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的意思(君子周而不比)
一、君子周而不比
1、“周”最初出土于殷墟甲骨文的占卜辞中,甲骨文中的“周”字,没有“口”字。由“田”字演化而来,在四个空格中各加一点,表示“封田分地”。所以周王朝的建立,其实就是分封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封建制度的雏形。
2、何晏《论语注疏》 :(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小人则反是。注曰:“忠信为周。”相反的,“比而不周”是指几个人亲密勾结,但却并无包容之心。
3、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非常不幸地生在了一个“没有纸也没有笔”的时代。他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4、陳宇:孔子指斥墨學是“異端”了麼?
5、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6、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一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
7、《论语》:视其所以
8、比,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排在第八卦,主要讲内外交往和相互团结。因此“比”,其实最初并非一个贬义词,和“周”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到了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贬义词,和小人的关系划上了等号。
9、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10、《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1、(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12、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3、陈文新:孔子说的“女子与小人”
14、君子不器: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周而不比: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周,圆周,合围合群。比,前后紧随,结党为奸。君子不器,周而不比是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应心怀天下,考虑周全,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偏私。
15、《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
16、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17、周而不比出自《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与人的交往的依据是按社会人人都认可的公义而行的,是该干嘛干嘛,所以不会逾礼,方方面面却都显得非常周全,其中没有出现相互比较的成分。
18、唐翼明:孔子何以值得信仰
19、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要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原句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一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释义: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周与比,一褒一贬,周褒君子,比斥小人,译为“团结和勾结”,比较恰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团结只为共同目标的“义”,小人的勾结,则不过是为了个人的私利罢了。
20、纸张是蔡伦发明的,蔡伦生于东汉,公元88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有六百多年。毛笔是秦国的大将蒙恬发明的,蒙恬是秦国人,生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9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还是差了三百多年。
二、君子周而不比的意思
1、他们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他们更刻意亲近上司,伺机打小报告。善于表面功夫,善于俟机邀功抢功,踩着别人肩头攀高,一旦有坏事就找替死鬼来背黑锅。落井下石是他们的一贯伎俩。挑拨离间是他们渔翁得利的最佳手段。一手制造纷争事端,却把自己撇清,任由他人争斗,自己扮演和事佬,假装好人。
2、君子的操守是持公义,公平对待每个人。普通百姓则更愿意以交情的厚薄远近来决定待人的态度。后世朋党之争的乱象正是比而不周浸透入朝堂的结果。
3、先理解下面几个字词的根本意思,才能真正理解这段。
4、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以被解释为:君子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决不图谋私利勾结别人;小人为谋私利勾结别人而抛弃道义原则,所以并不会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
5、《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6、茶道六君子又称茶道组指的是: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茶桶这六样被茶叶兴趣者称为茶道六君子。茶筒:是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茶匙: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茶漏:放置壶口防止茶叶外溢,形状也是有很多种。茶则(茶勺):类似一个长勺子,用来盛茶叶,盛茶入壶之用具。茶夹: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也有用来夹闻香杯和品茗杯。茶针: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7、“比”同样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达的是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立的意思。和“从”字是一样的字形,但是方向相反而已。《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8、吳榮政:從六經看孔子的文獻編纂
9、《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10、王齐洲:论孔子的文学观念
11、第小人的特点是嫉贤妒能,排挤人才,自身不够尺寸,却又不事学习,不求进步,不接受新鲜事物,不修身,不是见贤思齐,而是见贤思毁。自己既然乏善可陈,只能靠别人尤其是显然比他强的人受挫不顺,甚至是唯有靠成功者胜利者的倒霉来安慰自己。小人浅薄一些,本来不算大恶,一加上嫉妒,与人为恶,不顾大局,就是古人所说的“奸佞”了。
12、每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换个角度看,小人的比正是君子周的前提基础和条件。
13、周,就是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比,就是抛弃道义原则,为图私利互相勾结。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以被解释为:君子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决不图谋私利勾结别人;小人为谋私利勾结别人而抛弃道义原则,所以并不会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
14、周与比相较,是非、高下、明暗、荣辱,本来是分明立见的,为什么小人即平庸低俗之人偏偏不要周,而只要比呢?
15、◆日本幼儿园3岁孩子读古文100遍!《论语》是必读篇目
16、還是孔子說得更準確,“周”,是大義、大局、全面,是五湖四海、統籌兼顧、胸懷闊大、目光高遠,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而朋“比”,是私情私利、山頭幫派、小圈子、十幾個人、七八條槍、淺薄自私、惡劣醜陋。
1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么,什么叫作周、什么叫作比呢?忠信,就叫作周,阿党,就叫作比。这是最通俗的解释。周,还可以解释为合、亲和以及调和。另外,周,还有接济和救济的意思,如:周济。比,解作阿党,阿(ē婀)意为迎合。阿党就是互相依附和勾结。
18、通过转变思维、改变认知,减少私欲、喜好、分别心,稳定情绪后,便能容纳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事,如此,才能海纳百川,提升境界,做到周而不比,君子不器。
19、想象一下,一个人拿着小刀在一片长不满尺,宽不盈寸的竹简上刻字,累得满头大汗,为了节省竹片和精力,让《论语》变得更加轻便易于传播携带,越是能够用越少的字表达越复杂的思想,就越好。
20、◆百集动画巨制《孔子》、漕溪堂主整理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
1、君子周的“周”如何理解?“周”最初出土于殷墟甲骨文的占卜辞中,甲骨文中的“周”字,没有“口”字。由“田”字演化而来,在四个空格中各加一点,表示 “封田分地”。所以周王朝的建立,其实就是分封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封建制度的雏形。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也许是在他给自己的三千弟子讲课或者聊天时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却被他的弟子整理辑录在《论语》这本书中,流传千年。
3、所以“比”字,同样能够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但是更多了一层意思,表示两个关系亲密的人,连言行姿势都非常相似。
4、今年江苏卷名句默写,课外名句考查的一句就来自《论语》,就是“三山语文”4月22日推送的文章,这是考试当天,一位读者朋友和我的聊天记录。
5、杨伯峻:我和《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6、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7、“比”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排在第八卦,主要讲内外交往和相互团结。因此“比”字的意思,其实最初并非一个贬义词,和“周”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高下之别。
8、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zhōu忠信。引申为亲密。 比bǐ勾结。 译文:君子亲密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亲密。
9、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10、林雨:“君子”不是個“東西”!
11、第小人不相信美德,也不相信才具,不相信事业,也不相信公心。小人对于一切成败利钝、发展变局、兴衰通蹇,都是用最卑下低俗的眼光看待解读的,他们看得见传播出去的,都是见不得阳光的东西。他们相信的唯有朋比为奸,利益输送,绝对不相信顾全大局,公而忘私。
12、《论语》:道千乘之国
13、最初出自庄子名言“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就是说贤良之人相互交往,不追求虚张声势、华而不实,而是像水一样纯洁自然,无色无味。后来形成为民间谚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也很生动有趣。君子——受过良好教育与讲究品德高尚的人,相互交往,不追求个人关系的亲密热络,而是道义理念之交,是讲原则可以相互提意见提批评的诤友,是交流学问道德文章的精神同道。而小人的利益互相输送,甜言蜜语,吹牛拍马,反而表面上热乎如甜酒之芳香醉人。
14、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15、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1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讲的是团结,而不是勾结;道德低下的小人,则只知勾勾搭搭,不知照顾大局和讲求团结。”
17、《论语》:子夏问孝
18、君子合群但是不会朋比为奸(不是因为利益而在一起),君子在一起交流很和谐但思想行为各有不同(相互尊重),君子坦坦荡荡泰然自若却不盛气凌人骄傲自满。
19、小人比的“比”什么意思?“比”同样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达的是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立的意思。和“从”字是一样的字形,但是方向相反而已。《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20、周:多种解释,亲和、调和、普遍等。这里的周应指普遍的意思。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
1、周與比相較,是非、高下、明暗、榮辱,本來是分明立見的,爲什麼小人即平庸低俗之人偏偏不要周,而只要比呢?
2、子曰:“君子不器。”
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4、《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5、孔子:君子龢而不同,小人同而不龢。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 为政》。多数人翻译成:“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孔子其实想表达的是,君子能够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不刻意疏远一个人,也不刻意亲近一个人;小人呢?往往和一两个人走得很近,步调一致,因为这一两个人而疏远其他人。
7、《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8、《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9、《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10、《论语》:孟懿子问孝
1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12、孔子把“周”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君子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儒家思想中,倡导“中庸之道”,君子就像是一个圆圈的圆心一样,他们对待人没有任何的偏袒,处理人际关系,四平八稳,和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距离。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论语•为政》。周:团结。比勾结。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团结,却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却不团结。孔子认为君子以“义”合,所以团结就牢固持久;小人以“利”合,所以只是一时的勾结。这两句话若赋予新的思想,对我们择朋交友仍有积极意义。
14、還有小人中的拉拉扯扯、心口不造謠生事、抹黑中傷、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能不警惕之克服之清除之,不能不光明提升淨化我們的境界心志、精神生態。
15、古人到底如何进行口语交流?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所有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都比我们今天使用的白话文更加简略得多。
16、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17、但是到了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贬义词,和小人的关系划上了等号。两个人步调一致,组成了少数人的小集体,因为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未免就要动歪心思,干坏事,于是引申为蝇营狗苟,结党营私。
18、《论语》:子游问孝
19、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0、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读音
1、就拿东汉时期的清流人士来说,那些诸如陈蕃一样的清流名士,要和宦官、外戚斗争怎么斗得赢呢?经常把他们抓起来,或坐牢或杀头。唐代也有过清流名士和宦官军阀斗争的,也没赢过。到了明代,东林党人和宦官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但是君子们往往头破血流,斗不过这些权贵。而“小人比而不周”,往往互相勾结,为了利害关系而混在一起,但他们不是以道义来团结人。周,以道义而言;比,以利益而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怎样成为君子,又不落入君子的弊端,经常打败仗;但是我们又不能成为小人,又要获得小人的好处。高明的人在这方面一样能驾驭得很好。
2、开朗大方的人不喜欢内敛寡言的人,豪迈不羁的人看不惯谨慎保守的人,雷厉风行的人睥睨慢条斯理的人,衣冠整洁的人鄙视不修边幅的人,富贵荣华的人瞧不起贫穷落魄的人,只喜欢和自己性情、喜好相近的人,党同伐异,不能一视同仁,有分别,即为“比”。对待工作虎头蛇尾、敷衍塞责的人,便会亲近拉拢同样不努力的同事,这是为人之“比”。只做容易的,会做的,喜欢的事,不接受其他的工作安排,这是做事之“比”。
3、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
4、但是出现了“口”字后,“周”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表示田地里的庄稼茂密,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周密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
5、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
6、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7、《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8、于是,我们知道:做人必须信守道义原则,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不能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勾结别人为非作歹。丧失道义原则、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唯利是图,那是小人的行为。
9、和他们去交朋友,团结他们,让大家变成一个团体,无论是在做事情,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是非常有益处的。而小人的话就是会愿意跟其他人去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君子也不要去做小人。
10、《论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11、胡非才:张栻朱熹暗引故训考同——以《论语解》《论语集注》为例
12、《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3、林雨:孔子背“黑鍋”,標點惹的禍
14、君子:在《论语》中指的就是君王之子、统治者、贵族。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君子。
15、此文出自孔子·论语《论语为政第二》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6、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17、《象形字典》中对“比”的解释:
18、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精神疲惫.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心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19、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一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
20、老子也講得好,“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沒有個人成見偏見,處處考慮民心民瘼民利民意,這也就是周而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