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的下雨(苏轼写的雨下得很大的诗句)
一、苏轼写的雨下得很大的诗句
1、是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烦恼,源于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事情本身不称心,但可用心态来调剂。向苏轼取经,炼旷达心态:以一颗慈悲心,追求爱与被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抚慰灵魂伤痕;用哲学思想武装自己,东方哲学也好,西方哲学也好,都能令人高屋建瓴,理性看待人生与宇宙,从而获得最大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许多困扰便不成困扰;让心境不败于认知,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接纳生活不完美,从倒霉事中找出好来;注重精神的富足,追求生活的审美,即便陷入物质的贫乏,亦可活得趣味盎然;学会宽恕人性,交友不记仇,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有意识培养幽默细胞,把糟日子变成段子。
2、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屋漏不可支,窗户俱有声。——出自宋代:陆游《大风雨中作》
3、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雨,是中国古典诗词里“著我之色彩”的常见意象。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开始,两千年来,轻盈的雨,任重道远,承载着沉甸甸的艺术生命。一首首诗词,经过雨水淅淅沥沥的滋润,变得蓊郁、晶莹、清新、透亮。
5、出自苏轼的七律《有美堂暴雨》,全诗内容为
6、白话文释义:疾风驱使着骤雨倾倒在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殷殷隆隆。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眼前出现的是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7、(作者)韩愈(朝代)唐
8、还有一阕词也很出名,就是《定风波》
9、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颃云拨不开。
10、其优质家庭,是苏轼旷达性格的终生基石。
11、译文: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12、精神富足,追求审美。苏轼是最懂生活审美的古代文人之一。在贬谪岁月,他生活拮据,但仍读书作诗、绘画写字、修禅参道、酿酒饮茶、种花烹饪,一个也不落下。别人过的是粗糙的日子,他过的是审美的人生、艺术的生活。苏轼用行动告诉我们:世间最高级的富裕,是精神的丰盛,它可抵御物质的贫瘠,驱赶命运的荒寒。
13、粗风暴雨大雨滂沱大雨倾盆(倾盆大雨)大雨如注急风暴雨急风骤雨(骤雨暴风)疾风甚雨狂风暴雨瓢泼大雨
14、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
15、于是,苏轼写了很多诗文来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其中一首极有气势的经典小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代表。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却瞬息万变,写出了史上最有气势的雨,堪称写雨诗的千古绝唱。全诗如下:
16、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出自明代: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17、译文: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18、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春暖花开、三九严寒、烟雨蒙蒙、寒东腊月、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阴雨连绵、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赤日炎炎烈日炎炎烈日杲杲烈日中天炎阳似火骄阳似火火日炙人火轮高吐火云如烧海天云蒸夏日可畏。收起
19、译文: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20、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二、苏轼笔下的下雨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一天一个成语:皮里春秋
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天公真富有,膏乳泻黄壤。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
5、《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苏轼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6、译文: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
7、在苏轼的贬谪生涯里,他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农民,是在劳动中捕捉诗意的文人,是在苦难中修炼灵魂的哲人。
8、您的文字深深感染淘诗啦!
9、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10、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1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4、1(宋)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従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惨淡云水昏,晶荧沙砾碎。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苦有节。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15、比如,有一首词的雨,一直滴嗒下了人生始终,随时空跳跃,而迥然不同。蒋捷的《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年少的轻狂、壮年的愁绪,已雨打风吹去。诗人两鬓斑斑时,心境沧桑,波澜不惊,但欲说还休,仍未进入大彻大悟之境。
16、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17、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释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释文:乌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汁,还未遮住不远处的青山,便大雨倾盆。白亮亮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乱窜入船。地面上忽然吹起一阵狂风,一下子把乌云全都吹散,望湖楼下顿时波平如镜,好似一碧如洗的青天。
18、译文:迷蒙的大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1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三、苏轼描写下雨的诗
1、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2、可以说,整首诗节奏转换非常快,让人应接不暇,瞬息万变,灵动有趣,真是神来之笔。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中,比喻运用得非常好。诗人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水,那云的浓密,雨之大,也就不言自明了。这就把盛夏骤起的乌云写得非常形象,极有气势。
3、苏轼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在杭州任通判,一日爬山遇上大暴雨,见眼前雄奇之景象,遂挥笔写下这首妙诗以记之。
4、表达“夏天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只有这么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5、白话文释义:大风拔山摧峰似的怒吼着,暴雨像决堤的河水倾泻大地。屋漏的没办法接住这雨水,窗户上也被敲打的雨声。
6、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中,诗人把突然降临的白雨比作一颗一颗珠子,雨点之大之急也就非常生动了。而且“白雨”和“黑云”从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黑的更黑,白的更加晶莹透亮,眼前的景象也更加鲜明了。
7、他这首《定风波》,没有他常写的“美食咕嘟咕嘟,我心扑通扑通”,而是写一场雨,表现自己是一个职场里的乐天派,是人生路上打不死的小强。是的,那些打不死他的,只会让他活得更洒脱、吃得更滋味!
8、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0、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11、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写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乐天派苏轼,写出了一场旷达的雨,使这场雨,从两千年古诗词的雨意象中,脱颖而出,卓尔不群,无法超越。而苏轼,亦在这场雨中,印证了逆境人生的真谛。
12、白话文释义: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13、(作者)杜甫(朝代)唐
14、苏东坡的爱竹,也许是前无古人,竹子和他终身相伴,不管到哪里,他的眼帘里不能没有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他的名言。年轻时,东坡咏竹有豪迈之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中年看竹,心情趋平淡:“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到老年:“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由豪迈到平静恬淡,这是他人生的轨迹,而诗中之竹,正是他不同时期的心态写照。这个是他自己对他人生的一个概括,一种感慨吧。
15、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16、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平明江路湿,并岸飞两桨。
17、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18、(作者)志南(朝代)宋
19、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宋) 苏轼
20、公元10湖北黄冈,沙湖道上,大雨突至。一阵阵吟唱的歌声,穿越烟雨丛林,迎着料峭春寒,染着熏然酒意,融入天地间的沙沙雨声里。此歌声,来自一个40余岁的男子。他竹杖芒鞋,悠然缓行,如在享受这场雨。等天晴后,他灵感泉涌,洋洋洒洒作下一首词《定风波》:
四、苏轼关于下雨的诗词
1、《渔家傲·七夕》苏轼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2、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首·其一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6、倾盆大雨的苏轼古诗,例如:
7、但他不是傻乐,他的文学作品中,亦蔓延着深刻的悲剧意识。比如《卜算子》,展现了他贬谪黄州时,孤独而高洁的精神世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贵的是,他从悲剧的人生、悲剧的意识中,最终实现了精神的超越,“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而具有了悲剧审美的崇高感,也铸成了有血有肉、真实多元的苏轼。
8、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这也导致他的很多词作都是借景抒情,很少有单纯写景的。就像路遇春雨,苏轼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看似写景写雨,实则是对于自己人生坎坷的慨叹。而笔者本期要分享的这首来自苏轼的诗,同样也是一首写雨的作品,不过在这首诗中苏轼并没有什么感慨抒发,更多的是单纯对于雨景的描写。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苏轼的这首妙诗。
9、“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这两句用典,从眼前的暴雨、美酒想到谪仙李白,说李白醉中赋诗事。唐玄宗为让醉酒的李白作词,让人用水洒在他的脸上,李白清醒后立刻写出多篇诗作。李白经泉水浇洒而写乐词,苏轼则因眼前的暴雨而激发灵感,像李白一样泼墨挥毫,即兴写下了珠玉般壮美的诗篇。
10、他到了蛮荒的惠州,绣口一吐,惠州便有了“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的西湖水色;胃口一开,惠州便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荔枝味道。除了麻利地扒开荔枝红裳,他还独创膻味尽除的羊蝎子吃法。他生活穷困,买来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在《众狗不悦》一文诙谐写道:“用此法则众狗不悦矣。”意思是:我把骨头上的肉吃完剔光,让身边围着我转的狗狗不开心哎。
11、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12、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13、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4、译文: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1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漏断:谓夜已深。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省:了解。
16、有一种兄弟情,叫苏轼与苏辙(来源:网络)
17、烧脑写作不易,请点“在看”以鼓励哦↓
18、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1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0、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五、苏轼写雨的名句
1、可以说,整首诗节奏转换非常快,让人应接不暇,瞬息万变,灵动有趣,真是神来之笔。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中,比喻运用得非常好。诗人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水,那云的浓密,雨之大,也就不言自明了。这两句把盛夏骤起的乌云写得非常形象,极有气势。
2、黄庭坚也常合制香品,苏轼对黄庭坚的香品十分赞赏。黄庭坚也曾以他人所赠的《江南帐中香》为题作诗,写道:“百炼香螺沈水,宝熏近出江南。”苏轼则和之为:“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3、苏轼以《定风波》这场雨,暗喻他的人生苦难,从而抒发自己面对苦难的心态。我们扒一扒他的苦难人生。
4、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5、李白被唐玄宗召见后,写了这首诗,把“仰天大笑”的得意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6、《定风波》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说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这首诗主要是写夏雨骤来骤停的动态过程,可谓瞬息万变,一句一个场面,气势非凡。第一句是写乌云翻卷还未遮住山头,第二句急雨就已经下来了,第三句突然一阵风来,于是云散雨停,第四句又回归风平浪静,晴天与水光一色的境界。
8、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9、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10、《有美堂暴雨》——宋代苏轼
11、这场雨,蕴藏苏轼旷达性格的成因
12、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3、记得以前初中课本曾经收录过一首苏轼写雨的古诗,现摘抄如下:
14、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15、在苏轼的朋友圈中,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或许是最令苏轼爱恨交加的一位。公元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熙宁变法”。可是,新法在实施过程给底层老百姓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苏轼对新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就这样,两个本来可以成为挚友的“天才诗人”却因为政见的不同而站在了对立面。
16、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17、前两句描写的是眼前近景,而接下来则是对于远景的描述。四两句,远处天边疾风裹挟着乌云将海水吹得就像立起了一座高墙,骤雨也随着疾风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而来。风本是无形无相之物,但是在诗人笔下却被赋予了浓墨般的色彩,这样的描写其实正好对应的就是风中裹挟着乌云和烟尘的场景,其实同时也说明此刻天空的灰暗。而“吹海立”在这里其实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写,而是为了突出风的猛烈程度,因为在有美堂是看不到大海的。不过飞雨随着疾风从钱塘江翩然而至是实写,夏天的雨本来就来的迅猛,所以“飞雨过江来”可谓是将这一场景刻画得跃然纸上,让人读之似乎已经感觉到置身于有美堂中,亲眼目睹着那场暴雨的到来。
18、译文:疾风驱使着骤雨倾倒在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殷殷隆隆。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眼前出现的是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19、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20、此外,诗作前两句在用字上也非常准确,例如“翻墨”的“翻”番,“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和“乱”,都非常地生动,准确而且有力,很好地配合了整首诗快节奏的变化,也突出了暴雨来临时的迅速与猛烈,气势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