,在瞬间的完美中,定格一世的安宁。在盛开的季节里,让人忘却凋零的悲切。就在这繁华喧闹的夏日里,莲轻浮在圆润的叶间,听涛涛水流的轻吟。仿佛一世静好的期盼,在微风拂面的月色间,在心底荡漾开来。
17、当佛教传入中国千年之后,洋蓟开始进入中国,但由于引进者的佛教修行不够深入,使这一佛教的珍品数年中一直没能与佛教结幸,万幸的是在佛门高人的指点之下,经过近十年的一系列考证与研究,通过从佛教的源头和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在大量的实物和文字资料的证据面前,终于使这一珍品在中国与佛重新结缘了。现在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对广大的信众们说:青莲――佛教中观音菩萨的眼睛,代表智慧的青莲花,就是从国外引进种植在云南的。
18、若有来生,你定是清凉的芙蕖一束
19、权德舆:“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
20、一般的说法是:佛教出自印度,当地气候炎热,四季莲花盛开,给人印象最深。而真正的原因却是莲花的生命特征与佛教的宗教观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