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名句(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2023-02-22 07:51:49

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2、半生失计从军易,四海为家行路难。

3、大丈夫一只手持刀,意气风发,比百尺的楼都高。这一万年来都是谁书写了历史,即使是八千里外,也要不远千里,浴血杀敌,立功封侯。

4、BrandReport

5、“妾家临渭水,春梦著辽西”是出自唐·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一。临:近。渭水: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流经陕西省汇泾水入黄河。著:接。辽西:今河北省与辽宁省相连的广大地区,唐初这里常发生战争。这两句大意是:妾家临近渭水之滨,梦境却总与辽西相接。身在渭水,梦飞辽西,可见思妇魂牵梦萦的刻骨相思,亦知征夫兵役在外的遥遥无期。

6、今天的大贪官们面对李鸿章,岂不愧杀?

7、浮生萍梗泛江湖,望断乡园天一隅。

8、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

10、来看看他做的那些无法用对错衡量的事业,他为了挽救一个腐朽的国家做了很多。也是由他开始,兴办实业、重视关税和鼓励对外通商,清朝种种封闭的政策弊端被他看到,只是这些努力又动了一些人的蛋糕,当你一心往前走的时候,却有人不断的使绊子,非不为,实不能也,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

11、第四个写一个劣迹人物,著名汉奸,无争议。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3、不要误会这“喜欢”二字。曾国藩以相人著称,《清史稿·曾国藩传》一开头就写曾国藩尚未统兵打仗时,“尤留心天下人材”。如何识人选才?看相。曾国藩长一双招牌式的三角眼,这双眼看人很准很厉害,《清史稿·曾国藩传》上说他“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意思是说会面时,他就这么盯着你看,不说话,被看的人各种表情各种小心思,都被他事后一一记下来,并下判词,时间证明,曾国藩看人很少看走眼。后人将曾国藩的相人之术,传得神乎其神,可惜曾国藩没有留下一部《曾氏相人秘笈》,否则比《曾国藩家书》不知要畅销几许。

14、青年时期他是个读书人,却不曾想,这一生,都与刀枪为伍。而立之年,李鸿章回乡办团练,自此开启了我马生涯,一个文人看到了救国的另一种途径,开始在其中倾注自己的才华与心血。在这些年里,他箱籍无名,像一个在修炼的高僧,有了千锤百炼的功力,只消一朝展示在世人面前。

15、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6、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17、李鸿章认为传统的旧式教育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他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积极倡导对自然科学和西方先进技术知识的教育传播,重视留学生教育,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帷幕。

18、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20、首联就写了其愿意报效国家,并且认为自己一定有国之大志。

二、李鸿章传名句

1、(背景)1851年起,李鸿章累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他利用职务之便,潜心经史,曾写成《通鉴》一书。然而正当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太平军兴,1853年,太平军已经打到了安徽地区,为了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李鸿章被咸丰帝派回老家办理团练。开始了他书生带兵的战争经历。战争开始时,由于既无兵权又无实战经验,除起初在舒城得手外,其它各地均因太平军顽强抵抗而受挫。到处碰壁,颇不得志

2、(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3、可惜这些都没有,他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他一路走来都在见证一个王朝的衰落,像看着一个巨人义无反顾的迈向大海,被淹没,被掩埋。他只能凭着自己的所有去挣扎,去试着拉住他,让他沉没的慢一点,让覆灭来的再晚一点。

4、梁任公也是如此,因为凭李鸿章的才华和见识,根本不应该仅仅有如此建树,应该开天辟地才对。可惜李鸿章生不逢时,国家衰弱,任人欺凌,他的卓越见识和不凡才干,挽救不了腐朽透顶的清政府。最终左支右绌,脱不了历史骂名。这是李鸿章最悲催的地方。

5、少年时尚不懂在是非黑白之外人生的种种不得已,也曾随着在课堂上为他所做所为气愤不已,而今岁月带走了那些孩子气,因为一场考试,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才渐渐明白,李鸿章一生那些必然的悲剧性,功绩有之,不是也有之,伴随这个名字的,不该是千篇一律的骂名。

6、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7、如何评价一个人物?忠奸善恶又是谁来盖棺定论?已有无数人对李鸿章一生的功过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赞赏有之,痛恨有之,我一路看下去,总觉得那些都不是全部的他,那些描述与真实的他似乎是隔着些什么,我想要从他一生的经历里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像去了解一个人,他充满了复杂性,充满了矛盾性,我要透过种种资料去看到答案。

8、李鸿章贪腐是他历史上的污点,在这点上他确实有点坏,但他坏得又不成气候。这个不成气候就是他的坏是有底线的。他从来没有像一个蛀虫毁坏这个国家,而是为这个没落的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9、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10、此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其原文是“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11、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12、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13、无那江城传一纸,隔年又唱落梅花。

14、李鸿章则不然,他是一个大贪官,贪腐好像也并不隐晦。当时就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说。据沙皇冬宫档案记载: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铁路条约”后,即从道胜银行获得沙俄给予的回扣300万卢布,时值50万两白银。窥一斑而知全豹。

15、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

16、几年间,太平军大起,清政府节节败退,朝廷上下陷入恐慌,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终于,腐朽的统治阶级慌了,那些富贵已极的商人也慌了,他们四处寻求武力的庇护,而此时的李鸿章,已然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湘军中有话语的权的人物,于是沪上士绅们辗转找到他,想从他这里入手,说动曾国派兵增援南方诸地。在此期间,大清内忧四起,咸丰帝崩,同治登上帝位,南方形式越发严峻。

17、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18、浑身是血的李鸿章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喜过望,长叹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19、(赏析)读罢掩卷,感慨万千。大概只有像李鸿章这样叱诧风云于乱世,文治武功震惊世界的老臣,才能饱蘸一生的血泪,在生命临终之时,写出如此恢弘而又苍凉感人的诗篇!

20、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

三、李鸿章著名诗句

1、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传世诗作不多。

2、《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3、这首诗是21岁李鸿章从老家安徽去京都,

4、此诗由入都之途可饱览山河秀色,广开眼界说起,而接以陆机、苏辙自励,自信入都将鲲化而鹏运也。

5、曾国藩与李鸿章有诸多共同点,皆在战乱中回乡办团练,都有过狼狈不堪、屡战屡败的草创阶段;他们都很执着,死战不退,终以文人身份成就军功,马上封侯;他们都深谙官场规则与潜规则,有效编织着庞杂而敏感的官场人脉网络,在异族统治下达到了汉人官员能够达到的巅峰。

6、李鸿章是清朝第一位访问西方诸国的大臣,他在晚年看到了世界的巨变,这个古稀之年的老人看着那个陌生的世界,用自己的智慧与他们周旋,列强对于李鸿章的到访有过很多报道。历史似乎总带着一种宿命感,当李鸿章在纽约代表一个国家被众人簇拥着的时候,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的曾外孙女张爱玲会落魄的走在美国街头。

7、李鸿章爱睡懒觉,而曾国藩给湘军定下死规则: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本人也跟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聊天。李鸿章刚进湘军大营时,照例睡懒觉,亲兵敲门叫早,就是不愿起床,连续三天如此,曾国藩看在眼里,也不说什么。第四天天未亮,亲兵又来敲门了,李鸿章烦躁了:“我病了,不吃饭!”亲兵去了,接着其他幕僚轮流来敲门,并告诉他曾大人在等着他去吃早餐,有病也得去。李鸿章慌了,赶紧离开被窝,赶到餐厅。曾国藩瞟了他一眼,端起饭碗吃饭,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幕僚们也跟着端碗开始吃。

8、河山破碎新军纪,书剑飘零旧酒徒。

9、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10、此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11、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

12、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雪芹

13、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4、(赏析)这首诗思乡之情写得很优美动人。

15、莫冬梅是赵氏的丫鬟,晚年的李鸿章需要人照顾,所以就让莫冬梅和他在一起了,

16、不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人,让我们用理性来看李鸿章的事业。关于清廷的外交,李鸿章提出“以夷制夷”和我”的主张,以今天的眼界来看,未免不是与狼共舞,是治标不治本,但在当时的处境中,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很快解决清政府面临的困境,也许有其他方法,但只有李鸿章站出来了。

17、司马迁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18、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19、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20、本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四、后人评价李鸿章诗句

1、此诗颂扬父母教养恩德,自信将不负所望。

2、在他四处平定战乱的时期,实际上也是飞速成长的过程,这时他开始着眼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创建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北洋水师……让我们抛开结果去看这些举动,李鸿章推动这些的诞生已经是一项创举,尽管最后的结果并不如人意,种种努力并不能挽回清政府的衰颓。

3、李鸿章《十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这首诗作者皆用文笔抒发内心对人生、对时代之感喟,传载着中华精神文明。

4、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5、我要一定比你(指跟从乡试之一班俊乂)先成功,哪有闲情逸致追逐野鸥,我笑着问卢沟桥边的月亮,有几个入京求取功名的人能够功成名就。

6、二十四岁那年,经过殿试,他无缘一甲,以底吉士身份入翰林院,三年后散馆,正式成为翰林院编修,这些文字在今天看来似乎只是一段求学履历,而在彼时的大清,这是一条通向封侯拜相的光明坦途。自科举制诞生起,就承担起了选拔人才的重任,而其中因科举鲤鱼跃龙门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些人中不乏真正有才干的人。在殿试中,上榜的考生分为三甲,前三甲是当之无愧的万众瞩目,为进士,入翰林院担任编修,这一职务是成为一个重臣的必经之路,而二甲与三甲的考生,在授官时则次一等,需要再度进修,当李鸿章通过这一系列考察可以进入宦海的时候,他二十七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可以在官场大展拳脚。

7、这首诗是莫冬梅死后李鸿章的吊念诗。

8、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9、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了。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来自西方的侮辱,惊涛拍岸一般一遍遍撞击着庞大而又虚弱的大清王朝,曾国藩已灯枯油干,已无法代表朝廷却承受这侮辱。

10、这首诗,个人认为豪气直逼岳飞的《满江红》和戚继光的《韬钤深处》。李鸿章因经手了大量丧权辱国条约被定为汉奸。我个人倒认为,其毕生为中国近代化的努力是不应该被抹杀的。不能因为其经手各类条约就盖上汉奸帽子。这位有着“东方俾斯麦”称号的人物应当值得我们尊重。

11、李鸿章原配是周氏,续弦赵氏。

12、大家一般都尊敬的称呼他为:李中堂。

13、一个不爱美色、不贪财、不抽烟、不赌博的绅士,最后成了汉奸头子,不可理解,也令人惋惜。

14、是可惜他的大见识,还是惋惜他的少见识?

15、原文: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6、与曾国藩不同的是,李鸿章把军队、权力抓得更紧,一方面牢牢树立了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也在官场树敌许多。这是李鸿章的胜利,也是李鸿章的悲哀。

17、好诗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8、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临死前,还被俄国公使在病榻前逼他签字。他的沮丧,可想而知,或许他会感叹:幸亏老师没有活到这耻辱的一天。

19、阅读、转发、点赞都是赞赏

20、有温度/有风度/有人情味

五、李鸿章三千年来谁著史

1、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你好!这是李鸿章的一首临终诗。全诗如下: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如有疑问,请追问。李鸿章十律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这一句表示青史垂名的志向

3、根据流传下来的记载,曾国藩相人法主要体现为这几看:“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譬如,曾国藩在他的笔记中,有大量通过看眼来判定人品优劣的记载,如“平视无顾”为最佳,“游目为贼眼”,于他人不利,而“痴视伤己”。又如“主意看指爪”,意思是说人有没有主意,主要看手。曾国藩认为,“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即有定力,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这样的人多不靠谱。

4、李鸿章终于还是以兵力立足于朝堂,本是一介文人,却因时势所迫投身战场,我马生涯里,李鸿章的眼界渐渐宽阔,不只是局限于自己的荣辱,他开始看到整个国家的弊病,开始思索如何改变这一切。

5、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我们都应该记下来,孩子也只有认识汉字以后再去背诗,效果好,孩子识字可以用“猫小帅&学汉字”,高效、有趣的识字方法,让孩子爱上识字。

6、此诗言追逐功名之甘苦,申言入都之目的乃欲过乡试,达龙门耳。

7、李鸿章绝非池中物,17岁考秀才,24岁考进士。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英雄人物的诞生就是如此,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8、先说他的诗《悯农》写得很好,无论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还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起来都感受到诗人的忧民情怀。不看他的事迹还以为是跟范仲淹一样。

9、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10、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11、李鸿章(1823~1901),纵观其一生是得善终的,享年78岁。李鸿章死时的情况: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给我好评好吗谢谢。

12、不妨看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13、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急需大量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他在《筹议海防折》中指出:“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

14、李鸿章的诗,整体来看,就

15、清·李鸿章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16、李鸿章的人生转折,在于曾国藩帮助他组建了自己的武装——淮军。

17、此外,曾国藩的“拙”与“诚”,赢得了他那个时代诸多实力派的友谊,至死不渝,像以臭脾气著称的左宗棠,也能彼此维系一份不咸不淡的情谊;李鸿章则树敌太多,且不论与左宗棠的尖锐矛盾,他与两朝帝师翁同龢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期结下的私人恩怨,始终未能化解,终于在甲午战争时结出恶果。

18、曾国藩第一次见李鸿章,时为道光25年,公元1845年,在北京碾儿胡同。可以想象,当时曾国藩的三角眼中,发散何等喜悦的光芒。李鸿章是个美男人,身高一米在当时中国,可谓鹤立鸡群了。后来李鸿章带领他的淮军进入上海、开始人生重大转折时,很快得到一个“云中鹤”的绰号。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曾给李鸿章拍照,他回忆说:“他有6英尺高,举止稳健而高贵,相貌极为英俊,眼睛乌黑而又具洞察力,嘴唇上有两撇深棕色的胡子,显示出坚定的决心。”

19、再写一个争议人物,他的故事有一些真实,有的无证可考。

20、李鸿章十律李文忠公鸿章,初以明经入都就试,途中有感,乃成十律。一生事业,已于诗中兆之矣。句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一句诗意的话形容朋友(形容一个朋友很懂自己的诗词)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