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带拼音(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2023-01-22 11:06:16

一、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出自:唐·文秀《端午》 译文:节分端午自谁说,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译文: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3、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4、宋代以后,端午粽子名目繁多,形状各异,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垂粽等。有的粽子还有馅,如在糯米中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浣溪沙.端午》:

5、译文:五彩的丝线包扎这像碧玺一样翠绿的粽子,香气扑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样抱团。

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7、南方多竹,现代南方也以竹叶粽居多。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有了竹叶裹粽的做法。诗人元稹有一首诗写竹叶粽极其形象:

8、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9、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上篇描述她们节前的各种准备,下篇着重写了缠线、挂符以辟邪护身的两项端午民俗活动。

10、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11、说完了粽子皮儿,咱们就由外而内,再说说粽子瓤儿。现在吃粽子,糯米最常见,但古代的选项更多,总的原则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没有一定的规范。纵览历代写粽子的诗词,所见之瓤儿,有黍米,有稻米,有菰米,甚至还有菱实。黍米色泽金黄,形如黄金;稻米温润洁白,好似白玉;菰米、菱实则别有风味,可以一尝。

12、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13、则写尽了火腿粽子的妙处。

14、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15、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6、以茭草之叶裹粽,现在可能并不常见,也古人也有为之者。陆游就吃过这种粽子:

17、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

18、古人吃粽子,也会有些蘸料,未必都是直接吃。从写到粽子吃法的历代古诗词来看,最常见的蘸料就是蜜和糖,都是甜味的。比如:

19、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0、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二、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带拼音

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馀生尚可续,终翼答明时。

5、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6、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7、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8、旋剥青菰香满手,试餐黄颗软粘唇。(宋·项安世)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宋·释绍昙)

9、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1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1、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这首词中欧阳修描写了过端午的风俗习惯: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

12、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13、上面这些诗词所写的,都是竹筒粽子。沈亚之说的“筠筒”,就是竹筒。宋朝王质说“竹筒楝叶”,到底是用竹筒还是用楝叶呢?总不能两者同时用吧。作者估计,当时竹筒粽子已经很少见了,还是用叶子裹粽比较多,诗人这么说,并不是写实,而是用“竹筒”之典而已。宋朝无名氏的《望海潮》中说“彩筒角黍”,“角黍”是粽子的别称。或许竹筒上面还涂有色彩,五彩斑斓,赏心悦目。但“角黍”是形容粽子有棱角,只有叶子裹粽才有这种效果,竹筒是不行的。恐怕这里的竹筒粽子也不是写实,而是用典。

14、以槟榔入粽,是什么口味?这位区先生是岭南人士,可能是岭南地区特有的一种粽子吧。

15、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16、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17、细葛宫中曾被赐,杨梅粽里未容窥。(宋·李洪)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宋·苏轼)綵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宋·欧阳修)葵榴映菖歜,梅李参角黍。(宋·张镃)

18、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9、✎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2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三、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拼音

1、端午节,是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是爱国情怀的集中彰显。不同时代的端午节,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炎黄子孙共同的传统文化和相通的情。

2、一方是皇上赐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献夏衣。关于后者,学霸杜甫再次把它写进诗中。杜甫有《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详,他制成了一件高级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长安)进奉给皇上,杜甫写诗给他送行。诗中写道:“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3、明代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

4、糁盐芋粽朝供饤,下豉莼羹早溉鬵。(明·刘崧)

5、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敢悲身老大,独幸岁丰穰。

6、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艾节。端午节除划龙舟、挂艾叶、喝菖蒲酒外,还有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对于粽子,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

7、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8、短短十句五十个字之间,就提到了莼菜、鳝鱼、黍米、菰米、菱实粽、木奴(柑橘)、芋羹、䶉炙、炰鳖、羜(羊羔肉)、烹鯄、鲈鱼等十多种食物,可见元稹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其中“绿粽新菱实”,好像是说菱实瓤儿的粽子,但在其他地方没见过,作者也不敢多言。

9、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

10、蒻包粳米粽,茶点石菖蒲。(宋·释绍昙)

11、天师书符,抗藏衣笼。和盘掇出宴佳宾,山鸟山花欣然。

12、端午节必挂香囊,香囊内有艾草、菖蒲等香草,还有朱砂、雄黄等物,再包以丝布,配上五色丝线而制作成。香囊有不同形状,香气四溢,具有避邪驱瘟的功效而又玲珑美观;

13、《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苏轼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14、扶留碧玉长,叠粽学鸳鸯。锦带同心似,银镮纤手将。

15、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16、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7、原文: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18、《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 欧阳修

1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20、到了宋代,杨梅粽就更常见了,大文豪如司马光、苏轼、欧阳修诸位,都吃过这种粽子:

四、有关粽子的古诗词

1、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时节看到了划龙舟健儿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触发词兴,于是写下这首词来赞扬了健儿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4、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出自: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译文:不同季节的花竞相开放,九子粽也不断出新样式。

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6、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从来不著水,清净来因心。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凿地偷将一片天,垂杨倒影起青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满意么?

8、✎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9、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10、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11、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12、端午节的古诗两首: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13、看着满街飘香的粽叶,我突然觉出了原来端午又临了。我想起那些屈原息息相关的民间传说。有关于粽子,关于龙舟,关于艾叶,就说吃粽子吧,端午包粽子,一是为了解馋,二是为了一种纪念。

14、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15、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16、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17、菰粽蘸蜜綵作丝,竹萌尚箨榴未子。(宋·陈造)

18、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1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7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20、黄金角黍照盘明,秋月弓湾斗彩赢。(宋·罗公升)

五、关于粽子的古诗词

1、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2、金盘碧粽裹雕菰,九节菖蒲渍玉壶。(宋·王仲修)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宋·陆游)

3、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4、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即如此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此可见,最初的习俗是用竹筒来贮米投到水中,和后来包粽子的方式不太一样。那么如何由“竹筒贮米”演变到以菰叶包粽的呢?《续齐谐记》记载道,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用彩丝绑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吧。

5、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6、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8、《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9、唐代时,划龙舟十分盛行,唐代的许多皇帝曾亲自观看龙舟竞赛。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10、楚筒结粽金盘丽,班箑裁纨玉字轻。(宋·宋庠)香黍筒为粽,灵苗艾作人。(宋·欧阳修)彩筒角黍,兰桡画舫,佳时竟吊沅湘。(宋·无名氏)

11、表夏十首其十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綵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12、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13、译文:登门拜访恰好吃上了粽子,将白酒倒满杯中。因为端午节的缘故总是喝醉,承蒙恩赐现在返回家中。

14、译文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15、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16、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宋·史浩)

17、吃粽子、开party,不洗得香喷喷的怎么行?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中提出,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18、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19、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20、酪美朱樱熟,菰青角黍香。翛然一竹几,饱受北窗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妹妹生了个千金怎么祝福语(姐妹生了个千金祝福语)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