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名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23-02-12 09:44:59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高处不胜寒”的“高处”能不能换成另一个词,例如“仙境”等?当然可以。但是,“高处”最好。原因是,“高处”指高地位,实际是指地位高的人。苏轼与地位高的人打交道多了。在苏轼看来,这些地位高的家伙,也就是地位高而已,才能、见识不见得有多高。这些地位与才能、见识不相称的人,即使个别人(例如司马光、王安石)道德品德无可挑剔,终非国家之幸,也不是苏轼的知音。

2、这个时候的苏轼,父亲、母亲、姐姐都去世了,跟他有血缘关系的除了子女,就只有苏辙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这样的感觉,等我们长大了你们自然会明白,想念一个人会孤独、会愁苦、会揪心、会失眠、会大哭、会大笑……

3、经典咏流传:《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4、无论自然还是人生,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暂时的磨难,只要坦然面对,不放弃努力,就会有希望。

5、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6、阴晴圆缺悄无恨,豁达胸怀心中藏。

7、最后也最重要的是,这次提问就不是出于惊喜,而是真的有疑惑,当然这个疑惑饱含着期盼。意思是:“世间的人是单调的、乏味的、无聊的,平常日子如此,中秋佳节一起饮美酒、赏好月的时候,依然如此。人世间啊,看来也就这样了。那么,天上的生活如何呢?瞧那宫阙巍峨的样子,应该好一点吧?现在天上是什么时候?总比地上有趣好玩一点吧?”由此可知,苏轼对天上宫阙中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

8、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9、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10、大人物大英雄,也难以得到真正契合的亲人,这样的例子很多。外国人,例如诺贝尔。中国人,例如苏轼。这里只讨论苏轼。

11、那苏轼为何要骗那些和他一起饮酒的人,让那些人误以为苏轼“大醉”了呢?生活中装醉的原因复杂,可能是第二天有要紧的事要办,也可能是觉得正在喝的酒不好喝,还可能是装醉拒喝等待其他人喝得快要醉的时候开始拼命劝酒从而把桌子上所有的人灌得烂醉如泥。但从这首词的情境看,苏轼装醉,显然是觉得一同饮酒的那几个人没有谁是他真正的知音,与心灵并不契合的人饮酒,已经是一种错误了。现在的情况是,不但饮了,而且饮了一晚上,饮到天快亮或者天已经亮了,这更是一种悲哀。

12、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13、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水调歌头》版行者末云‘但愿人长久’,真迹云‘但得人长久’。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者亦多矣。”

14、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15、经典咏流传:杨炯《从军行》

16、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7、“人生有离合”(唐·杜甫《垂老别》)

18、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名篇《水调歌头》

19、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20、注意了,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这时候,弟弟苏辙和苏轼不在一起。按理说,苏轼应该多少有点伤感才是,可是他却说“欢饮达旦”,由此可知,“欢饮达旦”只是苏轼说给别人听的。还可以知道,“欢饮达旦”这样的话是可以说给别人听的。那就是说,在苏轼看来,那些和他一起饮酒的人应该知道一个道理并同意一个观点:中秋节有亲人不在的时候,一个人还是可以同朋友饮酒而至于“欢饮”的。这说明,有亲人在,当然会有家的感觉,亲人不在的话有好朋友在,也会有家的感觉,心安即是家嘛,只要能让自己心安,亲或者朋都无所谓。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名句

1、经典咏流传:屈原《离骚》

2、另一个更好的解释是,一个人过于疑惑、过于不满,总是抬头仰望苍穹,悲愤或者急切地发问,屈原《问天》大概就是这样。苏轼这时候也有疑惑,也不满意,也寂寞,看到月亮出来后,突然惊喜地问苍天:“月亮什么时候出来的,为什么不早点让我看到啊?”可见,是问苍天而不是问明月,更能表现苏轼和一些并不契合的人饮酒时内心的寂寞和苦闷。所以,还是“问青天”好。

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4、我们先来看看这词的上片。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般认为这两句话是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问题啊,你不能从天文学的角度去质疑,问了也白问,顶多说,如果他们当时真的有科学技术达到了,可以告诉他们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那要直接给他回答了,那还怎么写诗啊。所以这种问法就是文学之问,天上的明月呀,你是几时出现的,我要拿着这酒,问你问个清楚。这叫无理而妙,没道理,但是又觉得很合理。在哪合理呢?在文学的范围内是合理的,在情感的范围内是合理的。

5、与其说月亮太美,不如说朋友太烂

6、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9、先看第一个片段,“把酒”的“把”为什么好,换成其他词行不行。例如,换成“饮酒”行不行?“饮酒”不行(“喝酒”当然也不行),一定要是“把酒”。

10、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1、“愿”一作“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水调歌头》版行者末云‘但愿人长久’,真迹云‘但得人长久’。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者亦多矣。”)其实,“但愿人长久”和“但得人长久”如果不是因为平韵、仄韵的原因,那就区别不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只希望亲人安好,这样,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一起欣赏明月,你看着明月思念我,我看着明月思念你。”“但得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只要人还安好,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一起欣赏明月,你看着明月思念我,我看着明月思念你。”当然用“但愿”表达一种祈祷或期望,故更好一点,即使“但愿”是后人所改,似乎也不能说“妄改(即瞎改)”。

12、英雄与庸众的区别

1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15、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7、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18、李白有诗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在这首诗中光是歌舞,突出的是我,主观性强一些,格局要小一些;苏轼呢,一个“何似在人间”就到全世界了!所以说苏轼在这里是打破了李白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19、经典咏流传:孟郊《游子吟》

20、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解释

1、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2、先说为何是“乘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至21日,交通工具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苏轼那时候当然不知道人类会有登上月亮的一天,更想不到一种叫做“飞船”的交通工具。但是苏轼已经幻想着去月亮上了,而且苏轼幻想中的交通工具极其简易,唾手可得。这种交通工具就是“风”。苏轼为何能想到风呢?这应该是受到“列子御风而行”故事的启发。另一个原因恐怕是,除了风之外,苏轼想不出什么更好的交通工具了。

3、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小序吧,这序不长,只有15个字,把词的创作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丙辰中秋,中秋节这一天。欢饮达旦,我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喝酒,喝的高兴,从晚上一直喝到白天;从有月亮喝到月亮没了,太阳出来。喝成什么个效果啊?大醉,喝得酩酊大醉。在无限的醉意当中,特别地想念子由——我的弟弟。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因为喝醉之后特别想念我的弟弟,所以写下了这篇中秋词。

4、月好酒也好,只是身边人不好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经典咏流传: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7、月亮最懂我的心,月亮最爱我的身

8、BySUDongpoTr.ZHAOYanchun

9、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10、显然,跟前人相比,他是有所创新发展的。李白的月光如水,是静态描写,是静态美;那你看苏轼的,兜兜转转,高高低低,是动态描写,是动态美。苏轼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味道。

11、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12、(体贴提示:全文字数17800字。爱护眼睛,跳着读,或倒着读)

13、月是故乡明,明月最乡思。

14、“歌哭悲欢城市间”——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15、“把酒”就是拿酒。“把酒”是拿酒,实际是把着酒杯,拿着酒杯,酒杯里面装着酒,盛着酒,你不能看见“把酒”二字说:“苏轼本事真大,不要容器,用手就能把酒拿起来。”或者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喊大叫:“嘿,宋代有固体酒,你看苏轼就是直接把酒、直接拿酒的。”拿酒、拿着酒表明准备邀请别人喝酒,准备向别人敬酒,或者有向别人敬酒的机会和可能(但也只是“准备”、只是“机会”、“可能”而已,你不能看到别人拿着酒就抢先一步说:“你是准备向我敬酒是吧?”)。

16、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7、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8、现在看第三个片段,为什么是“问青天”。问“明月几时有”,按道理应该问明月才对,却问青天,这不是很奇怪吗?因为这相当于张李四到王五家,张三李四就坐在王五对面,王五问张三:“李四啥时候来的?”正常情况下,李四的回答是:“那你问李四好了,我哪知道啊,我是张三。”王五受到抢白后若有所悟地说:“哦,我应该问李四呀。”然后转头问李四:“李张三啥时候来的?”这岂不是见了鬼了。所以,这里的“问青天”显然不是问青天,应该是问明月,也就是说,“问青天”实际上是“问青天上的明月”,因为词律限制(也是为了避免“明月”一词的重复),把“上的明月”四字省略了。

19、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20、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情感

1、纳兰性德的“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总觉得少了些豪气。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配美酒,醉了啥都有。

2、“明月几时有”,不是问月球的年龄有多大(月球的年龄有46亿年),也不是问月光啥时候有(月球挡住地球的时候就有,通俗点说,地球人看不见太阳的时候就有),还不是问月光照射到地球上要多长时间(1秒多2秒不到)。苏轼不是天文学家,对天文学问题不感兴趣(至少写这首词的时候不感兴趣)。所以,关于“明月几时有”这句问话的含义,这三种理解都不对。

3、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4、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

5、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经典咏流传:白居易《长恨歌》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8、现在啊,苏轼在密州,苏辙在齐州,虽然都在山东,总还能相见吧?没那么容易。因为按照朝廷的规定啊,地方官员不能随意互相串门。他们想不到,虽然同在山东为官,可这一分别就是整整五年。而且这五年当中啊,苏轼在仕途路上还遭遇了种种的不愉快,这使得苏轼在这个中秋之夜引发了无穷的感慨。都是些什么感慨呀?

9、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10、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12、苏轼情志高洁,当然不是凡夫俗子,与凡夫俗子饮酒当然有失身份,但是苏轼不至于这么不给别人面子吧?(其实不给别人面子用不着这么夸张其事,直接走掉或者找个借口挥别就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真的无法走掉,那还是有办法让别人脸上挂不住。例如,明明是大家一起饮酒赏月,苏轼酒也饮,月也赏,但只是饮酒和赏月,不跟任何人交谈,也不看任何人一眼,即使是饮酒的时候,头也是仰起来向着月亮,眼睛也是看着月亮,而且姿势一动不动,仿佛塑像一般。估计用不了多久,那几个人就走掉了。当然一般是知趣者最先走掉,不知趣者因为知趣者走掉而变得更加无聊,开始知趣,最后也走掉)。

13、康震讲诗词|合集(共8集)

14、明杨慎《草堂诗余》卷三:“此等词翩翩羽化而仙,岂是烟火人道得只字。”又:“中秋词古今绝唱。”

15、当时苏辙在哪啊?苏辙在现在的山东济南任掌书记,掌书记就是负责文书一类的官员,济南在当时称为齐州,齐州和密州相距200多公里,这在古代是个不短的距离。所以在熙宁九年的这个中秋夜,苏轼欢快的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写下了这首词。他为什么想念自己的弟弟呢?让我们要想的话,晚上喝醉酒啦,要么是思念父母,要么是思念妻儿老小,但是苏轼“兼怀子由”,因为他们兄弟两个真是手足情深。

16、05“把酒问青天”可分为“把”、“酒”、“问青天”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大有讲头。

17、经典咏流传:王维《山居秋暝》

18、再看第二个片段,“把酒”的“酒”有什么好。如果不是酒,是其他东西行不行?回答是:起码不好,最起码不是最好,而且多数情况下不行,最好是酒,甚至必须是酒。关于酒的起源和作用,能写厚厚的一大本博士论文,这里就不啰嗦了,只说一句好多人都听过的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注意了,是好的“酒”,其他东西再好也不行(至少不好)。例如,喜欢吃米者说“朋友来了有好米”,万一朋友喜欢的是面呢?喜欢吃面者说“朋友来了有好面”,万一朋友喜欢的是米呢?何况有些嗜痂成癖的家伙会说“朋友来了有好痂”……所以,最好是酒,必须是酒,因为酒是大家公认的(这个“公认的”只是感觉,没有进行过哪怕是最粗略的问卷调查,更不用说盖洛普测验了)能够表达深情厚谊的东西。

19、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首词。

20、经典咏流传:一代大师,《梁祝》声中化蝶而去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2、首先,这里的“天上宫阙”可以指传说中月亮里的宫阙,也可以指传说中月亮之外天上的其他宫阙。不过,就这首词的情景看,显然以指月亮里的宫阙更为合理,因为苏轼请月亮饮酒,就着月亮饮酒,他不太可能想到月亮之外天上的其它宫阙。这样讲,就是说“不知天上宫阙”实际是“不知月中宫阙”。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月中宫阙”呢?虽然也有其它原因,例如平韵仄韵的考虑(“上”是仄韵,“中”是平韵),但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词语重复。

3、《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诗酒趁年华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天下所有人的祝福。这首词写出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而是熔铸成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的美好祝愿。

5、苏轼有许多女朋友,但是据现存苏轼诗词文记载,有名字者不过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人,其关系之契合,说到底也只是能过日子而已;而且三人年寿不永,王弗只活了27岁,和苏轼生活了12个年头;王闰之活了46岁,和苏轼生活了26个年头;王朝云活了34岁,和苏轼相处了13个年头(注意是“相处”,不是“生活”,王朝云来到苏轼身边作丫鬟时才12岁,确实是“未成年少女”,故不能说生活)。

6、但是,寂寞感只是大英雄大豪杰的一个方面,大英雄大豪杰的另一个方面是,在独自品尝寂寞的时候,也能品出欢乐,品出激情,从而进入一个人的狂欢。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大英雄大豪杰天生有一种高贵品质:即使我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即使所有的人都把我抛弃,我仍然有办法快乐起来,因为“我爱我自己,我爱这世界”。这种大英雄大豪杰在历史上为数不多,而表现其精神的文学作品还要少。因为少,所以可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这样一首可贵的词,现在就去瞧一瞧,看看世无知己的时候,大英雄大豪杰是怎么调节自己,怎么对待世界的。

7、丙辰中秋月凉凉,思念子由夜长长。

8、经典咏流传: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9、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10、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1、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12、去天上玩竟然是“归”,为什么?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4、最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诗,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15、家不是要回去的地方,要回去的地方是家

16、经典咏流传:余光中《乡愁四韵》

17、熙宁九年作于密州。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熙宁九年丙辰,蜀人苏某来守高密,是年中秋,欢饮达旦,作《水调歌头》怀子由。”

18、可惜的是,如前文所述,中秋节和苏轼饮酒的人,并不被苏轼视为知己,苏轼觉得他们散去的时候,他自己才能心安,才能自我安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欣赏、陶醉够了之后,苏轼才想起自己的弟弟,才说是“兼怀子由”。如果苏辙有点小心眼,一定是不乐意的,会说:“中秋节本来就是亲人团聚的,应该首先思念我才对,怎么是后来才思念,而且是‘兼’的呢。”苏辙这么想是合乎逻辑的,至于有没有这么想就不研究了。还是看苏轼下阕怎么说的吧。

19、内心哀伤的苏轼会自己调节心情,如上所述,他认为和自己不喜欢的人饮酒还不如自己一个人饮酒,于是他就在月亮下一个人饮酒了。但是,一个人饮酒绝非苏轼的本意。这时候,苏轼必然会思接千里,神驰八荒:“人世间没有我的知音,那天上会不会有我的知音呢?”

20、《江神子·恨别》苏轼|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姓黄的用什么网名(姓黄的有趣网名)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