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变化巨大的诗句(形容变化特别大的诗句)
一、形容变化特别大的诗句
1、江渠合为陆,天野浩无涯。
2、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3、这样的过程才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
4、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我们这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用心,就是我们着重去选择目前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为什么这样做?孩子的学习负担多重啊,我们就让孩子们重温一下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诗歌吧。但是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读到教材以外的解读与感受,我们希望在教材之外,给他打开另一个诗歌的感受世界。换句话说,教材如果有100页,我们希望这本书就是第101页,仅仅只是多出一页。当然,我对这些诗词的讲解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是标准答案,孩子们肯定也有属于自己的理解。
7、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很美的梦。我梦见我种的凤仙花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吸引来蝴蝶在花间飞舞,蜜蜂也赶来凑热闹。其他同学的花也盛开了,红色的玫瑰,彩色的三色瑾,绿色的跳舞草,都在风中轻轻摇动。我的笑脸映在粉红色的凤仙花旁,我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凤仙花……
8、虽然不是夜晚,可是大江、高山都披着银辉,好象是明亮的月光千里普照,天地没有半点私心,使千家万户都变成了如玉似银的一片白色。这两句诗写雪后的景象。构思得很巧妙,前一句以白昼比喻雪夜,但写得很婉转,展露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层次:看到白色先疑是月,又想到不是夜晚,然后得知是雪(当然在现实中人们并不会如此)。后一句更奇特,看到白雪无所不至无处不在,于是联想到天地的“无私”来,其实天地并不是人,哪里有“私”与“无私”的道德观念?这是诗人心理活动的显露。这两句写雪立意高,写法也很高明。
9、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10、动态描写指描写对象(景物或人物)在运动中的状态。描写范围包括活动中的人们,阳光的变化,水流,云朵,风中的叶子……
11、一个完美的风景描写应该怎样结束?
12、五上第一单元人文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侧重自然景物)
13、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
14、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15、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春蚕又插田。
16、|编辑:东方朔的编贝齿
17、主持人: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在之前改了很多回,最后才用了“绿”字。您觉得为什么“绿”比其他的字好?
18、 人莫我知姑用今非昔比更缄三。
19、译文: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20、置身枫树林中,那数不尽的红叶就好似栖满枝头的红蝴蝶。
二、形容变化巨大的诗句
1、每棵柿树都燃烧着一团热情的火焰,向人们炫耀着一张张橘红色的丰收喜报。
2、“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之前用过很多字,都不中意。比如“到”,这个动词很准确,但是乏味、太硬,春风太苍白;后来又用“过”字,也是动词,显得春风太匆忙,啥也没留下来;后来又说“春风又入江南岸”,“入”字太狠,春风太莽撞;后来又用“满”字,觉得一大片,爬山虎一样,春风不够含蓄;后来用“绿”,形容词作动词用,有颜色,有诗意,将无色无味的触觉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春风,诗意顿时豁然开朗,焕发出一层全新的境界。这其实是文学史上一根筋钻到底的故事,没有一根筋的精神,就没有经典。
3、译文: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到(我)。比喻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4、怎么才能抓住一首诗的初心?
5、白话文释义:当年王、谢等大家族居住的乌衣巷还在,但不知是谁在居住呢,回首历史忆起当年的谢家。
6、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7、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8、白话释义:江南江北是我的旧家乡,三十年来像梦一般,现在变得冷冷清清,广陵台也变得荒废无比了。
9、渝此约,有如酒。 《怀惭》
10、(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1、(解析)A项,“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错,无中生有。B项,“借景抒情”错。
12、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13、人的生命,就像小草一样。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坎坷,正如小草,随时可能被无情的大火所烧焦,但烧焦了却不代表着生命的结束,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新的生命的重新开始!无情的大火好像人生命中的坎坷,它或许是疾病或许是痛心彻肺的教训!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一切!更加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在生命的长河中,往往会有许多事是你努力后仍旧不能改变的,但你曾经为它而努力,最后,你依旧可以自豪的告诉人们“我是成功的”!
14、A.首联中“三”泛指作者多次来集庆寺游玩,表现对这座寺院的喜爱。
15、(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16、本诗艺术性商业性总分8
17、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18、D.尾联写夜里诗人独自在感化寺的山林中静坐,感受清风从空荡荡的松林间吹过,似有秋意,空林、松风让诗人备感孤寂。
19、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20、译文: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三、形容变化极大的诗句
1、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2、几行衰柳,乱发似的垂挂着,脱光了叶的枝条,在冷风里摇荡。柳梢有气无力地低垂着,仿佛要钻进地皮,躲开酷热的太阳。
3、书中解读既要考虑到精准
4、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动静相间法,亦称动静结合法,或称动静交错法,化静为动法。它是指在描写场面或画面时,将动态与静态的描摹交叉结合起来,使画面丰富多彩,使文章起伏跌宕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使动态和静态彼此映衬,相得益彰,能使所状之物,所绘之景,更加生动逼真。
6、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出自五代:李煜《渡中江望石城泣》
7、(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的是借景抒情和反复的手法,借凄凉之景抒离别之情;用重复的词语更深刻地将自己地情感体会出来。
8、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出自唐代:杜甫《无家别》白话文释义:家乡如今既然都荡然无存了,怎么说远还是近都无所谓了。
9、小青松的根盘根错节,一部分深入泥土,一部分露在上面,像一件人工雕砌的艺术品。它的枝条千姿百态,有的挺拔直立,像一位倔强的小男孩;有的曲折蜿蜒,像一位腼腆的小姑娘;有的枝条已脱皮,那就更像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了。
10、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耀着微弱的光。
11、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3、本诗艺术性商业性总分9
14、树林醒来了,在晨风中梳理了头发,又忙着往脸上擦抹着玫瑰红的朝霞,然后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绿叶,唱着一支动听的歌。
15、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事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6、燕颔封侯非我事,早携书、归卧吾庐旧。
17、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炉火。
18、主持人:所以是哪一首古诗词打动了您?那是在多少年前的一个中午?
19、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到地面,形成银白色的一片光泽,就象一群群白鹤委下身子匍匐在地上。天气清寒,又有一阵阵清风呼呼地吹进人们的袍袖。诗句写冬季白雪纷飘,朔风劲吹的情景。诗人将落雪喻为白鹤委地,形象极为俊美,在喻雪的诗句中极为罕见,这样写,便把静态的雪写活了。而清风入袖的描状,可知冬时寒风无处不往、无隙不钻。这对进一步突出天气酷寒是有益的。诗句比喻精美,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使读者沉浸于高雅的艺术氛围中。
20、诗画结合。写景状物时,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幅幅美术画面,表现出一种诗的意境。
四、形容变化很大的诗句
1、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旌危。
2、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3、康震:不是中午,是昏昏欲睡的下午,那还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老师讲了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个“流”要多这一点,三条流水加上一个水点,这辈子就把这个字记住了。所以我对古诗词的记忆应该是从“黄河入海流”开始的。
4、菊花的淡雅,我突然间想流泪,那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苦涩的往事如梦般回放着,我明白了,菊花的淡雅是为我们所标榜的,但如果你坐在雨夜的烛光里,想想身前身后,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事,觉得生命如案头那株万年青一样淡泊而清雅。
5、(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6、(2)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7、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抒发的?
8、处理完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对非连续性文本怎么学进行一次概括:由多样化的文本呈现方式组成
9、再顺便说一句,象老刘这种傲七傲以哲学家自居的同志,居然写出了“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梢头”这样的宫词,是否虽然被贬多年,但经济上还很宽裕,家中妻妾成群所致。有兴趣的同志们可考证一番。
10、这里面用了三个典故:孙权射虎、冯唐保荐魏尚、《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前两个是用过去的事,最后是化用屈原的诗句。
11、白话释义:当年王、谢等大家族居住的乌衣巷还在,但不知是谁在居住呢,回首历史让我想起当年的谢家。
12、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13、白雪覆盖下,大地一片苍茫。白玉似的大山横卧于原野之中,披雪的树林分立在宽阔的大道两边。诗句描绘出一幅异常寥廓的雪天景致。放眼于雪野,竟是这样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遥远处,玉山蜿蜒而卧,曲如白莽,使天空、雪野浑然一体。渐收视线,玉树琼枝如笼着白色的烟雾,一路漫肆着,直与远处的玉山相连接。两句诗近境与远景遥遥相接,自成一体,使人感到清幽淡远而绝不孤凄冷清。
14、其实真正心空以后,春花好,秋山也好,哪个季节都是好的;情空以后,留亦可不留亦可都是可以的。
15、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卢照邻《长安古意》
16、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课文中有个气泡:“我体会到了文中描绘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这个宁静之美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8、此诗写的是征人思乡之情,前两句写景,以边塞大漠上的绝妙夜景来衬托其凄凉,如霜的月光静静照在受降城外,让回乐峰前染血的黄沙变成雪白,万籁此俱寂,不知何人何处吹起了芦管,如泣如诉,随着如霜的月光洒遍大漠,战士们闻笛思乡,那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魂牵梦系,可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知能否再回到她的窗前┄┄,唉,如果小弟是受降城的司令官,一定要把那个吹笛的人抓起来,没收其笛,再赏他几军棍,晚上不睡觉吹哪门子笛,搞得士兵们都无心作战,估计是一间谍,专门来瓦解我方斗志的,不砍你头算是优待。
19、(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20、所以不能找有没有动词,而是你的内心感受到了由动到静的过程,感受到了静态美。静态美不等于静物描写,它是心境之美。
五、形容变化大的诗句有哪些
1、注:蛩:这里指蟋蟀。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2、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3、翻译:高堂之上的人,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早上还是青丝到晚上就变得雪白。
4、对威尼斯和威尼斯小艇的介绍,为后面的“动静描写”做好铺垫。
5、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6、 年代: 宋 作者: 李曾伯 问讯南州守。
7、律诗的第一联往往是总写全诗的,请问第一联中的哪个词(或者字)可以概括全诗?
8、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9、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0、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11、(讲五上第一单元的时候,自己就有困惑,很多老师也问过我,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到底该怎么体会?干国祥老师把两个单元联系一起,清晰明了地阐述了什么是静态美和动态美,而且得出我们看来振聋发聩的观点:有动词的不一定是动态描写,不是文字中事物的动或静,而是作者和读者感受到的动和静,动和静,都在心里)
12、什么是动态美和静态美
13、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14、大概念: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15、(答案)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步)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第二步)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三步)
16、表面上看画面里人很忙,但是有一个人很闲,谁?诗人。心是静的,所以这也是静态美。
17、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唐杜甫《无家别》
18、这一段中“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中的“这”指的是马(马群),在绿色的辽阔无垠的原野上飞驰。
19、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20、白帝城去年的雪尚在山上,今年却已铺了一地。冻得蛟龙缩在南浦不肯出来,锐利的北风残忍地刮在人的肌肤上。前两句写去年和今年的雪,可知连年不断,且一年比一年冷(雪线下降天转寒),天气十分寒冷。后两句更着意在一“寒”字上。“蛟龙南浦缩”是虚写,蛟龙尚怕冷,何况人?“寒刮肌肤”是实写,“利”字写出了人的寒冷难耐之状。诗句虚实结合,反复渲染,似有寒气袭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