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的诗句大全(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

2023-03-02 07:17:38

一、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

1、根据以上的介绍,不难发现,用典其实就是引用。在古人那里,基本如此。可是,从今天看,并不完全相同。现代的引用是只引言,并不引事;而且,引言通常加了引号的才叫引用,不加引号的,只能叫转述。

2、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4、故人心尚永,故心人已变。

5、典故:“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6、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7、典故:“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徕天下贤士。“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8、典故:“的卢”是一种良马,“霹雳”喻指射箭时的弓弦声。这里写马、写弓,全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将士们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9、典故:《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

10、④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11、现将含典故的诗句举例如下:

12、再说正用和反用。正用,就是“直用其事”,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庾信《哀江南赋序》“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用的是贾谊《过秦论》“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意义一致,为正用。此外,上一段中无论讲明用或暗用,其例均为正用。

13、2高考一轮复习——辨析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4、《赤壁》(八上)“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5、典故:“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记载,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下,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16、2高考议论文基本模式及变体(下)

17、作用:通过勾勒词人挽弓劲射、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体现出作者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1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9、《野望》王绩(八上)“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0、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二、用典的诗句大全

1、花丛乱数蝶,风帘立双燕。

2、北登铜雀上,西望青松郭。(唐·王无竞《相和歌辞·铜雀台》)

3、其次,用典,看似只是一个表达技巧问题,其实,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品思想内容,还影响到语言乃至整个艺术风格。可谓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准确理解典故就成了欣赏全诗的关键。2002年高考第17题即是一例,用的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前人关于“折柳”是全诗关键的说法,并说出理由。

4、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边望,射天狼”

6、典故:“长风破浪”,《宋书宗悫(que)传》,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8、“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9、⑤佛(bì)狸:拓跋焘小名佛狸。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10、骕骦在御臣的卢,郭家师子诚仆奴。(释宝昙《拳毛騧唐太宗所乘马御墨亲题其下》)

1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2、作用:表现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13、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14、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南宋张炎《木兰花慢·为越僧樵隐赋樵山》)

15、上片先用越国灭了吴国,吴宫残破衰败的典故。后用大乔小乔被抓到铜雀台的典故。再用金铜仙人被拆卸落泪的典故。

16、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1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18、词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19、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诗人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三、用典的古诗词名句

1、其他诗句: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李益《统汉烽下》)

2、宗旨:文化·传承·超越

3、典故: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刻画词人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紧扣前文的“少年狂”。

4、高中古诗词中常见典故

5、相见咏蘼芜,辞别悲团扇。

6、《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7、哲理:人生世事难以完满,要有豁达的胸襟。

8、作用:诗人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9、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10、《江城子》(九下)“亲射虎,看孙郎”

11、杜甫诗连用八名酒仙的故事。贺知音醉酒时骑马如乘船般。汝阳王李琎(唐玄宗侄儿)要先痛饮后再入朝。左丞相李适之被罢相依旧豪饮。宗之饮酒后则更加潇洒俊逸。开元进士苏晋长斋信佛却噬酒。李白沉香亭作诗仍狂饮斗酒。张旭作书亦要饮三杯。布衣焦遂饮酒后则更为善辩。

12、《行路难》(九上)“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一《锦瑟》李商隐

14、典故:“燕然”,山名,今蒙古国的杭爱山,指前线。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6、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17、典故: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看似在批判歌女,实则批判了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8、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19、《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20、《满江红》(九下)“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关于用典的诗句

1、典故:用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的忘身报国之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2、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3、下片运用蔺相如以玉璧要胁嬴政。诸葛亮死后,姜维用假的诸葛亮吓退了司马懿的典故。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作用: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喻,显示出东坡的“狂”劲和豪兴。

6、杜甫的《赠花卿》赠花卿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七绝)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唐·杜甫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国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7、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明代陈子龙《渡易水》)

8、译文: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9、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10、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11、首先,用典在古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诗、词、文里都有,韵文尤甚。作者为了达到借古喻今,言简意深,有寄托,提升意境,往往使用典故,像苏轼、辛弃疾等名家更是如此,而且,他们“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更是增加了欣赏的难度。

12、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1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6、其他诗句: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17、2考场议论文之主体段落升格举隅

18、典故:“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1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2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五、古诗中用典的句子

1、和正用相比,反用比较少。反用就是“反其义而用之”,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如果说正用通常起比喻影射的作用,那么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效果。比如,金农的诗《柳》“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显然化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他的意思刚好与贺知章的意思相反。再如,庾信《哀江南赋序》里“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也是反用的例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庾信却做了北周的官,所以说“遂餐周粟”,庾信不能和伯夷、叔齐相比,用这个典故只是衬托他自己的处境,话说得委婉而已。

2、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3、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4、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5、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6、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7、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意思: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9、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10、《渔家傲秋思》(九下)“衡阳雁去无留意”

11、相传东汉时刘晨和阮肇入山采药,迷不得出,遇见二女,相邀到家,留居半年乃还。后又入山寻二仙女,渺然无所遇。

12、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13、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4、其他诗句: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15、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贾岛《黄鹤楼》)

16、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17、典故:“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18、②求田问舍: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拜访陈登后,刘备对他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比喻谋求个人私利而无远大志向。

19、“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0、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梅兰竹菊古诗两句(描写梅兰竹菊的古诗各两首)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