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名言名句(关于中医药的名言名句)
一、关于中医药的名言名句
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2、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3、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4、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5、为什么说不学中医,后悔一辈子?!
6、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医宗必读》
7、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8、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9、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清吴尚先《理渝骈文》)
10、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11、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2、——〔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13、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4、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5、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16、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
17、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
18、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19、——〔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20、——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二、中医文化名言名句
1、 马全胜(当代)
2、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3、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4、——〔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6、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7、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
8、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9、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10、中医妙解疼、痛、痒、酸、胀、麻、疲、乏、饥、饿、劳、累、聪、明之病症
11、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12、急脱急着,胜如服药
13、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思则心气上通于囟,脑髓实则思易得,过思则心火烁脑,头晕,眼花,耳鸣之象立见,而髓伤也,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门温养,则髓易充也。
14、 宣通补泻轻重记滑涩燥湿功用良
15、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6、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清顾仪卿《医中一得》)
17、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18、中医药六大优势: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文化底蕴深厚,创造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19、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20、基层医生特色专科转型之路(鼻炎、疼痛、小儿推拿、内科疑难病)☚☚☚点击链接获得详细内容
三、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名言
1、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2、阳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3、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4、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6、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7、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8、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9、——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0、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12、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
13、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15、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16、体悟医者仁心,传承大家风范。这100句中医名人名言,建议大家熟读成诵,在脑海中多思考,说不定能让你受益终生
17、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18、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19、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20、10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四、中医药文化名言名句
1、这是《本草纲目》的“枸杞篇”,收集的是唐朝刘禹锡的诗作。刘禹锡不但是诗人,而且颇通医理中药,著作《传信方》。
2、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3、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须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极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乌容不慎,如是者谓之心小。
4、——〔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5、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6、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7、译文:不是学医的料子不能教,不是真的知识不能传授,这就是医德。
8、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
9、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10、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11、很多怪病都是痰湿引发的,此文把痰湿说得一清二楚
12、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13、——〔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14、黄煌: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15、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16、百病挟痰,顽病多痰,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7、(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18、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9、——〔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20、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五、中医药名言警句
1、凡做学问都有一个精与博的辨证关系,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必须要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非基础的,但直接或间接与本学科有关的以及一般知识,便须博览,要广泛地涉猎。
2、——〔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3、——〔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4、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脉经序》
6、踏实做事,正派做人。
7、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8、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9、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10、叔和脉经,士安甲乙,巢氏病源,一脉相承,气象万千。
1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12、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13、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
15、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16、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17、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18、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19、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20、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