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句浅谈论语中的交友观精选句子

2023-10-18 07:17:39

一、论语的交友性

1、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礼啊!有人说,我约炮就不用礼了呗!即便约炮你也不能一见面就直奔主题吧,还得喝个红酒,说几句好听的吧!即便你跟自己的老婆滚床单,也要甜言蜜语吧!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出自《论语·季氏》

3、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4、其实,子贡不代表孔子,也就更不能代表儒家,子贡的这方面才能也不代表他的全部所学。请看孔子对子路是怎么评价的:

5、前段时间,忙着打乒乓球比赛,结交了一位乒乓球教练。乒乓球可谓是我强项,自小便有这样一项兴趣爱好,水平也自认为还可以,以至于在比赛前便是自信满满的。可后来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来参赛的队伍里面,几乎都是有几个水平不错的队员在。

6、在具体的礼俗中,人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具体的实现。人的主动性的具体实现,其实也就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具体达成。而正如我们前面讨论人、己关系时谈到的那样:每个人都是通过立人来立己、通过达人来达己的。换言之,在人的主动性的具体实现中,自我和他人都得到了成就。对他人的成就,体现为爱。所以仁者能爱:

7、(释义)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8、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9、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无信之人,还是趁早将其放弃吧!

10、在水平不相伯仲的情况下,想要取得胜利,则必须有像田忌赛马般的排兵布阵,一旦布阵失误,导致后果可能便是输掉整场比赛。

11、“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12、不要小看了这个形而上的道。正是有了对道的追求,儒学才可以称得上颠扑不破的真理。否则,后世称为孔门四科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学问,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更新换代,因而有淘汰落后的部分,但是孔门对“道”的追求却永恒不变,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落后。

13、孔子文化丨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14、译文: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15、论语|八佾小器的管仲与“我”的器量

16、到了后来,有一次非常重要的考核,需要准备许多材料。当时我们都忙得焦头烂额,不明方向,只有主任是思路清晰的,带领我们一步一步的做好材料,最后考核成绩出来,我们单位名列前茅。本来功劳最大的就是主任,但主任却领导面前说功劳在我们。

17、按照朱熹的解法,这一章可译为:“君子如果不庄重,则没有威信,学到的知识就不巩固,讲究忠信,不交德行不如自己的人,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8、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朋友都可以称得上是最重要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19、到了孔夫子那个时代,就更复杂了,首先,犬戎灭周之后,周王室的地位急转直下,各地的诸侯也都忙着自己家里的事儿。中央政权都不稳固了,红头文件的执行力自然下降了。再加上前面说到的《周礼》的时代意义饱和,民间趋向于多元化,不按照《周礼》标准来生活的老百姓大有人在。与此同时,由于中央政权衰落,诸侯之间战争频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时候孔夫子站了出来。(这一段是我自己的分析,欢迎大家批评指点)孔夫子看到的景象是:

20、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二、浅谈论语中的交友观

1、还有: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舍得小,就有可能得大;

3、舍得虚名,得到的是逍遥;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至少从表面上看,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似乎不可避免地产生彼此之间的冲突。比如,下棋的时候,赢的一方达成了自我实现,而输掉的一方的自我实现就被否定掉了。但这只是看似如此。《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孔子的话:

6、这里,孔子明确指出了构成幸福的必要条件的最低限度的物质基础。在对颜子之乐的肯定中,也从侧面提及了这一最低限度的物质基础:

7、“汉朝党锢(*gù)之祸,皆君子过于矫之,故意犯凶人之怒而鸣高。不知太过之行,激为大祸,伤害朝野,而社稷也随之而亡。”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前后两次都以反对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失败而告终。在这两次事件中,都有士大夫“矫枉过正”、故意以大力抨击宦官集团而表现自身高洁的嫌疑。史学家普遍认为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汉朝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8、如我们前面所论,仁既是人的主动性的体现,那么,只有真正做到了自主的人才是仁者。一般而言,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以外在的行为规范来指引自己的行为,那还算得上自主吗?如果真正的自主就意味着摒除一切外在的偶然性对自己的影响,那么,也只有释氏崇尚的枯槁山林之中,才比较近似了。而这其实正是朱子后来批判的“下梢必墮于空寂”。通过人为地割断一切外向的关联而获得的自主,是“墮于空寂”的,换言之,也就是抽象的。而自主地面对与他者之间无法逃避的关联,让自我决定的主动性主导或支配那些或多或少总有其被动性的关系,才是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具体实现。

9、我们与上级交往当中,上下级之间本来是要有点儿距离的,和朋友交往也要有一点儿距离,即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把这句话扩展开来,其实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都可以用到。

10、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1、(赏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君子的修养方式:严格要求自己,常思己过不责备他人。

12、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孜孜不倦的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反复纠结——

13、真正了解一个人,还要看他面对亲人时的态度。

14、论语|八佾既往不咎当中的包容心和承受力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论语·学而》

16、是说,注意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他的眼神表情,并考察他的想法,时间一久,掌握的有关他身上的信息多了,只要作个综合分析,这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隐藏自己的。

17、(赏析)这句话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来说,是具有相当警示的言语。因为它提出了“酒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这句话,应为它对我们的下一代、对祖国的未来,都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

18、为学和交友是人提升自己的一般路径。为学是个人的努力,而交友则强调“友以辅德”的作用。事实上,单是“学”这个字的强调本身,即有重要的意义。强调“学”,意味着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和提升自己。与《老子》基于“自然”的“绝学”和“学不学”相比,《论语》对“学”的突显为上下阶层的流动性提供了观念基础。换言之,《老子》的“自然”要人们接受自己被给定的一切,而孔子则以“学”开创了社会公平的新局面。当人可以通过“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信念深入人心,宗法血缘制度的正当性便被削弱甚至瓦解了,这也就为废封建(贵族制)立郡县(官僚)这一制度上的根本变革准备了观念的基础。

19、习近平提出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实还有一个自信就是要树立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有过长时期交流互鉴共融发展的历程。从上古时期的儒道不分家,到春秋战国的儒、墨、道三家并立,到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完全中国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正式成为中华文化的三大主脉。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讲到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精美琉璃器皿,提出在欣赏精美物件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说明了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和伊斯兰文化,当然也和基督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互相交流借鉴融合发展过。

20、友直。能够对我们讲真话的朋友。不管我们的优点还是缺点,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都可以直言不讳,毫不隐瞒,真诚的劝告,衷心的祝福,这是真朋友。

三、论语中的交友原则有哪些

1、这句话就是“忠”和“信”的观念的出处。

2、不用“拒”这个字但是却达到了疏离的意味,适度地表达了君子应立身中正,恰到好处,细心体会这个“亲”字,真是妙绝!(《孔子圣迹图·途遇图》。)

3、至于说西方的文化是承认人是有原罪的,所以心存敬畏,从制度上限制人的权力,而中国文化没有,也完全是无稽之谈。不要说孔子,就连曾国藩这位近代的儒家学者都有“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的警句,更遑论《礼记·中庸》里本来就有“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大学》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样的教训。

4、《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5、论语|八佾禘之说以及祭祀当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6、为什么显得是“甘若饴”呢?因为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不是一种道义的联系,就像"德不孤"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他必须要通过一些东西来进行联系。小人之交就像是木头断掉了,两块就得拿胶粘,粘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得像“甘若怡、甜如蜜”一样,很黏才能把他们粘在一起,但怎么粘都是两块。“小人党而不群,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就是要结党,结党为什么?营私嘛!彼此结成一个帮派一起去做一些有好处的事情,道义不道义不重要,把它放在一边,这就是小人的“党而不群”。

7、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

8、《论语·子张》篇记载:子夏(卜商,孔门十哲之一)之门人问交于子张(颛孙师,儒家八派之首“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9、以松柏能茂于霜雪喻君子历患难而不渝初心,是合乎儒家义理的。但濒绝境而刻意欢愉,则未免有张大其事、惊世骇俗之意。后世陋儒,往往以振起世风为名,行耀俗夸世之实,从而有种种不近人情之论。表面上是对孔子的阐扬,实际上却从根本上背离了孔子的精神。

10、对说和乐的强调,是我们这里关注的重点。说和乐是有明显区别的:“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如果我们将这里的“说”理解为愉悦、“乐”理解为快乐,可以发现它们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同:其快乐是表现出来的,而愉悦则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其快乐是时间上总是短暂的,而愉悦则可以经久持续;其快乐总是有其个别而具体的对象,而愉悦则来源于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感受。总体说来,儒家更多强调的是愉悦,当然并不排斥快乐。

11、比如我跟我上铺的兄弟一起睡了四年(不要想多了),两人一起去打球,中场休息时,我突然对他说,XX同学您好,请问您现在是否口渴呢?我现在要去买水,也给您买一瓶,帮您消消暑吧!请问您喝什么?他一定会问:你丫今天有病啊!这就不是礼了嘛,因为你这样做让人家感到不舒服了!

12、朱子于此章注曰:“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强调这一节的推己及人之义,当然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深味其中的语意,则又能见到一层新的意思,即以“己欲立”、“己欲达”为目标、以“立人”和“达人”为方法的涵义。换言之,每个人都是通过立人来立己、通过达人来达己的。

13、人是有算计、会作假的动物,不像其他物种那么单纯,看清一个人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15、这样朴素平实的态度,与《庄子·让王篇》对这一事件的渲染全然异趣:

16、冯梦龙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儒家的批评,毛泽东更加彻底,直接指出儒家都是假的,其实都是纵横家。

17、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9、平常的时候,我们很难真正看清一个人,但是,当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对其错误进行分析,则很容易了解到这个人的真实面目。

20、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四、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诗词文章

1、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古往今来的智者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识人鉴人的名言和方法,比如:

3、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

4、(释义)多想着责备自己,而少责备他人。

5、瑚琏,是宗庙盛黍稷即小米、黄米的。但是它绝非一般的盛食器,而是上至周王、诸侯,下至卿大夫,置于大堂之上、宗庙之中、黄泉之下,极为尊贵、超绝华美、实有大用,贮能裕养,因而可以和鼎相配而且同用,只是尊贵稍次并欲世代享有、须臾不离并永远留传的大宝礼器。

6、探索生活美好,品味人生真谛

7、作为一个社会长期以来的习惯和常识的积淀,礼总是某个时代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范式。通常情况下,合乎时代的礼的规范的行为方式,才能给关联着的彼此双方以正当的合宜感。习惯和常识中当然有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清明扫祭时很多地方有烧纸钱的风俗,如果从科学主义的世界观来考察,就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行为。但即使“极端理性”的人,完全背弃礼俗也会引起内心中持久的不安。人的举动从事能自主地依据礼俗的规范,甚至遵从那些不尽合理的习惯,是需要更强的主动性的。并且,在这种自主的遵循中,人的主动性得到了具体的实现。所以,《论语》此章不讲“克己为仁”,而要讲“克己复礼为仁”。

8、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去深交,关键就看这五点。

9、而子张又是怎么理解交友之道的呢?——“君子尊重贤者而包容俗众,称扬善好者也哀怜不能的人”,嘉是称扬,矜是哀怜,这是从德才两方面讲如何交友;然后子张进一步阐述——“如果我是大贤,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如果我是不贤的人,我是个混蛋,别人恐怕都拒绝跟我交往,还怎么能拒人呢?”

1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犯什么样的错误。

11、不失为一种对“性”的重要的强调。性很重要,性文化同样就很重要。因为人类实际上的性~生活,几乎可以说都不是“光溜溜的动物行为”,而是社会化的,受到性文化的制约。

12、记得十几年前听老师在讲课中提及,人类未来,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中国人的世纪,并不是我们狭窄的民族意识下的中国人统治全世界的想法,而是融合了几千年来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最后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精神而成为世界大同的世纪。他说:

13、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自《论语·公冶长》

14、对比几种关于孔子厄于陈蔡的经历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所谈道理的朴素和具体:

15、物(勿)亟勿数,出入和洽,曰和沫。(交合时不要急暴图快,抽送出入要轻柔,这叫和沫。)——《天下至道谈》

16、人们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看得越来越重,并越来越重视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早已把“仁”抛于脑后,这样一来又何谈在交友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讲“仁”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前一篇帝辛说过,商是方国联盟,而周,是周王分封,更接近国家的概念,因此在国家统一之初,在茹毛饮血的、知识极度匮乏的部落里,这份文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确实是有着极强指导意义的。而且把所有的社会生活、公共生活、官制礼节生活全部标准化、流程化(其实跟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类似之处),对于整个国家机器的逐渐形成,社会的进化,也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西周也过了几百年的太平日子。

18、人之为人,在自我保存之外,总要追求自我实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自我实现的具体表现就是富与贵。孔子并不简单地排斥富贵,但却指出,富贵的获得是有其偶然性的:

1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0、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中的不争与争之礼

五、论语里的交友观

1、由于经验世界某些关联的规律性,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以为经验世界的规律性关联是必然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一方面,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完全相等,并不能在实验中精确地测量出来;另一方面,即使实验中得到了完全精确的结果,也无法证明其普遍有效。严格说来,经验世界的规律性关联,并不是必然的,而只是大概率的或然性。真正的必然性其实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只有那种你只要去追求就一定能实现的,才是真正必然的。想做到什么就能做到的必然是不存在的,但不想做什么可以绝对不做的必然,却是人人备具的。

2、论语|八佾不欲观既灌之中的委婉

3、哲学系吴增定老师如此评价他:“杨老师从不将哲学当做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视若生命,充满激情和现实关怀。”在“杨子”新书《中国哲学十五讲》出版之际,让我们一起通过他的讲解感受孔子哲学的高光时刻。

4、论语|八佾子入太庙中的学问和谦逊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6、有关幸福的思考,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首先要反对的是将幸福等同于外在物质条件的总和。抽空了精神的空洞的物质,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当然也要反对另一个极端:以为幸福只是主观的心境,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无关。剥离了物质的空洞的精神,同样是抽象和虚幻的。孔子关于幸福,有这样一段朴素的论述:

7、拉帮结派者,是为了什么?

8、于是今天我理解的“礼”,更多的是一种正常、得体的社交方式!

9、关于《论语》,有人觉得像公民手册,有人觉得像心灵鸡汤,甚至有不少人觉得根本不值一读——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那些仁、孝、敬等等道德教训远得就像天方夜谭。

10、“无友不如己者”,出自《论语》首篇《学而》第八章。此章的全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历代注家对这一章的整体解释,尤其是对其中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解释,不是文理不通,就是意见相左,甚至完全相反。如宋儒朱熹和明僧藕益两人的观点就是个典型。

11、平仁学社是属于全体同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所属之屯蒙学舍创立于2012年,专注于平民教育、平民健康、平民文化,学社主要设有《论语》、《黄帝内经》、解剖、经络、针灸、艾灸、静修、古琴、绘画,音乐,诗词等课程。

12、孔子文化丨孔子传奇一生的背后,你了解多少?

13、割肉喂母,何其迂腐!你这不是让父母背了吃人肉之名么?这不像话,再说也不卫生啊。你凭什么证明自己是中药呢?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5、第二种叫作“友谅”。与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的人交朋友。平时平淡若水,但是落魄的时候,默默无语拉你一把,这是真正的朋友。

16、论语|里仁以约失之者鲜矣

17、是否,人就是难以看透、无法真正了解的?

18、但几百年之后,随着老百姓生活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趋向于多元化,《周礼》的地位开始衰落。

19、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真不知他能够做什么,就像车子没了轮子,靠什么来行进呢?

20、第直率的人不爱玩心机。直率的人可以说头脑很简单,不喜欢过于复杂的事情,想做就做,不想懂得与人耍心机。他们在生活上都很随意,过着真实自我的生活,不会故于做作的与人相处。你和他相处完全不必感觉到说话的累,直来直去就好。

六、论语的交友性

1、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1)http://baike.baidu.com/view/21htm

3、译文:(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4、《周礼》出现在原始部落逐渐到国家社会的转型时期,由于西周的疆域已经非常大了,打下了很多其他的部落。但这些部落又各有各的标准,尤其是在一些官制、祭祀标准方面差异很大,而且每个部落也都有一些各自宝贵的生活经验小常识什么的。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朝把这些东西汇总,整合,标准化,形成了一份异常详尽的官方红头文件——周礼。

5、《孟子》一书中,一句引用非常广泛的告子的话说:“食色,性也”。儒家经典《礼记》中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都是一样的意思:性和吃是同等重要的人类大事。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阮芳赋套用说:“民以性为地”。天地当然都很重要。鲁迅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的北新书店,在1927年出版的一本题为《性而已》(T·M著)的书中说:

6、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7、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9、王北面正领齐袪(整好衣领,理齐衣袖,表示恭敬),问曰:“先生何知之早也?”田忌曰:“申孺为人,侮贤者而轻不肖者,贤不肖者俱不为用,是以亡也;田居为人,尊贤者而贱不肖者,贤者负任,不肖者退,是以分别而相去也;眄子之为人也,尊贤者而爱不肖者,贤不肖俱负任,是以王仅得存耳。”这里讲的是一个高明从政者都是最大限度的容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人心。但这是对成熟的为政者而言,而不是针对门人和青年学生。而且是交往,是泛交,不是友交!

10、那么,西方人说他们有追求最高真理的方法所以一直在发展,而孔孟学说是让人甘心被奴役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是不是这样呢?《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一篇在南师看来,是孔子传道的一幕,相当于释迦摩尼的拈花一笑,将孔门的最高心法传给了曾子。而曾子之外的其他弟子程度不够,所以曾子让他们从“忠”、“恕”两个方面做起。孔子学说,后来曾子、子思、孟子,一直到宋明时期的张载、朱熹、二程、王阳明,包括亦道亦儒的陈抟、邵雍、周敦颐等人,中国文化的道统一脉相承,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

11、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2、这里的天命类似于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大人类似于先知、使徒,圣人之言类似于先知和使徒们的记录。

13、您的赞赏是我前进的动力

14、如果你没有这个想法,你只是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你大部分的时间当然不是花在"事君"上了,你肯定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自己所干的事业上。是"事业数",不是"事君数",那当然就没有辱了。你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的本分工作,别人也没什么好讲的,你自己也不容易产生其他的瓜葛和纠纷。

15、我们在这里将礼理解为生活的形式感,是为种种具体的生活内容赋予形式的力量。相比于无限丰富的生活的内容而言,礼已经是一种主动的要素。人的基本生活内容,其实相差不多。喜怒哀乐、饮食男女,都是常人所不能免的。礼赋予这些内容以“恰当”的形式。比如,同样是说话,有的人言语庄重,有的人则给人以挥抹不去的轻浮印象。当然,涉及行为的“恰当”,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标准的。古代社会认可的,有可能是在现代世界里不能接受的。

16、关于人性的问题,孔子有句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性格的形成由于后天习惯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这是唯物论的观点。孔子教诲学生一定要择友择邻,因为交友,有三益,也有三损:

17、“处尊居显未必贤,位卑在下未必愚。”

18、这些都是孔子对于颜回人格的称赞,远远高于对具有文学、经商、科学、外交、辞令、纵横、地理多方面才能的子贡的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张宗周的快手唯美说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