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带雨的诗句(苏轼带有雨的诗)
一、苏轼带有雨的诗
1、披蓑戴笠一辈子,任凭烟雨迷蒙,
2、此外,诗作前两句在用字上也非常准确,例如“翻墨”的“翻”番,“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和“乱”,都非常地生动,准确而且有力,很好地配合了整首诗快节奏的变化,也突出了暴雨来临时的迅速与猛烈,气势非凡。
3、《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行宫里望月满目凄然,雨夜听曲声声带悲。
5、《雨》风师挟帝令,号呼肆徂征.云师畏推逐,蓄意不干争.雨师旷阙官,所苟朝夕生.帝暮一夕回,旱议旦暮行.翻然沛膏泽,夜半来无声.青秧发广亩,白水涵孤城.
6、六两句写暴雨中的杭州城,诗人选取了暴雨中的西湖作为特写。“十分潋滟金樽凸”是将西湖比作金樽,那暴雨也就自然成了天降美酒,美酒之多令西湖也被灌满。接下来“千杖敲铿羯鼓催”更为奇绝,雨水打在湖面上哗哗作响,就如同一阵阵击鼓声一样,令诗人开怀不已。
7、译文: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
8、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9、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10、出自宋代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11、第一首写雨晴后散步所见之景。一二句写雨晴。“雨过浮萍合”,说明先前的雨下得不小,若是毛毛细雨,就不致把浮萍冲散;也说明是初晴,否则,浮萍早合,就不会引起作者的注意了。“过”、“合”二字,恰切地写出了大雨初晴的景象。雨后青蛙叫得特欢,“蛙声满四邻”的“满”字,是传神之笔。
12、但其它文人的浪漫细雨,到了苏轼这里,突然就变成了一场暴雨。这一年36岁的苏轼在杭州任职。那时杭州吴山有座有美堂,左看钱江,右临西湖,再加上恩师欧阳修曾为它写诗,苏轼便经常来此游玩。这一次,他突逢暴雨,于是写下一首《有美堂暴雨》。在诗中,苏轼用雄浑的笔力,句句势如破竹,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气势恢宏的暴雨,开篇就惊艳世人,只是这最后一句估计李白看了要坐不住了。
13、雨天,对于我们来说是睡觉的好时候;但对于古代文人们来说,却是写诗的好时候。诗人们似乎都和雨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文坛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雨。有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知时节好雨,也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巴山相思雨,更有志南高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杏花微雨。这一场场诗情画意的雨,点点滴滴,惊艳了世人千年。
1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五代·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6、然而,宋神宗去世以后,王安石被罢相,退居金陵。此时的苏轼并没有像其他守旧派大臣一样落井下石,反而专门去探望王安石。两个曾经的死敌,推心置腹,把酒换盏,向对方诉说着心中的感慨,俨然一对相交多年的知己。
17、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18、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19、好像只有这一首>苏轼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苏轼只有这首是写牛郎织女的,他的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少游倒是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行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0、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颃云拨不开。
二、苏轼带雨的诗句
1、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3、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4、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5、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8、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苏轼任杭州通判,在有美堂饮酒,忽遇暴雨,即兴写下《有美堂暴雨》一诗,此诗是苏轼即景诗中的力作。全诗摹写暴雨,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
9、莫听竹林穿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0、“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这两句用典,从眼前的暴雨、美酒想到谪仙李白,说李白醉中赋诗事。唐玄宗为让醉酒的李白作词,让人用水洒在他的脸上,李白清醒后立刻写出多篇诗作。李白经泉水浇洒而写乐词,苏轼则因眼前的暴雨而激发灵感,像李白一样泼墨挥毫,即兴写下了珠玉般壮美的诗篇。
11、手拄竹杖,脚踏草鞋,轻捷的步履,胜似扬鞭驱马,
12、这首诗是苏轼写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3、第三四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从结构上,由前两句的对仗改为散句,写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湖面波平如镜,景象开阔而悠远,余味无穷。可以说,节奏前紧后缓,看起来好像毫不费力,轻松自然,其实却反映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实力令人叹服。
14、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15、而且,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轼对“熙宁变法”的态度:一切过急的政策措施,都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凡是酝酿不足的,骤然而起的事物,都缺乏坚实的根基,难勉会很快消亡。
16、可以想象一向颇为调皮的东坡看到此情此景,心中的兴奋和欣喜。于是最后两句,他想起了唐代那位诗仙李太白。“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的意思是:眼前之景就像那倾倒的鲛人殿,点点珠玉都洒向了人间,我好想唤醒沉醉的谪仙人李白,让他和我一起用这似酒的雨水洗洗脸。
17、在苏轼的朋友圈中,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或许是最令苏轼爱恨交加的一位。公元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熙宁变法”。可是,新法在实施过程给底层老百姓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苏轼对新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就这样,两个本来可以成为挚友的“天才诗人”却因为政见的不同而站在了对立面。
18、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明·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19、平静的心,不愁风雨,不喜晴。
20、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三、苏轼带有雨的诗词
1、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2、于是,苏轼写了很多诗文来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其中,一首极有气势的经典小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代表。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却瞬息万变,写出了史上最有气势的雨,堪称写雨诗的千古绝唱。全诗如下:
3、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唐·王维
5、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6、黑云翻墨:黑云像打翻的墨汁。
7、意思是: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8、东坡词“自是一家”,以豪放为其特征。苏轼诗其实也直追李白,不乏豪放雄奇之作,《有美堂暴雨》即为一例。《瓯北诗话》载:“坡诗有云:‘清诗要锻炼,方得铅中银’。然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独绝也。”读《有美堂暴雨》,直觉诗声如钟吕,天风海雨逼人,景象超迈,诗句如涌泉汩汩流淌,称心而出,无丝毫雕琢痕迹。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通判杭州时。杭州乃山水胜地,尤以西湖闻名天下。西湖东南角有吴山,地势高敞,濒临湖水,山不高而秀。山上之“有美堂”,为杭州太守梅挚于嘉祐二年所建。熙宁六年初秋,苏轼饮于有美堂,忽遇暴雨,即兴写下这首七言律诗。
9、“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写暴雨来临时的景象:疾风携卷着乌云从天外而来,将海水吹得直立成一道雨幕,大雨由东面的钱塘江飞驰过来。“黑”写足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昏地暗的现象;“立”字用得好,“立”有直立的感觉,极言风势之猛,形象地写出了暴雨引起的水急浪高,波涛汹涌。这两句写出了暴雨由远而近、呼啸滂沱的气势。
10、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11、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12、水如天: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1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1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一首禅诗,说的是佛教中的一个道理:缘起性空大意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此万物的本性都是空。佛说的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一种状态,借用空字来表达,就像数学上的0,不是什么都没有。以前有高僧(好像是鸠摩罗什)为国王说法,讲到一个金狮子缘的故事,蒴果往桌上有个金狮子,这个小东西就包含了匠人缘(把金子挖出来)工巧缘(把它做出来)商人缘(把它卖给国王)等等,大体是一个意思。。
1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6、题目完整说来应是“(于)湖上饮初晴后雨”,意为在西湖上饮酒、恰碰上开始晴朗后飞小雨的天气状况。《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写的组诗,共两首,前一首总写,后一首为前一首的注脚,但现在后一首较为知名,其中名句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7、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
1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9、《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美堂暴雨》
20、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四、苏轼带雨的诗句有哪些
1、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x0d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x0d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2、走在竹林深处,下雨了,沙沙的雨点敲打竹叶——置若罔闻,
3、后两句写风云的变幻,忽然一阵卷地狂风吹来,云和雨都散去杳无踪影,只见望湖楼下的湖水又如青天一样一碧万顷。四句一句一境,景物之间又相互关联,描摹急速变化,恍惚灵动,不愧为醉中神来之笔,充满奇趣。
4、释义: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5、吴振华,一个曾经生活在钓鱼台的宿松人,追求至真至诚至美的人生境界。
6、诗的二句,起句就气势不凡,用“游人脚底”来形容雷来得突然,有美堂在高处,这样后面的诗句都添上一股紧迫感。“满座顽云拨不开”,诗人眼前是云雾缭绕,浓得挥散不开,他用“顽云”来形容乌云,将云拟人化,颇有韵味。
7、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9、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10、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逼真传神地描绘出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11、可以说,整首诗节奏转换非常快,让人应接不暇,瞬息万变,灵动有趣,真是神来之笔。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中,比喻运用得非常好。诗人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水,那云的浓密,雨之大,也就不言自明了。这就把盛夏骤起的乌云写得非常形象,极有气势。
1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3、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14、东坡词“自是一家”,以豪放为其特征。苏轼诗其实也直追李白,不乏豪放雄奇之作,《有美堂暴雨》即为一例。《瓯北诗话》载:“坡诗有云:‘清诗要锻炼,方得铅中银’。然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独绝也。”读《有美堂暴雨》,直觉诗声如钟吕,天风海雨逼人,景象超迈,诗句如涌泉汩汩流淌,称心而出,无丝毫雕琢痕迹。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通判杭州时。杭州乃山水胜地,尤以西湖闻名天下。西湖东南角有吴山,地势高敞,濒临湖水,山不高而秀。山上之“有美堂”,为杭州太守梅挚于嘉祐二年所建。熙宁六年初秋,苏轼饮于有美堂,忽遇暴雨,即兴写下这首七言律诗。
15、《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6、白雨跳珠:银白的雨点击打水面像跳动的珍珠。
17、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18、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19、作于熙宁六年(1073)。
20、苏轼的山水诗有很多,如:《题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五、苏轼有关雨的诗
1、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出自宋代赵师秀的《约客》
3、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4、《南歌子》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但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5、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6、小摘饭山僧,清安寄真赏。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
7、这首诗主要是写夏雨骤来骤停的动态过程,可谓瞬息万变,一句一个场面。第一句是写乌云翻卷还未遮住山头,第二句急雨就已经下来了,第三句突然一阵风来,于是云散雨停,第四句又回归风平浪静,晴天与水光一色的境界。可以说,构思非常巧妙,实在令人叹服!
8、要是李白真的只是沉醉,估计听到这一句也要问:这最后一句关我何事!其实文坛一直有“雨催诗”的说法,只是没想到这次催人写诗的不是细雨,而是一场这么大的暴雨罢了。苏轼知道李白好酒,再加上如此恢弘的暴雨,非李白的笔力是不能写出的,就有了这么一句“催诗”之语。
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0、在这首诗的题目下一共有五首七绝,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作于北宋神宗熙宁5年,即公元1072年。这时,苏轼37岁,在杭州任通判。诗题中的“望湖楼”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在西湖的边上。
11、您的转发与点赞,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12、望湖楼:在西湖边昭庆寺前,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
13、可以说,苏轼在与王安石无论是在早年的对立中,还是在后来的相知相交中,始终都是没有私心的。对于新法,他并不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反对新法,苏轼被从京城贬到了杭州任通判。在杭州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更加看清了“新法太急”给普通人民带来的伤害。
1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5、四两句写风雨的厉害。“天外黑风吹海立”,风本来无色也无形的,但和乌云融在一起,诗人便用“黑”来形容它;又用吹海立来形容他的气势,黑风之大将海水也吹得如山般耸立,这5个字就将无色也无形的岗写得跃然纸上。后一句“浙东飞雨过江来”是暴雨的来势汹汹,暴雨从浙东而来,一路飞过钱塘江到了杭州城,也到了有美堂上。
16、释义: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17、苏轼关于雨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觉得楼主是想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8、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19、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0、天公真富有,膏乳泻黄壤。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