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的古诗词名句(《咏竹》)
一、《咏竹》
1、尖尖碧叶挂枝丫,遍体常青皆可嘉。
2、竹子,自古被文人雅士所钟爱,王维的《竹里馆》家喻户晓,郑板桥更是画竹立世。今天也让我们一起欣赏南朝梁文学家、诗人刘孝先的咏物诗《咏竹》。
3、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
4、刘孝先的《咏竹》:青翠的竹生长在荒野外,长长的竹梢高耸入云。无人能欣赏它那高洁的节操,自己却抱有坚贞不变之心。耻于作染上湘妃泪的湘妃竹,也羞于作上宫之琴。谁能施展妙技把竹制成长长的竹笛,一经吹奏便会发出龙鸣般的声音。
5、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
6、步韵敬和朱晓飞会长《咏竹》
7、野岭荒郊处处家,松风竹韵最堪夸。
8、转句“为装地籁并天籁”,看似突然宕开一笔,实则具体诠释第一句。第一句是果,四句是因。这两句是咏物诗提倡的“若即若离”中的“离”的部分,即揭示了竹子的社会学象征意义——虚怀若谷的高尚人格。籁,古代的一种箫或指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天籁出自《庄子·齐物论》,与地籁、人籁相比较,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地籁并天籁”是一种递进关系。在逻辑上,严丝和缝,浑然一体,不见雕琢之痕迹。
9、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10、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11、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12、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
13、依韵敬和晓飞会长《咏竹》
14、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
15、(其三)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
1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7、古人咏竹七言绝句是: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18、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19、OdetobambooBreakground,reachthecloudsandsuccessivelygethigher,Withcold,youdriveawaythecoldestdaysandleadtoexcellence,Reluctanttoshedpassiontearslikemottledbamboo,Willingtomeltsnowintobillowforthespringmountain.
20、竹子,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因其虚怀若谷的品格和高洁的气度,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如苏轼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岑参在《范公丛竹歌并序》中写道:“首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二、咏竹的古诗词名句
1、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2、诗的头两句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作将作者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上。《咏竹》是宋代王安石的诗作,体裁为七言绝句。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3、严郑公,即严武,广德元年严武被封为郑国公。
4、霜雪不知年,真吾岁寒友。
5、白话文释义: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下来。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
6、(其四)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
7、书帙(zhì),包书的布套,书皮,后多用来指书。
8、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9、译文:人们爱竹直而有节,且生来清瘦,更赞美它越老越坚硬、刚强。竹子曾与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润,最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10、与松结拜成寒友,四季常青傲百花。
11、《咏竹》明朱元璋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12、春雷惊笋冒新芽,迸箨抽枝影不斜。
13、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交好。仕途不畅,后归隐汝7JC—带,诗作以描写隐居生活、山水风光为主。
14、这个七言绝句出自王安石的《咏竹》,意思:人们钟爱竹子是因为它直而且有节,且出生很清瘦,算老了竹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刚强,深受人们的赞美。竹子跟蒿草蒺藜等一样受到雨露的滋润,但是最后竹子变得如松柏一样傲然挺立,即使在寒冬依然坚挺。
15、译文:道出竹子淡泊清高,虚心坚定,凌云奋发的品性。
16、(其二)矫矫凌云姿,风生龙夜吼。
17、(其五)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
18、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19、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20、人们爱竹直而有节,且生来清瘦,更赞美它越老越坚硬、刚强。竹子曾与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润,最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三、《咏竹》朱元璋
1、这首诗的全名是《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全唐诗卷228)。
2、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
3、读完此诗,你是否更爱竹了呢?“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我希望每个人都给自己种一片竹子,时刻勉励自己!
4、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5、收稿丨赵松丨编辑|雾在竹林飘
6、《咏竹》宋王安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7、承句“漫山摇曳扫云开”,这一句是咏物诗提倡的“若即若离”中的“即”的部分。诗人抓住了竹子的生物学特征,写出了它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因为竹子都是成片成林生长的,如果下过一场透雨,春笋就会以很快的速度长出地面。“漫山”不仅极言其多,还体现了出了其生机勃勃的特点。“摇曳”则突出了竹子姿态优美的身材。“扫云开”运用夸张的语言极言其高并大有扫除世间一切不平之事的英雄气概,一个“扫”字用得极其生动形象。
8、四句承上作一逆转,而首句实际是牵引脉络。竹为多年生植物,茎杆有节,节间中空。曰“节”、曰“心”,均紧紧扣住了竹子的自然属性,只能是咏竹,不能移之于其它草木,而冠以“高”、“贞”二字,则又突出其高洁清雅、耿介不随的品性,令人自然联想起高尚之士的节气于操守。“徒自”一语,既传达出未遇于时的叹惋之情,更表白了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言简意赅,有无穷意味。是否没有办法自拔于逆境呢?办法自然是有的,只是不屑为之罢了。“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9、余心英译吴兰卿诗词系列
10、六句再度一个逆转。张华《博物志》曰:“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竹是制作萧管乐器的材料,为古代八音之一。琴,在此泛指乐器。那泪痕斑斑的湘妃竹,引发了人们多少缱绻情思;那华丽的堂楼馆榭,更是丝竹管弦,彻夜笙歌。然而,这苍劲的野竹却既耻于仅仅作为缠绵情感的象征,更不屑于充当达官贵人娱乐遣兴的工具。“耻”、“羞”二字下得沉重且有分量。在坚定的语气中,我们不是隐约可见作者既不眷眷于儿女之情,更不愿趋时取巧、自媚求荣的高尚情怀吗!
11、诗歌于层层逆转之后,于篇末唱出了最强音。“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笛子本竹所制,此言“长笛”,却不禁令人想起晋代伏涛的《长笛赋序》中提到的那支用“良竹”所制的“奇声独绝”的长笛。作者恐怕正是借此再度称美竹质的精良。以此优质之竹制为长笛,必发出龙吟虎啸之声。东汉马融《长笛赋》就说过:“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八句二句,语气一气贯穿,语势流转自然。竹制为笛,笛音嘹亮若龙吟,暗用二典,妥切无痕。细加玩味,尤觉包蕴深广,寄托了作者的高情远致。
12、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13、这首诗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竹的刚正之誉。赞美专竹子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的品质。属同时暗喻了诗人不屈服的昂扬斗志。
14、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15、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16、王海娜,职业记者。两栖诗人。任军事科学院《远望》诗刊副主编、诗词班导师。《中华辞赋》责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原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第一任编辑部主任。著有《春在手中》(新诗旧体诗合集)。
17、咏雁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18、出自:《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19、这首《咏竹》诗,描写的特定对象是雪竹,因此处处扣住“雪”着笔落墨。诗人的雪竹的视觉形象,赞扬了不畏挫折,奋发进取的精神。
20、《咏竹五首》是明代憨山德清创作的五首诗。(其一)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四、咏竹纪琼翻译及其赏析
1、白话文释义: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
2、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3、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齐.谢眺
4、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5、翠绿的颜色浸润书套迟迟不退,竹影移过洒樽也觉得清凉。
6、六朝时期,矜尚数典隶事的风气盛行,“指物呈形”的咏物诗应运而生。梁中叶后,咏物诗在萧纲的倡导之下迅速发展。梁代诗人刘孝先以百寻之竹为题咏对象,借物言志,寄托遥深,咏物且不滞于物,算得上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内容是这样的:
7、竹的: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清)康有为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竹诗词自序周芳纯1991年元旦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水调歌头·咏竹”钱樟明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8、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9、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10、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11、关于竹子的习性,有“蛰伏五年,一月而生”的。意指竹子要在地下蛰伏数年来形成广大的根茎网络,汲取足够的营养,蓄势待发,一旦露头,变以每天几十厘米的速度成长,在一个月内便可以长成。这一习性一直在鼓励人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2、生在深山野岭埋,岁寒三友费安排。
13、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14、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15、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
16、从容无惧风霜雨,枝叶青青伴雪花。
17、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
18、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19、新篁出土列君家,四季常青自不夸。
20、含箨(tuò),包有笋壳。
五、《咏竹》郑板桥
1、白话文释义: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2、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
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4、青枝碧叶众人夸,野岭荒滩亦是家。
5、《咏竹》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颈联和尾联指竹勇于和大自然的各种考念相抗,不怕风雨吹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竹诗将作者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面。
6、野岭薄田能立家,高风亮节世人夸。
7、诗的头两句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作将作者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上。
8、风舞青纱沙声悦,一曲竹韵润江南。今生今世,我忘不了儿时竹林的那份悠扬的神韵,那份宁静飘逸,那份心生向往。我忘不了儿时玩竹、赏竹的一个个七彩的童年故事!我幻想,退休后,再去那片幽幽的竹林深处,建一幢竹舍,制所有生活竹具,游竹筏于碧波之上,垂竹钓于梦幻之中……
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0、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11、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12、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13、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14、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15、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
16、竹子可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
17、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18、自是人间守节材,漫山摇曳扫云开。
19、诗歌的开篇,即以简洁的语言刻画出野竹的雄姿。它长达百寻(古八尺为一寻),又高又直,昂然挺立,上拂云霄,真可谓雄健刚劲、卓尔不凡。然而它却不蒙人青睐,“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为何这气概凌云的竹子,却遭此冷遇呢?盖其因在它生于荒郊野外,而非皇家苑囿、贵族庭院。
20、此诗紧扣竹的特征,而又不刻意求其形似,既有题中之精蕴,更有题外的远致。用的皆是有关竹的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不同凡响的性情于才能。《梁书》称刘孝先“善五言诗,见重于世”,殆非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