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以动衬静赏析(《鹿柴》以动衬静的诗句)

2023-02-04 09:50:01

一、《鹿柴》以动衬静的诗句

1、(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4、白话文释义: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鹿柴是以动写静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第一句先营造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描绘山中的杳无人迹,侧重表现山的空寂.紧接着第二句以“人语”之响,反衬山之寂静.原文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以动衬静的诗句如下:

6、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7、(释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8、青苔:水生苔藓植物,翠绿色,生长在水中或陆地阴湿处。

9、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有一天骑驴到郊外,触景生情,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时候,贾岛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月夜幽静的山林,飞鸟在池边的树林里栖息了,万籁无声,一个和尚匆匆而归,来到门前,是“推”还是“敲”呢?贾岛觉得诗中用“敲”用“推”两字都恰当,但一时不知用哪个字更好。就一边思考,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料冲撞了时任京都长官的韩愈的车队,贾岛连忙赔礼,并将因“推”“敲”二字专心思考而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韩愈听了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突出月夜的宁静。

10、——王维《鹿柴》

11、今天的诗歌记得打卡哟~

12、从诗的表面看去,诗人所着力描摹的,无非是山林的幽静。所谓“空山不见人”,正见林之幽深;“但闻人语响”句,则空谷足音,有声之中更衬托出山林之空旷寂静。末二句则写日将西垂而夕晖反照于青苔之上,有光有色,似静似动。前二句为总写山林幽静印象,后二句则选取透入林中的一缕夕晖与林中常见的青苔,以特写镜头深化山林幽静的主题。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4、而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是个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久候客仍不至时的寂寞、无聊的心情。尤其是此中的一个“闲”字,顿使境界全出。

1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6、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18、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9、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有一天骑驴到郊外,触景生情,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0、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二、鹿柴以动衬静赏析

1、②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幽静

2、不料冲撞了时任京都长官的韩愈的车队,贾岛连忙赔礼,并将因“推”“敲”二字专心思考而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韩愈听了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

3、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4、诗中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其中诗的前两句以声反衬空寂,后两句则以光突出幽暗.这首诗将诗、画、乐融为一体,为我们描摹出颇为神奇的境界。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敏锐的,细心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唐王维《鹿柴》(今译):空寂的山林看不到一个人影,只听得人讲话时的声音。(赏析):山中看不见一个人影,说明这是一座幽深的山林。“但闻人语响”则表现出这“空山”的静寂的气氛,但这里的情况却正相反。只要细加玩味,我们就会感觉到,正是有了“但闻人语响”这句,“空山”才更见其静。“但闻”两字说明除偶而听到人语外,其他声音都没有了;由于没有其他声音,所以人语才显得特别响亮。这种表现方法,叫以动衬静,比起正面描写空山如何如何宁静安谧来,显然要更真切得多。(原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鹿柴》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8、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9、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10、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1、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其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雨过后,山中寂静得可以听到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以动写静,空寂感跃然纸上.

12、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13、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14、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出自唐代:王维《竹里馆》

1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6、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

18、《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的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1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20、“静读古诗文”原创出品

三、鹿柴古诗以动衬静的诗句

1、(释义):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2、图文来自网络,由淘诗词整理。

3、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4、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最新公告:淘诗词为践行“诗意中国,甘为拾柴人”拟在全国34个省市区建立诗词交流群,截止目前已建诗群有:淘诗词北京总群(吴铮),广西群(李冰),山东群(许文丽),山西群(段爱丽),浙江群(小杨),安徽群(李家灵),吉林群(刘文辉),江西群(付薇),河南群(姚新征)更新中……

6、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7、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这首《鹿柴》,跟他的《鸟鸣涧》一样,还是写山林生活的幽静,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鸟鸣涧》主要是以动衬静,通过声音写山林的空寂。这首诗在声音之外,又加入光线和影子的描写,通过光影的变化来表现山林的幽静。

9、作者的描写,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10、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以及相对静态的“月”。

11、白话文释义: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12、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3、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古诗词中“静”的概念,并非是客观上的“静”,而是主观上的“静”。

14、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15、《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16、诗歌的第一句“空山不见人”,重点在“空”字,跟《鸟鸣涧》里“夜静春山空”的“空”同为空旷,空阔的意思。山林如此幽静,好像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影。是真得连一个人都没有吗?并非如此,下句说“但闻人语响”。这里虽然看不见人的踪影,却可以听到人说话的声音。我们都知道,只有在障碍物极少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因此能听到“人语响”。这种写法,将视觉与听觉互补,表现了鹿柴周围山林的茂盛繁密。有人把这两句同陶渊明的《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相比,认为王维得陶渊明诗歌的精髓。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的诗是闹中取静,王维的诗则是静中见动。

17、白话文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8、就如我们刚才欣赏的几位诗人所写的有关“幽静”的诗,只有结合了诗人的经历,以及诗作所运用的艺术修饰手法,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幽静”的深刻内涵。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20、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四、鹿柴中以动衬静的诗句

1、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小花生

2、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3、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你还知道哪些是这样以动写静的诗句呢?

5、鹿柴(zhài):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7、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9、以动衬静。指通过对动态景物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0、据说,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他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全诗是:“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2、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13、夏夜,一场大雨刚过。窗外,稀稀拉拉的雨滴声还不时传来。但,明显的,天气一下子变得凉爽起来。我赶快打开各个房间的窗户,竭力地想让室内燥热的空气散发出去,而让那凉爽沁人的带着草木气息的清新空气光临这久违了的空间。啊,多么爽神怡心的空气呀。它把我一天来闷在屋子里的烦躁不安,稍稍消淡了一些。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靠着阳台的窗口,凝望着这凉爽的静谧的迷人的夏夜。远处,电视塔静静地矗立。朦胧的黄与荧荧的绿组合的轮廓,犹如一支彩色的蜡笔插在了灰黑色的天幕中,像在诉说一段遥远的心绪;近处,北濠桥路上,守候在雨夜中的一盏盏路灯,默默地闪着黄乎乎的光轮。光圈下闪闪发亮的路上,不时有几辆小轿车,公共汽车,“哧哧”地一滑而过……。

14、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5、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

16、《鹿柴》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第一句先营造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描绘山中的杳无人迹,侧重表现山的空寂。紧接着第二句以“人语”之响,反衬山之寂静。《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17、③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如“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一山如龙入云起,一山化作长江流”等句,化静为动,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使形象新颖流动。

18、对比。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冷暖色彩的对照,写出诗人的飘零之感;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19、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20、白话文释义: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五、鹿柴这首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什么衬什么

1、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除此之外,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还有用典、比喻、拟人、夸张、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3、《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游东田》南北朝谢朓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不食仙姑山房》唐代张籍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因山曾改眼,见客不言心。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4、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5、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6、我们欣赏古诗,不仅要欣赏其美妙和谐的韵律,更要领悟诗中的修饰手法,感悟诗作的意境,还要把作品放到作者生平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下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艺术感染力。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第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雅、清静、清幽的特点。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9、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扩展资料: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11、您的文字深深感染淘诗啦!

12、《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13、温故而知新,点蓝字进入

14、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15、(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16、空山:空旷寂静的山谷。

17、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18、“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在噪,鸟在鸣,林更静了吗?山更幽了吗?显然从客观的,自然界的角度看,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静”,是指没有人烟的静,因为没人声,所以蝉噪。

19、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0、诗人写山林,在于写出若耶溪的幽静,这样幽静的环境,与“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和谐统是开头“泛泛”、“悠悠”之情趣的写实。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国画枇杷题字诗(国画枇杷题款诗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