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古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句)
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句
1、小结:这段话托橡皮,表达了坚持正义、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志向。
2、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3、⑮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4、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5、市实验学校507班刘斯灵
6、第三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
7、秋天是最易思念家乡,客居异乡的叶绍翁,在这静夜里见到秋风时,自然也想家了。
8、市实验学校507班李尚白
9、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10、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1、想到这里,我联想到生活中也有一群人物,他们就像这燃烧的蜡烛一样,他们的名字就是老师。
12、我爱荷花,更爱像荷花一样的人。
13、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14、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回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15、这首词题目叫“咏鹰”,上阕咏物而抒怀,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下阕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的牢骚不平;接着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最后一句抒发“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奸除弊”的壮烈情怀。所以全诗表面上是“咏鹰”,实则主要是抒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想为国家铲除奸佞小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16、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17、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18、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亼,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釆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19、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20、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二、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古诗
1、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两人的结交,被传为千古佳话,于杜甫而言,李白是真心的朋友,对这个朋友,杜甫倾注了许多情感。
2、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度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
3、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4、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5、牛所需要的却很少,只需要一个牛棚,一些干草和青草。它得到的远远比它付出的多。
6、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龙华中心小学辛晓明
7、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竹子,它没有别的花儿那样艳丽的外表,也没有树木那样盘枝茂密的枝叶。但是,它有着这世界上独有的优美的姿态,与最坚韧不拔的精神。
9、(答案)不完全一样。(1分)虽两者遭遇困境、甘受考验,但《石灰吟》通过对石灰的赞美,着重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关键答对《石灰吟》所言之“志”,给3分以上)
10、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就要做像荷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对别人有用的人。
11、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12、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3、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凄凉与孤寂,这正是叶绍翁此时的心情吧!
14、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15、(试题)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6、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7、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注释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托物言志诗的一般特点,知道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受到高尚情操与人格的感染。
18、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19、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20、电子课本、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古诗
1、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2、更多关注:http://tyzh.30edu.com/
3、串时间线,画精神轴,促成主动传承。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于谦死了,精魂永存。同学们,古往今来,清白一直是一个绝美的文化符号、一种至美的人格境界!古往今来,于谦们一直生生不息!学生借课件读一组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托物言志诗,既包含开课时读过的托物言志诗,如《墨梅》,也包含本单元的《竹石》以及陈毅元帅的《青松》诗作。
4、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5、我们大家都走过马路,马路是由那些毫不起眼的铺路石铺成的,它们忍受着汽车碾过的疼痛,忍受着人们踩踏的挤压。我们走在它们身上,感叹着城市的繁荣。正是它们的付出,才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它们就像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挥洒汗水,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它们又像环卫阿姨们,起早摸黑,为得是我们的干净环境。我觉得,像铺路石一样无私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6、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句话是说竹笋每钶春天,破土而出,给人以欣向荣,奋发向上之感。
7、结合资料,读出知行合一。于谦12岁时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的志向。立志容易而行志难,像石灰一样清白做人,他做到了吗?请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在小组之内讨论讨论,有理有据地说话。小组讨论之后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8、秋风来了,苏轼失眠了,远离家乡,远离朝廷,不知何日才能回去,这让苏轼忧愁不已。
9、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10、梅花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中,我们遇到困难不能轻易低头,轻言放弃,要学习她在雪中傲然挺立、永不放弃的精神!
11、为了谋求上进,张籍长年居住在洛阳。当洛阳城里起秋风了,张籍无比的思念家乡。
12、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13、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14、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6、在明确所言“志”的基础上,首先要选好最能表达自己“志向”的事物。然后根据要表达的情感筛选具体物象,由“形似”到“神似”,找准“物”与“志”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从而凸显“志”。譬如写“希望”,我们会想到“太阳”“花朵”等物象,因为这些物象与所要表现的情志有着相同点或相似点。巧摹所“托”之“物”。
17、约读书房面向全国开放合作
18、托物言志是借一个物品来明白一个道理。而借一个物体来赞美一个人。借景抒情是借一处景来抒发感情。内个,这是我自已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19、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20、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四、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古诗
1、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2、荷花不仅姿态美丽动人,还拥有一种被世人传颂的品质,那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正是这样一种品质,使荷花不同于别的花,让它拥有了一种超凡脱俗、高洁优雅的独特气质。
3、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作得许多声。
4、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5、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⑴诵读解意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⑷手法:托物言志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7、太原郝老师语文博雅书院,致力于初、高中语文教学辅导,提供优质学科资源,辐射太原南、北、西
8、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9、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10、在这种只有十多度的天气下,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袄,而梅花只有一层薄薄的花瓣,苦寒中坚贞不屈地生长,而且居然开得如此鲜艳夺目,清香扑鼻。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梅花这种独立苦寒的精神,难道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3、竹石清朝·郑板桥(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
14、《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15、水是无色无味的。它随处可见,普通得让我们忘记;平凡得让我们熟视无睹。但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或缺之。它是生命之源,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它默默地奉献,从不炫耀。
16、◇03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17、秋风萧瑟之时,曹操抒发心中壮志,渴望建功立业。
18、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19、(试题)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蜡烛,一个十几厘米的小东西,在我们眼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可它却能在我们需要它的时候,燃烧自己,照亮大家。
五、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句赏析
1、寒假里的一天,寒风凛冽,天气异常寒冷,我们去公园赏梅花。此时百花已经凋谢,只有梅花还生机勃勃,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开得那样鲜艳,股股清香,沁人心脾,与寒冷的天气衬托,真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2、郑燮,又名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代表作《板桥全集》《甘谷菊泉图》《清光留照图》《墨兰图》等。
3、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4、市实验学校507班黄沐沐
5、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6、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8、③粉身碎知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0、唐—李贺《马诗》明—于谦《石灰吟》
11、一下、一下,橡皮忍着彻骨的疼痛,擦去错误的字迹,只留下正确的思想。他牺牲了自己的骨肉,换来了卷面的整洁、真理的弘扬。
12、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3、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14、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15、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6、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17、太原郝老师语文TEL:15234008495
18、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19、这仨放在一起,是因为都是借一种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也叫托物言志。
20、由物及人,建构核心语识。教师先引发批判思维:这首诗写的是石灰,石灰心里想的是清白。奇怪啊奇怪!我们看看四周用石灰粉刷过的墙壁,就这颜色看,用哪个词可能更准确?从而促成主动建构:原来诗人一语双关,借物喻人,表面上是写石灰的清白,实际是写自己的志向,他希望未来的自己也成为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品德高尚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