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蝉的诗句五年级(写蝉的古诗(五年级))
一、写蝉的古诗(五年级)
1、程:路程、道路,“山一程,水一程”表示山长水远。榆关:现在的山海关。那畔:那边,指关外。千帐:军营很多。聒:声音嘈杂。
2、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3、藉(jiè):凭借、依赖。
4、你知道蝉为什么叫得那么响亮吗?
5、疏桐:高大的梧桐。疏,开阔、稀疏。
6、在微风吹拂中,它的身体渐渐由软变硬,颜色也越来越深,直至最后成为黑色。这时候,它真正完成了蜕变,成为了一只会飞会鸣的蝉。
7、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8、《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建议分享收
9、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10、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1、在聆听的你,是不是已经感觉到诗人是在热烈地赞美蝉了?诗人啊,其实不仅仅在赞美蝉,他还在赞美人?你看,诗人表面上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12、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 《闻新蝉寄桂雍》
13、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14、关注后发送编号“888”
15、♪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16、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7、同学们,你们认识蝉吗?在炎炎夏日听过蝉鸣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小时候还捉过蝉呢。
18、那时候,淘气的我们就是趁着蝉刚刚蜕皮,还没有飞离的时候去捉它们。多少个静谧如水的乡村夏夜,我们就是伴着蝉鸣声甜甜入梦的。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蝉鸣声,走进虞世南的《蝉》吧。
19、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20、►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所见》
二、描写蝉的诗句五年级
1、游赤石进帆海南朝宋谢灵运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2、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
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暮江吟》
4、《蝉》唐代:虞世南
5、古诗蝉的意思是梧桐树上蝉低饮着清露,蝉的叫声响亮在林中。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声音传的很远,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这首诗写的是蝉的身形和习性,首句说蝉的触须像古人结在下颌的帽子带的下垂部分,第二句写蝉的声音响亮和力度,最后两句说明品行高的人是不需要外在的帮助,就能声名传很远强调个人人格的美和力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6、南朝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7、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8、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赏读《题西林壁》
10、虞世南喜欢像蝉一样的人,生性高洁,喜好清雅,他们身居高位,气质清华俊朗,话语悦耳动听。他认为只要品格高洁,德行出众,声名自能远扬,不用刻意广而告之,他们并不借助别人的力量,完全依赖自身的人格魅力。
11、知识点+朗读+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2、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13、今天,就借这个机会,重温儿时乐趣,体味唐代的“咏蝉三绝”吧。唐代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最为著名,被誉为“咏蝉三绝”
1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5、陈晓艳,女,中共党员,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教育教学论文曾荣获全国一等奖、省一等奖、市县级一等奖,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执教的《语文园地六》获“一师一优课”部级、省级优课,在嘉兴市语文素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嘉善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云房子低段写话》获全国录像课二等奖。
16、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17、(2) 乞巧(唐)林杰
18、(3) 示儿(宋)陆游
19、虞世南的确品格高尚,才华出众,被唐太宗称为“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意思是夸赞虞世南,如果所有的臣子都像虞世南一样,天下还有什么忧愁的事啊!
20、►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画》
三、五年级的蝉的古诗
1、►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夜书所见》
2、这让我想起了《庄子·秋水》中的一段话:“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3、庄子笔下这个来自南方的高贵的鸟儿鹓鶵,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4、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6、(1) 蝉(唐)虞世南
7、4) 题临安邸[宋]林升
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9、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10、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小学全科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
11、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2、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1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4、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5、很多人都比较讨厌蝉。因为它总是在天干地燥的时候“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本来天气就热,它这么一叫就更让人心烦气躁了。可是诗人虞世南却不一样,他把蝉当做自己的榜样。
16、虞世南善文辞,编有《北堂书钞》,精书法,外柔内刚,笔致圆融而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等存世书法。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和《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17、一般人认为蝉声远传,是借助秋风的吹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是由于蝉自身“居高”而自然致远。
18、完整电子版获取方式如下,请仔细阅读!
19、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20、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
四、五年级的古诗蝉怎么写
1、►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悯农·其二》
2、蝉在古诗词中是常常出现的意象,除了象征高洁的人品,有时还被诗人写进诗中营造一种美的意境,如王籍的“蝉噪林逾(yú)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鸣声衬托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所编《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
5、☞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6、白话文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7、五年级关于蝉的古诗,比较出名的有三首,即虞世南的《蝉》,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原文如下:
8、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9、(5)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10、小时候,家住农村,十分喜欢捕蝉。一到夏天,那也正是暑假的时候,屋后面有一片树林,最喜欢中午的时候拿着竹竿,和好面筋,不顾酷暑去树林里面捕蝉。听着蝉鸣,抬头向树上望去,不久便能找到蝉的藏身之所,这时候,把和好的面筋放到竹竿的尖尖上,慢慢举起竹竿,小心翼翼得靠近蝉,然后迅速朝蝉翅粘去,蝉就逃不脱了。
11、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④疏:开阔、稀疏。⑤藉:凭借。
12、►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梅花》
13、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14、蝉声远传,诗人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5、►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6、竹宣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7、chuíruíyǐnqīnglù,liúxiǎngchūshūtóng。
18、►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19、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0、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五、五年级古诗蝉
1、(6) 山居秋暝[唐]王维
2、jūgāoshēngzìyuǎn,fēishìjièqiūfēng。
3、夏日的一天,骄阳似火,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小树扇动着自己的叶子。有一位牧童戴着一顶小草帽,嘴边哼着小曲儿,骑着黄牛悠闲自在,快乐极了!忽然,他看见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知了,心想:哼!你竟然打扰我唱歌的雅兴,我一定要把你抓住!于是,他便使唤黄牛向大树走去,黄牛心想:不行,知了是我的好朋友,我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被主人捏死呢?这样人家会说我不讲义气。黄牛假装听不见主人说话,还是慢悠悠的向前方走去。牧童用鞭子鞭了他一下,他也不理会。牧童从牛背上跳了下来,向大树奔去,使劲跳,可就是捉不到,黄牛在暗暗偷笑,而牧童此时已经火冒三丈了。这样的一个小情景被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到了,他立即写了一首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打开《唐诗鉴赏辞典》,第一首便是隋末唐初的虞世南的《蝉》。历代咏“梅兰竹菊”,咏山咏水咏柳的诗词很多,可是咏蝉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唐诗里,却有让人赞叹乐道的“咏蝉三绝”。
6、五年级上册只有11首古诗,如果是第8首的话,古诗是
7、“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清露”意思是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居在高处,是喝露水生活的,所以说“饮清露”。
8、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作者借咏蝉表达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具有浓郁的象征性。表面上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实际上处处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9、千里送鹅毛缅伯高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钙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蜂年代:(唐)作者:(罗隐)体裁:(七绝)类别:()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是千寻塔,闻悦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扩展资料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11、虞世南 〔唐代〕
12、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
13、结尾两句是本诗的重点,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蝉声远播并非借助秋风之力,揭示了全文主旨:人若具有高贵的品格,无须借助外力也能名扬天下。
14、►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山行》
15、春:《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雪梅》宋朝·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6、(2)后台回复:必背古诗
17、(作者)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18、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正是为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19、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早蝉》
20、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