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诗十首(李鸿章的家诗)
一、李鸿章的家诗
1、《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2、我读李鸿章,从未见他说过这般消沉的话。如裴景福所云:“公生平坚忍倔强,虽处甲午乙未之变,从容镇定,未尝以郁闷之色示人。及庚子难作,每深谈时事,便泪含于眶,气之衰痛之剧也。”(27)至此可知,《挺经》再挺,李鸿章的骨头再硬,终究不敌陆沉的国运。
3、长大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念书的李国焘,凭借着英俊的相貌、高大的身材,以及不俗的家世,在学校一度成为风云人物。
4、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5、“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臣。”“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李鸿章、李瀚章兄弟都去世几年后,清朝又追封李鸿章的母亲为一品夫人,晋封为一品伯夫人,晋赠一品侯夫人。
6、李家骁:李国焘幼子,现居上海,曾任中小学教师。
7、也不知父母是谁,女孩就随李家姓李。女孩知道自己是捡来的,小小年纪就只知道干活,由于没有母亲,也没人给她缠足,十几岁了,长着一双天足,而且出天花落下麻脸,非常丑陋。
8、后戴逸、顾廷龙主编《李鸿章全集》,收录李鸿章的奏折、电报、公函、私人信件、诗文等,内容较前书更为丰富。
9、一生风流倜傥的李经方,妻妾成群。除了原配之外,还有五个侧室。在担任大清驻外国公使的时候,他还将身边的英文女秘书和法文女秘书收入“囊中”。
10、“海外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临终诗》李鸿章
11、我想到我早早就受到朝廷的赏识,承蒙的恩惠最深。所以每每想到时局艰危,我就不敢透露自己的病情。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天,亲眼看到国家的复兴。正是因为心中怀着这样的志向,所以我要是如此死去,那我大概会死不瞑目。
12、在当时,包办婚姻在旧式封建大家庭非常常见。回国后的李国焘即使心里不愿意,他也只能娶张继芬。
13、李鸿章的爷爷是安徽合肥的农民,家有几十亩薄田,可算有产。李爷爷还会些医术,行医治病,因此日子较平常农家好过。
14、李鸿章的作品,收录于桐城吴汝纶主持编纂的《李文忠公全书》(亦称《李文忠公全集》),全书一百六十五卷,六百余万字。
15、而且李国焘之后还沾染上了鸦片,很快,李家就没落了。不过那时还有受过李家恩惠的人帮忙,日子尚且能过。
16、慈禧深知八旗子弟的不可靠,但凡和洋人交涉,慈禧都会推汉族大臣出去应付。当然了,洋人们也不傻,他们同样不喜欢那群所谓“高贵”的亲王,几乎都是指名要李鸿章前往谈判。
17、(16)梁启超:《李鸿章传》,中华书局2012年8月第一版,第107页。
18、七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光绪皇帝专门颁布褒奖谕旨,谕旨大意是说:直隶总督大学士李鸿章和湖广总督李瀚章的母亲已经快八十高寿了,特意施与她恩惠,赏赐她皇帝亲笔题写的“松筠益寿”的匾额一面,三个紫檀,镶有玉的如意一柄,两匹大卷的旗袍布料,还有大卷的八丝缎袍布料两匹。
19、另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李鸿章《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20、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二、李鸿章诗十首
1、在临终前,李鸿章写下了下面这首绝命诗:
2、李鸿章的母亲一口气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六男即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兄弟。李家开枝从此散叶、人丁兴旺。
3、1882年,李太太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光绪帝给了许多赏赐和荣誉,又下了一道谕旨,让沿途官员妥善照料。装灵柩的大船从汉口顺江而下,一路上所有官员都跪拜送行,以表敬重。
4、我知道自己重病难以治愈,大概快到了生命的尽头,现在口述这份奏折,希望圣上可以明鉴此事。
5、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
6、李鸿章只说了一条,再不言语。吴永催他,他含笑挥手曰:“这此一条,够了够了,我不说了。”当时吴永不甚明白,事后仔细推敲,感慨道:“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此亦臆度之词,究不知以下十七条,尚作何等语法也。”(4)
7、(21)经元善:《上总署转奏电禀》,见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第261页。
8、也许李鸿章大人真的来过大埔,林家应该是历代有交代,重要事情一定要在墙上记载,让后人知道,他们一直都在延续这样的家规。
9、此后两个总督又有过几次这样的“换防”,老太太仍是“他们换他们的防,不关我事”。
10、此诗言追逐功名之甘苦,申言入都之目的乃欲过乡试,达龙门耳。
11、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12、大碗我也去看了,墙上记载的大人物不单单有李鸿章,还有你们熟悉的丁日昌、林则徐,好家伙,这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林家的先祖可不一般。
13、结果,相关部门也找不到存折。直接就找到李家骁,问是不是写在遗嘱上了。
14、李鸿章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15、在李家骁小时候,李国焘还常常在家中与严复等北洋遗老吟诗作对。作为小少爷的李家骁,也穿着精致的小礼服,跟在爸爸李国焘身边,四处去社交。
16、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作为政治家,他在各个方面都遭到了“惨败”。
17、“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18、林叔专程去了一趟岩上横溪,原来是曾祖父的墓地在这里,之前从来没有人带他来祭拜过,或许当年年纪尚幼,不记得吧。因种种原因,族谱被烧了,很多东西根本无从考证,新的族谱只能从他的祖父开始写,祖父以上的资料统统没有。
19、首先,曾国藩有没有写过《停经》,大成疑问。遍查其文集、书信、日记等,并无蛛丝马迹残留于世。友朋当中,似乎只有欧阳兆熊提到“(曾国藩)尝自称欲著《停经》,言其刚也”然而只是“欲著”而已。如今市面之上流传的《挺经》,一览即知出自后世编撰甚至杜撰——与此伪书相应,还有一本谈曾国藩相术的《冰鉴》,也是不堪入目的托名之作。退一步讲,哪怕作为秘传心法,不立文字,口耳相接,我只见《庚子西狩丛谈》所云这一例,可谓孤证。吴永是老实人,想来不会说谎,李鸿章一向天马行空,不拘小节,完全可能代老师立言,至少十八条云云,不得当真。
20、(9)李鸿章:《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两广总督李勤恪公墓志》,见《李鸿章全集》第三十七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第40页。此文又见《吴汝纶全集》第一册,似为吴氏代拟。
三、李鸿章 家书
1、(17)吴汝纶:《李文忠公神道碑铭》,见《吴汝纶全集》第一册,黄山书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215页。
2、李鸿章十律李文忠公鸿章。
3、入不敷出的现状,让李国焘情绪日渐消沉。后来,李国焘干脆把现在居住的慈惠南里和新昌路的房子退掉,用人也一概辞退,搬到了裕华新村。
4、现在朝廷还在复兴的起点,圣上也没有回到都城。和八国联军的的协议才达成,东边的争端却还没有平息。我们整个国家的根本都受到动摇,处处都潜伏着危机。我想,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我看了近来颁布的多道政令,觉得我们应举行新政,以此来达到自强的目的。庆亲王等人和我共事很久,这次他们更是和我一同面对困境。所以他们一定是可以为国家真正效力的人。有他们继续努力,我就算这么走了,也死而无憾了。而我的子孙,他们也受到朝廷恩惠,所以他们也会为朝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5、汪曾祺:这个人间送温暖的老顽童啊!
6、妈呀,这个罗神就是推土机,告诉我故事,推着我去听,而我就是挖掘机,掘地三尺,把故事挖出来,说了半天,我就是蓝翔学校毕业的。
7、入都之途自须越黄河,登泰山,其势与天相连,可俯瞰中土,开扩眼界。言己离乡远行亦半为此也。晋陆机与弟陆云于太康末由吴郡入洛,造司空张华,华一见而奇之,遂为延誉,荐之诸公,名溢京华,声流四表。宋苏辙与兄苏轼嘉佑元年由川赴京,翌年皆中进士,嘉佑六年同中制举科。辙中进士后尚有《上枢密韩太尉书》,欲干谒太尉以养浩然。“入洛”、“来游”,俱为入都,诗引此,谓己之入都亦当如之也。“多谢”,殷切问候之谓也。“吚唔”,读书之声也。句意之表似为对皓首穷经、于世无闻者寄予同情,而实则谓己自此将永别此途矣。
8、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9、1962年,在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才读了两年书的李家骁被迫退学。因为三年困难时期,棉花欠收。学校经营困难,只能先把一批成分不好的学生开除。李家骁首当其冲。
10、“好女人旺三代。”李鸿章的母亲旺家、旺夫,李家的改变从这场婚事之后开始应验了。
11、春上牡丹花,迎风吐嫩芽.天香时至起,今日到吾家.咏牡丹四首戴朝阳其一谷雨三朝香气摇,光华尤觉满云霄.雪霜历尽精魂在,一夜春风吐二乔.其二如酥小雨近阶无,含蕊牡丹容自殊.更待来年春色好,花开香气满新垆.其三春上牡丹花,迎风吐嫩芽.天香时至起,今日到吾家.其四临水天涯望,长空雁又来.春风吹雨绿,先引牡丹开.
12、李老太太前半生操持家务,抚养孩子,非常辛劳,养出好儿女,这让她晚年的福气深厚,享尽荣华富贵,屡受皇恩。
13、不过,作为晚清重臣的他,家国观仅局限于大清。在他看来,有危机的不是中国,而是大清的统治。
14、其实李鸿章死后,李家就已经家道中落。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李经方丢官弃爵,带着子嗣南下躲避战乱,移居到上海。
15、安徽芜湖的房产比如华盛街上的钦差府,捐出去办学校。上海体面的房地产,比如徐汇网球场附近的几处,也全都捐出去。剩下的61幢房子也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6、李鸿章(1823~1901),纵观其一生是得善终的,享年78岁。李鸿章死时的情况: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给我好评好吗谢谢。
17、看来人还是要积德行善。李鸿章爷爷收养女弃婴,积累了这么大的福报。厚德载物、贤惠育人,可惜人世间的道理许多人并不知,老了甚至于入土前才感悟到。
18、张佩纶和李菊藕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叫张志沂。
19、结果,男的不久后就消失了。
20、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四、李鸿章晚年诗
1、光緒辛卯,余逰浦邑湖山,到林府蓬萊山館,拜謁我師父蓬嶠林老夫子。夫子命題師母吳孺人真容余觀之左側侍立列世兄,右側侍立列世嫂,係名士廖策堂所繪。余不敏,爰遵師命敬題一律,俾後世釆訪輶軒釆入史館,庶孺人閫範,足以風教萬世焉。
2、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3、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4、我要一定比你(指跟从乡试之一班俊乂)先成功,哪有闲情逸致追逐野鸥,我笑着问卢沟桥边的月亮,有几个入京求取功名的人能够功成名就。
5、是王昌龄。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6、“吟囊”,诗囊也,用唐李贺事。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言贺外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入都备办,有一担行李并盛诗稿之锦囊,检点所需携带书籍,想及将赴京,不尽欣喜欲狂。旅途日夜兼程,月夜乘舟于淮河,霜晨骑马于北京德胜门外之蓟丘。为我之行也,故人持赠,妻室治装。所愧者,京都物价高昂,生计所需尚赖父母。“长安居不易”用唐白居易事。
7、李家骁大喊冤枉,他连遗嘱都没正儿八经看过呢。可是事情还没消停。之后,还有人为了五百万英镑找上门,以为钱在李家骁这里。
8、抄走的遗嘱最后却成了一起祸事,险些让李家骁入狱。
9、(22)赵凤昌:《经元善通电收回立大阿哥成命经过》,转引自刘忆江《李鸿章年谱长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第688页。
10、奕世書香收口口,百年瑟好雅調口。
11、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在赴京途中,李鸿章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人所传诵,如“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候”等。
12、李鸿章的七律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赴试途中有感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赴试途中有感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13、此诗颂扬父母教养恩德,自信将不负所望。
14、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15、其福份真是人人仰之,无以复加。
16、由于李家骁和这位同学关系要好,多有联系。公安局便怀疑到李家骁头上。为表明政治立场,李家骁只好充当特务。
17、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8、咸丰七年、八年(181858年),曾国藩在家守制,大悔大悟,迎来欧阳兆熊所总结的人生第三变,从此转向黄老之学,不再讲挺,而讲究退、忍。(7)李鸿章进入曾国藩幕府,当在咸丰八年底,曾国藩要授予他秘传心法,则不该是《挺经》,而是《忍经》。当然,有人把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等事理纳入《挺经》,不是不可行,只是这么一来,《挺经》变成了百宝箱,世间万物都可以往里装。
19、李鸿章:晚清重臣,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洋务运动领袖。
20、李鸿章曾与吴永说起曾国藩的《挺经》:
五、李鸿章诗词
1、起因是当年李家骁爷爷李经方曾经在英国汇丰银行有张五百万英镑的存折。这张存折一直握在李经方很信任的一个管家手里。管家死后,管家的儿子李国安经济困难,想从广东偷渡到香港,靠存折上的钱过活。结果东窗事发,李国安锒铛入狱,被判了十年。存折也不见了。
2、1888年,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嫁给了船政大臣张佩纶,此时的张佩纶已年过四旬,且系三婚,而李菊耦才22岁,但李鸿章爱才心切,促成此事。
3、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4、时间一长,李经方日渐颓废。正日意志消沉。李鸿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愿意看着儿子受罪,便鼓起勇气上书慈禧。在上书中,李鸿章恳请慈禧不要让李经方再跟着自己出使交涉,理由是李经方体弱。李鸿章希望以后能让八旗亲王随自己出使。
5、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6、李鸿章,晚清重臣,那些历史书上的资料,我就不复述啦!(其实就是不懂,也说不好。)
7、大道容天地,心与天地齐;道大人亦大,以道治天下。我们应顺应自然,包容一切。得天性者,必得天佑,得天佑者,必得吉祥。是以,顺应天地运行规律,得自然之法,则人心清净,天下安定。
8、求此一跃,缘于“功名”,此两字频添李公之热血满腔。“半生知遇有殊恩”则似言昔时尝有知遇之恩。“半生”若作后半世解,则此句亦自信之语,谓己之后半世将为皇上所知遇也。李公此时落于人后,何至频有此自信之语,抑冥冥有告与?“枨触”,感触也。“闻鸡”用祖逖事。《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善,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句谓心有壮志,每每有所感触,思图奋发。“记取秋风拭泪痕”者,言己昔有秋试失利之痛也。
9、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和所有读书人一样,以诗明志,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其中第一首最为世人,成为对李鸿章一生命运的精准预言诗歌,全诗如下:
10、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11、她把六个儿子全部培养成才,李家出了两个总督,四个一品大夫。两个女儿,大女儿嫁记名提督、同县张绍棠,二女儿嫁江苏候补知府、同县费日启,都嫁得十分风光。六个儿子全部培养成才,一时传为佳话。
12、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13、不过,他一直没有忘记英国的初恋。他小心地保存英国小姐的黄辫子,同时每日都戴着那枚金戒指。
14、师母,称自己老师的妻子或师傅的妻子叫师母。
15、奏折不长,也就四百多字。但这份奏折中李鸿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却引起了共同经历晚清动荡的慈禧的共鸣,让慈禧这位心狠手辣的老太太也为之动容。
16、这7首古诗词,每读一遍都是一场修行(太经典)
17、读懂《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真正的贵族精神
18、枥,马槽也。《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句谓多年于家,受教受养也。“红尘”,道家对人世之称。“向红尘”云者,谓今当走向社会矣。“驹光”,指人世短暂之时光,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句言二十年来,时有荒怠,于此颇有所悔。“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谓为“出群”,为“图新”,己自不可依恋故里而当入世闯荡也。
19、找了很久,问了大半的湖寮人,都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就在我要放弃时,出现了转机,书礼伯仙人指路,告诉我林家后人的联系方式。
20、这样的女子很难嫁人,李家并没嫌弃,还是把她留在家里。左邻右舍都笑话这个长一脸麻子和一双大脚的女孩,但女孩并不放在心里,只知道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