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这首古诗的资料(关于出塞这首诗的资料)
一、关于出塞这首诗的资料
1、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2、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3、(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4、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7、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8、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偶遇,让我与《出塞》结下了不解之缘。
9、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0、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11、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13、(1)解释词语:但使:
14、思绪万千,不由诗兴大发:“先苦后甜敢攀登,风雨过后见彩虹。而今吃得苦中苦,顶天立地真英雄!”
15、王昌龄写出塞时,当时唐朝的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早在武则天时期,契丹李尽忠反叛唐朝,攻占了营州。安西地区突厥猖狂,唐朝的安北都护府被迫南迁。开元年间,唐玄宗听取张说的建议,改革“府兵制”及土地政策,经过数年的战争,逐渐夺回营州,安定北方边境,并使安北都护府回迁。
16、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17、(1)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将士和诗人王昌龄的情感和愿望呢?
18、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19、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出塞》,那就是“悲壮”(师指板书,生答)
20、(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二、出塞这首古诗的资料
1、《出塞》这首诗的诗意是: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原文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2、(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3、《出塞》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节阅读课,这个的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所以,导入选用这个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话题,和《出塞》这首诗歌保家卫国的情怀相契合。
4、——[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5、这一离开长安,王昌龄就如旷野逐风一样,足迹踏遍了祖国的边陲,甚至到达了当时的碎叶,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6、所以当敌人入侵时,当我们的家园受到威胁时,我们该怎么办?
7、(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8、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9、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0、《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11、(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12、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战死沙场是死得其所。可李广并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一次次的被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审问,而后获罪,这对于一个久经沙场的武将而言,无疑是最大的侮辱。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塞二首
14、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15、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16、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
17、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18、“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9、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2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关于出塞这首诗的资料有什么
1、(与诗词作者有关的资料)
2、①板书课题,提醒观察教师书写“塞”。
3、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4、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5、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苦守边关,望着明月,不由地发出悲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7、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8、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9、《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10、(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11、(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12、师:唐朝爱国诗人王昌龄来到西域游历,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壮怀激烈,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
13、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14、那他们人呢,驻守边关的人呢?
15、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6、D.“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
17、按照《史记》所讲,李广虽然武艺高强,又善于用兵,但一生都没有被封爵。因为他总是各种“背锅”,明明每次作战失利都不是自己的责任,却屡屡被冤判有罪。
18、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19、在这时诗人借“飞将”慨叹远征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20、学习《出塞》第二首。
四、诗《出塞》
1、师: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2、师:把眼睛睁开,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预设:战争。这里可以先提一个学生,再说大家一起说——战争)PPT出示:
4、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5、《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6、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7、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只会握着笔杆子的小文官了!
8、出塞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了诗人希望任人唯贤,早日平息边塞战事,让百姓早日过上安定的生活意愿。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9、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10、耳畔仿佛传来慷慨激昂的诗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作为中华少年,正应该顶天立地、自强不息,可是我呢?这样怕苦怕烦怕累怎么能成栋梁?
11、②指名读准平舌音,通过读词巩固字音。
12、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13、(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14、师:你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15、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6、师:这一系列描写明月的诗句,大家仔细观察,诗人写明月想表达什么?
17、终于在最后一次要审问他的时候,愤而自刎...
18、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愿意读一读这首古诗。
19、(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20、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副板书)
五、《出塞》这首诗的内容
1、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2、(2)你们知道李广将军吗?指名说,师补充介绍李广的事迹。
3、这首七言绝句非常有名,通过对汉朝名将李广的怀念,感慨无限,痛惜许多将士不能生还,并希望唐朝也能有像李广一样的名将镇守边疆。
4、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5、(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6、阴山: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山脉,在汉代,它是抵抗匈奴南侵的天然屏障。
7、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8、师:如果李广将军在的话,匈奴还敢入侵我们的国家吗?
9、③长征:远程跋涉讨伐入侵的敌人。
10、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出塞》的背景是:
11、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12、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13、qín shí mínɡ yuè hàn shí ɡuān,
14、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5、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16、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画面,体会守关将士们坚守边塞的“悲苦”与保家卫国的“壮志”。
17、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18、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20、是啊,驻守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都寄托在天上的明月,同样,他们的家人也在(预设:思念他们),如此想念着家人、故乡,他们能回去吗?又有多少人回去呢?(预设:不能,很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