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大事)

2023-02-18 09:12:29

一、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大事

1、是的,韩愈在潮州,有了很多粉丝。是的,韩愈走后,这里的人以他为师,且是一代一代传承。他官德官风成为历代治潮官员的一面镜子。苏东坡在《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中写道:“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这样的理念,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净化了潮州的官场,涌现出不少能彪炳千秋的清官贤能。

2、“六兄你说潮州市区号0768跟哪位文豪有关系?”

3、那么,那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韩愈究竟在潮州做了什么,让潮州人既能为他“江山改名”,又能给他“建庙筑祠”呢?

4、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5、刚入官场的韩愈,曾经得到宣武节度使董晋的赏识,并且为韩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工作中韩愈非常努力,也得到百姓的认可,但遗憾的是三年后董晋年老离开,韩愈失去了支持被冷落一旁。

6、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但这个神话其实经不起推敲。史实表明:韩愈走后,潮州仍有鳄鱼出现。

8、拾阶来到韩文公祠牌坊前,登记后穿过牌坊,徒步一小段路走一段台阶就来到韩文公之祠,这是一座保留了浓郁宋代风情的祠堂式建筑,主厅供奉着韩愈的坐像。

9、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的百姓叫苦,韩江以前也叫"恶溪",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决心为民除害,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在城北江边设坛祭鳄。韩愈驱鳄除害,对潮州人民的民俗生活影响很深远。

10、潮州众多景区中,韩文公祠是必去的一个,它在北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为纪念韩愈而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11、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

12、可见鳄鱼并不惧怕韩愈的威胁。150年之后,潮州的鳄鱼还在危害人畜,事情出现在潮...一同出土的还有蟹化石,这距离鳄鱼在潮汕灭绝已经好几百年了。对历史上“潮无鳄患...吃掉张氏子估计是真的,我们看现代非洲鳄鱼们捕杀角马的场面就知道它的厉害。

13、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14、黄老师上课亲切而幽默。让家长用广东话朗读了一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千古流传的古诗句,原来啊,用广州话读“三百颗”和“三把火”这两句诗十分相似,苏东坡从北方来不太熟悉广州话。看他吃了很多荔枝,当地人跟他说“一口荔枝三把火”,所以苏东坡就误解成“日啖荔枝三百颗”。黄老师这个谐音“梗”把所有人都逗笑了,课堂气氛马上愉悦起来,同时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首诗。他也经常让我们起来回答问题,并用和蔼的语气与同学们在交谈中让我们理解了问题的答案。那么自然,那么轻松,就像和自己的朋友在交谈一般,没有一丁点老师的架子。

15、“如何将研学旅行与语文学习融合起来?”

16、韩愈是如今的河南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曾经被贬为潮州刺史八个月,但是对整个潮州(潮汕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不管从文化,经济、都是那个时代不可代替的。

17、在岭南文化的版图上,粤东的潮州地位十分重要。大名鼎鼎的粤菜就由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共同组成。《读史方舆纪要》也说:“隋废郡,改置潮州。府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往者,倭寇阑入则警戒东南,奸宄伏藏则张皇西北。郡盖非闲暇之地矣。”

18、“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19、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20、认同感。唐代之后的潮州人绝大部分是汉人,祖先因战乱灾荒由中原地区迁移而来,有些家族甚至是举族南迁,对于他们来说,中唐时期被贬至此的老乡韩愈既是可敬的,又是可亲的。

二、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2、潮汕民间有俗语称:“一惨撑排工,二惨担鱼崽,三惨娶两亩(即妻子)”除撑排工外,那些“担鱼崽”的,既要下水数鱼崽,又要挑着急行,也往往赤身露体。这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感到难为情,认为是伤风败俗,便告上了潮州官府。

3、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喜欢寻访菜市场。风景名胜之地,大多是外地人走动,只有来到菜市,才能感受本地人活色生香的生活。一大早,菜市场里已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各种蔬菜和水产品琳琅满目,还有农家刚刚运过来的新鲜水果。这个季节,黄皮多。别看黄皮的名字很随意,却有一个晶莹剔透如绿宝石一般的果核,让人爱不释手。人们挑着菜,聊着天,有的悠闲有的急匆,这才是生活的本色。

4、有人就问韩愈,你是因为反对迎佛礼佛才被贬到潮州的,为何到了潮州后,又与大颠禅师成为知己呢?韩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解释。到了潮州后,从知识水平、格局视野上,能够与之交流的,只有大颠禅师一人。他还说,他反对礼佛,是在解深了解的基础上才反对,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他与大颠禅师的交流学习,只是一种理性的探讨。

5、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6、韩愈仕途正盛,遭此雷霆打击,自是苦闷无限。他一生的理想就是致君尧舜、匡扶社稷,但把他贬到岭南,几乎是宣告他的政治生命走向结束。所以,他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自己内心的怅惘:

7、这样恢宏的古迹面前,我时常想起古城的老旧民居。面对这些气派的建筑,它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里间非常微妙。我们参观广济桥、开元寺、石牌坊、韩文公祠时,觉得它们是城市的风骨。而这些民居,就是血肉。

8、司马光在《答陈师仲司法书》中也赞叹韩愈“文章自魏晋衰微,流及齐、梁、陈、隋,羸备纤靡,穷无所之。文公杰然振而起之,如雷霆列星,惊照今古”。有了这些文坛领袖的吹捧,韩愈在北宋的地位水涨船高,甚至和孟子、扬雄相提并论。

9、7月,丛书《一家人的古诗之旅之读行岭南》将正式出版,欢迎广大亲子家庭关注!

10、那时候潮州就是还没有开化的蛮夷之地,韩愈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到了之后,想着来了也不能白来啊,韩愈就开始帮当地做一些实事,兴办学校,修治水利,还解决了困扰当地已久的鳄鱼灾患,把中原文化都传播到了潮州,帮助当地发展起来。

11、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12、中古时期,岭南是朝廷用来流放罪人的地方,那些皇帝厌恶的人,或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官员,经常被贬到岭南,有去无回。

13、这一碗草粿,让我认识了一个字。也明白,来潮州,不认识它是不行的,很多食物都带这个字,面粿芋粿粉粿米粿牛杂粿,炸粿篜粿炒粿咸水粿,都是粿。路旁,一家店面正在装修,几个工人热火朝天地劳作。其中有个人走到店前一颗大树下,蹲着,原来树根下摆着功夫茶:一个茶盘,几个小茶杯,一个竹制的夹子。这是潮州人对茶的敬畏。他们喝茶,再忙再渴也不会牛饮,而是规规矩矩走程序,行仪式,把一盏茶喝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这既是对大自然的尊敬,也是对生活的尊敬,对自己的尊敬。从牌坊街的城门出去,是潮州有名的广济桥。广济桥是潮州八景之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它横跨韩江,全长500多米,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是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道。

14、那只是一种心情,文人的个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重于一切。来到潮州后,离着京城天高皇帝远,反倒可以施展才华,兴办儒学。

15、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16、侍郎阁前是观赏韩江两岸风景的好地方

17、其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韩愈的德化潮州对群体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历史上,唐代中央大员被贬到潮州的为数不少,如张元素、唐临、常怀德、卢怡,等等,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在潮州人心灵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没有留下什么可供后人观瞻的文化遗迹。是因为他们虽为中央大员,但没有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的名声不响,他们在潮州没有大作为,因此,他们也只是匆匆过客。而韩愈则不同,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就赢得了不朽的声名,永远活在世世代代的潮州人生活世界之中。

18、如何快速祛色斑每天吃一片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达到祛斑的作用。用干净的茄子皮敷脸,一段时间后,小斑点就不那么明显了。每天喝一杯西红柿汁或常用西红柿,对防止祛斑有较好的作用。因为西红柿中含有丰富的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可抑制黑色素,从而使沉着的色素减退或消失。我的脸上也有很多讨厌的黄褐斑,这该怎么去掉,我曾经很是迷茫,我因为用了很多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一点作用也没有用,一次人流导致我得上了黄褐斑,再用过很多没用的产品之后,我找到了(菲丝。丽妮祛斑产品,独特的中药药材,再加上天然的植物萃取精华,我坚持用了两个疗程,斑就明显淡去了很多,效果真的很好,推荐给你。

19、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0、除了读韩愈,黄老师还以“飞花令”始,带大家认识“月”在诗词中的不同含义,它既可以寄托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又可象征爱情,友谊,时间,人生,还可寄托诗人的情怀,对理想的追求……

三、韩愈在潮州的四大贡献

1、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2、当我们还沉浸在月亮的憧憬中,黄德初老师话锋一转,哇,李唐王朝的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闪亮登场。此刻,他正着一身唐朝官服,在恶江边神情庄重地吟诵《祭鳄鱼文》“……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鳄鱼像是听懂了韩公与它的约定,此后数百年再没来侵犯过潮州。祭文真的会显灵吗?黄老师打破神话传说,重现历史事实:那是上苍给力,当年气候突变,全球变冷,这里不再适合鳄鱼生存了。

3、到了近现代,钱锺书在《谈艺录》里写道:“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矣……要或就学论,或就艺论,或就人品论,未尝概夺而不与也。”

4、一家老屋门前,奶奶正弯腰打扫,青石板透着岁月风尘,又美又安静。见我张望,奶奶邀我进去参观。一对雕花木椅摆在条桌的两头,似乎不坐下去一会,就有些辜负这把静静等待的座椅。不想,等我起身要走时,奶奶却用潮州话说:不用急着走,坐下来喝一杯茶。座椅的旁边,就摆着茶盘。小茶壶小杯子很别致。茶味很浓,很香。这样的早晨,这样的地方,喝一杯茶,那种感觉早已超越茶能品出来的味,而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充实,心灵赋予我们的美好。

5、在一千多年前,岭南潮州相对于中原地区,是非常偏远的蛮夷之地了。但抵达潮州后的韩愈,并没有被巨大的人生悲痛打倒。他在潮州做了四件大事,为百姓开万世太平!

6、比如中唐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李德裕,他在牛李党争后被贬到岭南,到死也没回到长安。临死之前,李德裕写作《登崖州城》,叹息道:“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7、那么,在不到8个月的任期内韩愈到底干了什么呢?

8、一只穿越千年的笔,蘸了韩江的滔滔流水,书写了韩愈极不平凡的一生。黄老师用娓娓道来的口吻带着我们体验了“赏千年月,品鸿儒韩公”的穿越之旅。

9、众所周知,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在于治潮惠政,主要有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等方面。当韩愈来到潮州之时,潮州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潮州自古以来,远离中原,僻处岭外,交通不便,形成一个带有封闭性的地理文化圈。到唐代,当中原文明已高度发达的时候,潮州大部分地区仍处在荒凉落后的状态之中。韩愈来到潮州之后,潮州的社会历史则加快前进的步伐,文化教育亦已有了一定的规模。潮州人口迅速增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并逐渐赶上了中原和江淮地区的发展水平。可见,韩愈来到潮州时是潮州正需要文明的火焰烧去蛮荒落后的关键时期,韩愈能奋发有为,德化潮州,也是韩愈成为潮州人民世世代代尊崇的历史原因。

10、筑堤凿渠,劝课农桑、奖劝农桑、兴修水利是韩愈治潮的另一大功绩。延师兴学韩愈刚到潮州时,发现州学荒废已久。韩愈来潮州不久,便书《潮州请置乡校牒》,认为治理潮州必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为此,韩愈拿出自己的俸禄,用于办学之需。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了解“月”的意象和韩愈的诗文是“读”,那么认识潮州就是“行”。读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行”使我更透彻理解古诗文,而“读”使我的“行”更充实。让我们背着知识的行囊,一步一步地去品味,去读行诗词那广阔无垠的世界吧!

12、可大名鼎鼎的韩愈,为什么会到唐朝时偏远的广东来驱除鳄鱼之患呢?这就要从韩愈充满跌宕起伏传奇的一生说起……

13、因为韩愈之死的流言蜚语,韩愈的后代还打过官司。据崔西彬《台湾“诽韩案”》一文记载:1976年10月,台湾地区有一个叫郭寿华的人,以笔名“干城”在《潮州文献》第2卷第4期发表《韩文公、苏东坡给与潮州后人的观感》一文,指责韩愈具有古代文人风流才子的习气,在妻妾之外仍不免寻花问柳,以至于染上性病,又听信方士之言,食用硫磺中毒而死。

14、一片江山尽姓韩——大诗人韩愈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15、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shì)号“文”,故称“韩文公”。

16、韩愈在潮州被后人推崇的“劝课农桑”,也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如今仅有的参考源文本,只是韩愈的几篇祭文以及苏轼等宋代文人的转述。后人谈起韩愈的治潮功绩,却把这个作为重要一项,究其原因,除了以讹传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迎合儒家叙事的需求。儒家重视农业,在一套规范的儒家治理叙事框架中,劝课农桑和为官清廉、忠贞守孝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关于儒门官员的传记中,劝课农桑就成为高频词汇,尽管传主在真实历史中,未必真的对农桑之事细细过问。

17、紧接着,黄老师又带领我们认识了潮州的地标:广济桥、韩江、韩文公祠、韩山、牌坊街等等。在这些地标中,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一个个诗意的故事,而与潮州缘份最深的当属唐代大诗人——韩愈。

18、开元镇国禅寺,庙宇恢弘气派,古树苍劲盎然。当地人说:这是一座由李嘉诚先生参与捐资修建的庙宇,来了潮州,不进开元寺,那就等于没来一般。

19、韩愈出身中原,自居清高,他对岭南不了解,一开始也缺乏好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以身处长安为荣,以流放边地为耻,岭南在当时的开化程度很低,和中原更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虽然在政治版图上同属一个帝国,但在文化上,中原士人对岭南的认同度很低,我们回顾唐代人的言论,对岭南基本没多少好话。

20、然而对潮州百姓而言,韩愈最伟大的功绩在于斗鱼。

四、韩愈在潮州留下什么

1、也是在上任之初,潮州发大洪水,农户被淹,牲畜离散,韩愈带领手下巡察灾情,看到洪水从城北的笔架山坡汹涌而下,他骑上骏马,直奔城北,边观水势、看山形,边吩咐随从紧随马后,在所到之处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然后吩咐百姓,按着竿标筑堤。据说,就是那道堤坝防住了洪水,使得潮州百姓得到喘息。从此,韩愈“过马牵山”的故事传为佳话。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唐玄宗.开元十年(751年),从隶属江南道改为岭南道管辖。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称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4、又如:韩愈祭鳄,宋人修的《新唐书》对此的记载过于夸大,而同样记载此事的《宣室志》乃是唐传奇,不足采信。我们依照自己的现实经验推断也知道,指望一篇文章、一些祭品就让鳄鱼消失是不可能的。

5、正是因为后代儒生的传颂,韩愈在潮州名望更盛,韩祠、韩亭、韩木等一系列与韩愈有关的潮州风物都在宋朝得名,结果“潮州山水皆姓韩”,诗人杨万里曾感慨道:“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般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亦得天公赐姓韩?”

6、去年,羊城晚报与乐学培优品读行联合策划“品读岭南,乐行广东”系列活动,掀起一场“岭南好”的热潮。双方还策划了读行岭南的暑期研学营,邀请黄德初老师作为研学指导老师,将语文课堂搬到潮汕、惠州和韶关,带领学子在潮汕读韩愈、在惠州读苏轼、在韶关读张九龄……将诗词融于研学之中,透过诗词读懂一片水土,别样的浸入式课堂让学生获益匪浅,参加研学营的学生表示“这是一次诗意满满的旅程,更是一次别样课程体验”。

7、在小巷子里穿行,残破的旧屋前流连,发散的生活气息和光阴痕迹,非常迷人。正好是两个面,让我们看清城市的本质,感觉整个潮州的优雅。这种新与旧高与低远与近的组合,让人找到了事物的整体性。“度一切苦厄。”刘海粟先生亲笔书写,挂在高高的正殿上。走过路过,心里慰然。“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是古刹赢得的美誉。古往今来,净化人间污垢,沉淀世间尘埃,把古城人的信仰归置在这里。

8、历年主持: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艺术节、海峡图书交易会、海峡书画博览会、两岸文博会等重大活动;2017年出任厦门会晤国事活动司仪。

9、首先就是驱除江中的鳄鱼。相传,韩愈写了告鳄鱼檄文在江边宣读,责令鳄类离开此地,不许祸害百姓。百姓们说,韩愈是一代文魁,所以鳄鱼们都被吓跑了。而中国的传统神话,则说韩愈的侄孙韩湘就是“八仙过海”里的韩湘子也力助韩愈为民驱鳄。但史料记载,有可能是韩愈命人将石灰等物投入江中,因此起到了驱赶鳄鱼的作用。

10、但每天要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11、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12、这段潮剧一开头就唱的是这首诗,唱得真是凄凄惨惨戚戚。

13、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韩愈在潮州上任未满八个月,然而却在潮州人民的心中待了一辈子。在潮州,韩愈积极投身于为民谋利的工作中。

14、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市韩江东岸的笔架山麓。从潮州老城区出发,跨过造型别致的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整座山的形体酷似文人书桌上的笔架,后人就将其改称为笔架山。笔架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我们沿着位于山中间的石阶漫步来到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大家的眼前。

15、一位老人拉着三轮车卖草粿,这个食物没听说过,也不认识这个粿字。我早已不会把认不得的字认半边,那是会闹笑话的。就问老人:这是什么字?老人说:guo。原来,这个字是可以念半边的。草粿是热的,类似于果冻和龟苓膏之类,以草木作原材料。我一路从广州到潮州,大太阳下奔波,又累又乏,一碗吃下去,解了渴抵了饥,犹如雪中送炭。

16、今天这场“另类”的教学方式,开启了我的新世界,也为我读行岭南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获得了一件读书学习的“法宝”,即:“多读书、思义明、足而学、学而行。”这四点,被黄老师称为“四美”。

17、这种南北之间的差异,从吃食上也可见一斑。岭南菜色,当地人吃得津津有味,韩愈却难以下肚。岭南人熟悉的蚵、蚝、章鱼、马甲柱等,韩愈过去都没见过,也不知道可以吃,所以,当仆役把这些东西端到他面前时,他像见了怪物似的,脸色铁青。

18、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韩愈终于抵达潮州——一个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边角地方。两者的交集就这样开启……

19、韩愈看不下去,引笔疾书,写了一篇《谏佛骨表》以劝圣上。宪宗皇帝一看,大怒,要立刻斩首韩愈,在裴度等官员的力谏之下,才免去死罪,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当刺史。长路遥遥,十二岁的女儿染上恶疾死在驿道。晚年丧女,韩愈愧疚交加,悲痛万分。行至蓝关时,他的侄孙前来送行,韩愈写下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里可见,韩愈被贬潮州,极度灰心失落,甚至没有想着离开,心想自己一把老骨头,只能留在那蛮荒瘴疠之地,和好友柳宗元作伴。而事实是,韩愈很快就离开了潮州。

20、唐代时期,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时而跳下江,时而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身子,不穿衣服。

五、韩愈在潮州的故事

1、据导游介绍,韩文公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当年为了纪念韩愈,由时任潮州通判的陈尧佐建于金山南麓夫子庙的东厢房。由于韩愈曾经担任过吏部尚书,所以初名为“韩吏部祠”。后来又因为韩愈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后世称其为韩文公,所以又将“韩吏部祠”改称为“韩文公祠”。宋元祐五年(1090年),知州工涤将韩文公祠迁至城南七里处,苏轼还为其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愈当年常游于此并手植多棵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于是此后不久就将位于城南七里处的韩文公祠迁到现在的位置,至今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2、韩江、韩山的相继出现,让潮州城有着“一片江山尽姓韩”的说法,足见韩愈对潮州的巨大影响以及潮州人对韩愈的敬佩之情。

3、这首诗的大思是:“我一开始吃不进去,最近稍微能接受些了,但是怕这种东西吃多了会染上蛮夷之气,只好暂时放下这个喜好。不过你也太爱吃蛙肉了吧?竟然把它当做豹子胎这种高级的美食来吃?”

4、黄老师说知道诗词里的月亮到底在说什么就读懂了大部分的古诗词。知道了古诗中的“风花雪夜、梅兰竹菊、杨柳松泉”到底在说什么,就明白了诗歌是用形象(意象)表情达意的,诗人用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远比直白要丰富得多,读诗就要揣摩“象”中蕴含的丰富的“意”。

5、据《潮州府志》载,丁允元一向重视教育,敬重贤能。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他认为位于城南的“韩文公庙”低矮破陋,不足以表达潮人对圣贤的崇敬之情,遂将“韩文公庙”迁至桥东笔架山,并以赵德陈尧配祀,题匾为“忠佑庙”。“忠佑庙”即是现在的“韩文公祠”。该祠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专祠。丁允元为官清正,德高泽广,故后人逐级中奏朝庭,于是皇帝钦赐“崇祀名宦”、“配享韩庙”,按国家典礼享春秋二祭。1989年,潮州市人民政府主持韩祠重修工作,丁氏旅泰宗亲遂集资港币25万元,建“丁允元亭”于韩祠右侧,此乃丁公迁祠800周年的又一盛事。

6、韩愈,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政治仕途上,韩愈曾官拜兵部侍郎、礼部侍郎、礼部侍郎,把唐朝中央主要部委的重要领导岗位几乎都做了一遍。

7、其实韩愈刺潮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八个月时间,一个出生于中原地区的北方人,因《论佛骨表》被贬至当时尚未开化的潮州担任地方官,正常来讲八个月时间仅够熟悉情况,但是韩愈却做了很多利民实事,包括推动乡学教育、振兴文风、兴修水利、驱除鳄鱼、关心农业等,极大地推动了潮州的发展。韩愈走后,各代潮州先贤继续兴文办学,至宋代时,潮州已不再是“与魑魅为群”的“蛮夷之地”,成为人文鼎盛、重礼崇儒的“海滨邹鲁”。

8、韩愈除鳄更像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并非事实,而它之所以流传,是为了凸显韩愈的形象,迎合儒家叙事中塑造儒士治理地方典范的需求。

9、“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1000多年前,时任大唐帝国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为反对唐宪宗崇佛而遭到贬谪。在那个皇命如天的年代里,已经52岁的韩愈也只能离开繁华的长安,来到了遥远的潮州。他于“元和十四年(819)三月二十五日抵潮州……是年十二月去潮”。

10、六甲番人仔细一想,真是巧合啊,韩愈刚好出生于公元768年,或许这正是潮州与韩愈的不解之缘。

11、所以,宋朝中后期有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尊韩潮流,神宗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哲宗朝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韩祠被正式命名为“昌黎伯韩文公词”。与此同时,在欧阳修主持修撰的《新唐书》里,韩愈传记的篇幅也较《旧唐书》增多了。政治地位的上升,让韩愈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12、韩愈,字退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古文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祭鳄鱼文》,既有前朝之风,又通俗易懂,逻辑缜密,字字斟酌,字字传神。韩愈无私奉献,为政一方,造福百姓,为潮州老百姓驱赶鳄鱼鳄鱼;韩愈忠心耿耿,正直勇敢,敢写《师说》批判国子监学生不好学习;敢写《御史大夫》批评朝廷赈民救灾不力;敢写《祭佛祖文》进谏皇帝盲目信佛……一篇篇文章,饱含着韩愈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和无私的爱国情怀,堪称典范!但韩愈也有可爱的一面,他热爱大好春光和大自然,像小孩一般纯真无邪。“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便是他邀约朋友一起去郊游踏春的最好印证。然而这位“老顽童”却在写完这些诗后的第二年便因病去世,令人痛惜不已……

13、这座因“潮水往复”之意而得名的岭南古城,借助背靠大陆腹地、面朝南海的地理环境,培养出了名扬世界的“潮商”,成为海上丝路的关键节点。

14、在韩愈未到潮州之前,他的文章就已流传到了潮州,潮人进士赵德就曾在“蓬茨中手持目览,饥食渴饮”,并为之“沛然满饱”。

15、晚年韩愈,风流更胜少年

16、随着庙宇祭祀的延续,韩愈作为神灵的地位日益巩固,除了祈雨抗旱护佑生灵,韩文公庙还衍生出祈求生子的功能。清代前期檀萃在《楚庭稗珠录》记述说:“潮妇求子必于文公庙,庙祀处处有之,有求无不应者……直视公为多子母矣!”从唐代的斗鱼“猛士”,到宋代的“雨神”,再到清代有求必应的“送子观音”,韩愈在潮州人心中早已由人到神,早已化作呵护潮州的精神力量,也难怪这南国古城“韩”意浓。

17、无论何时,只要走进潮州,人们总能深切感受到这座南国古城浓浓的“韩”意:韩江、韩山、韩木、韩山师范学院……无论是穿越城区的河流、巍峨高耸的绿山,还是枝叶茂密的树木,甚至是高等学府,人们都对它们冠以“韩”的名字,以此来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

18、但韩愈毕竟是老年人,泡在脂粉堆里吃不消,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他听信方士之言,继续服食春药。诗人白居易在《思旧》中说:“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这个“退之”指的就是韩愈(字退之)。

19、邮箱:jianghebjb@1com

20、或许是因为贬官期间受了太多苦,韩愈回到长安后,过起了放飞自我的人生,他不但继续诗文创作,还在府中养了大量歌女、艺伎,吹箫,弹琴,饮酒舞剑,风流更胜少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韩愈流放潮州(流放到潮州的古代诗人)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