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完整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他的弟弟苏子由,也就是苏辙。从文中的“兼怀子由”,便可得知。
2、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重读)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重读)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音生)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重读)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重读)时圆?人有(重读)/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重读)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概是这样,具体还得根据自己的习惯,语感,感情什么的,多读几次体会一下,最好录下来,反复听听,也可以让别人帮着听听。这是我的个人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4、“歌哭悲欢城市间”——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5、经典咏流传:《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6、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7、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8、《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诗酒趁年华
9、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10、所以说苏轼是一个好学生,他极为聪明的汲取了先辈们的营养、善于用典。苏轼又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他还有自己的总结和创新,写出了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11、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12、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扩展资料:作品鉴赏:
13、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14、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5、“把酒问天”是不是苏轼最先写出来的?
16、经典咏流传:《三字经》全文朗读+注音+注释
17、显然,跟前人相比,他是有所创新发展的。李白的月光如水,是静态描写,是静态美;那你看苏轼的,兜兜转转,高高低低,是动态描写,是动态美。苏轼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味道。
18、PS:再次拜读东坡先生的这篇名作,结合了赏析与创作背景等资料,与青涩时期的见地完全不一样、也与中学时期课本上所理解的更上一层,别有一番滋味,一直以来的疑惑也随之烟消云散,可谓酣畅淋漓。一个美字了得。
19、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2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完整歌曲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当时苏辙在哪啊?苏辙在现在的山东济南任掌书记,掌书记就是负责文书一类的官员,济南在当时称为齐州,齐州和密州相距200多公里,这在古代是个不短的距离。所以在熙宁九年的这个中秋夜,苏轼欢快的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写下了这首词。他为什么想念自己的弟弟呢?让我们要想的话,晚上喝醉酒啦,要么是思念父母,要么是思念妻儿老小,但是苏轼“兼怀子由”,因为他们兄弟两个真是手足情深。
3、▲中华经典资源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5、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6、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明月几时有”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9、经典咏流传:张九龄《望月怀远》
10、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2、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13、经典咏流传:余光中《乡愁四韵》
14、庄子和李白终究没有冲出大气层,苏轼可就不一样了,奔着天宫就去了。李白只是只想着“出”,苏轼却杀了个来回。太冷,又回来了,这样写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15、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16、得,这首词写到最后啊,是一个大欢乐,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安慰,但人生本质就是有一点无奈,你又能怎求一个完美的人生呢?所以我们说啊,苏轼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非常的明了,所以他的中秋才会过得如此的不同寻常。“诗穷而后工”,好诗好词都是在困境当中逼迫出来的,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就是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做通了,然后写下来,读给别人听,别人的思想也就通了。谁说苏轼只是一味的信奉儒家,或者一味的信奉道家,或者一味的信奉佛家,他是兼采并蓄。既然人生总要向前走,那就要走的好一点,虽然此刻我们不能相聚,但共对一轮明月,这也就算是相聚了,也就是已经在一起了。
17、通过苏轼写的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实现。怎么来实现呢?工具就是“用典”——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要在日常的说话、写作中要多学习名人故事、多备些经典诗词,该直接引用的绝不含糊,能借鉴的也不用丝毫客气。但是最好能改一改、变一变,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写出自己的味道。如此我也为文本做了首小诗来收束:
18、“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19、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0、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1、石姝丽从1991年一直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参与主持、配音、解说、演播、编辑的专题片多次荣获“湖北省播音与主持金话筒奖一等奖”、“湖北省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
2、“人生有离合”(唐·杜甫《垂老别》)
3、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4、在亲人呵护下的同学们,可以张扬着青春,高声的喊、放肆的笑,痛快的哭、自由的闹。假设当有一天保护我们的亲人突遇了变故,失去爱的依靠,我们是否还笑的出来,我们每天的零花钱还会那样的充裕,是否还会有人每天对我们喋喋不休般的嘘寒问暖,是否还会有人揣摩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开心?一切的一切都会远去,所以苏轼在这里含蓄地正告我们:当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5、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7、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
8、经典咏流传: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9、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语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对四海友人的惜别之情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文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10、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11、(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12、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我欲乘风归去”,调皮了。“归去”,前提是他是来自那里。奥,原来苏轼一直认为他可不是一般的尘世凡人,是从“琼楼玉宇”中下凡尘的。
15、“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李白《登太白峰》)
16、后人曾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王者中的王者。
17、经典咏流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8、无不表达出人们的思乡之情
19、月是故乡明,明月最乡思。
20、就这样凡间的苏轼面对着一轮明月,不由得被打乱了心绪:一个太圆满,一个太寂寞;一个太明亮,一个暗自伤。继之“高出不胜寒”,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被写了出来。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的第一段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此看出来,这篇文章是中秋佳节时,作者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澈(字子由)而写的。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3、经典咏流传: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经典咏流传:王之涣《凉州词》
5、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6、经典咏流传: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7、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8、经典咏流传:李大钊《青春》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此词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11、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2、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3、“婵娟”就是明月,最先写“千里共婵娟”的也不是他。南朝·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朝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都曾写过。
14、经典咏流传: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1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名篇《水调歌头》
16、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17、石姝丽,荆门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荆门市播音主持艺术协会副会长,荆门市朗诵协会专家顾问,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客座讲师。
18、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20、官网:westudying.com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
1、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扩展资料:水调歌头
2、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3、不知这个词语后面引导的是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我欲这个词语后是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最后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4、经典咏流传:刘桢《赠从弟》(其二)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6、“桂花几度圆还缺”(唐·李贺《有所思》)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
9、经典咏流传:曹雪芹《枉凝眉》
10、经典咏流传:屈原《离骚》
11、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2、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1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经典咏流传:杨炯《从军行》
15、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16、月亮你不该是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圆呢?作者在这是分明是在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这是一种无理的质问!但这无理的语气却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弟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17、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8、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19、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20、“今夕”这样的字眼古已有之。如《诗经》有云:“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译为:今晚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看见这么好的人。先秦的《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现在我们都能耳熟能详,其实它的第一句就是用了“今夕”这样的词语来起笔:“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