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七律长征表达了的情感)

2023-01-31 09:43:08

一、七律长征表达了的情感

1、A.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全班交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等

2、“更喜”承接红军在敌人的重围中杀出来的一条血路,其实,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

3、过渡: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透骨的悲痛。每当毛泽东回忆起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场面时,感到的是庆幸乘船渡河后的痛击敌人,取得了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怎能不让人心里暖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4、品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6、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7、评选“长征先锋队”

8、意思是: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这句话表达出红军不怕艰难险阻,挑战一切困难的决心,充分而直接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9、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10、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1、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政府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2、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毛泽东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诗人居高临下,宛如一位站在昆仑之巅的巨人。

13、聚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聚焦“逶迤”与“磅礴”。

14、《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

15、2021年,也是宁德小学语文教研极不平凡的一年。区域教研成果“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福建省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中,选送的五节课例全部获评省级优秀课例。同时,成功举办了2021年度福建省第十场教育教学开放活动,推出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学段分际教学”专题反响热烈。2022年“周三云教研”第一季将聚焦“范本理念观照下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这一主题,让这些优秀课例引领我们进行一次红色教育之旅。

16、聚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7、指导朗读:两句诗,两场战役,两种心情,一喜一悲,一智一勇。请同学们再次练读这两句诗,体会这一暖一寒背后的温度。

18、学生交流关于长征的资料。例如:脚上穿的是——身上穿的是——吃的是——等

1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创作背景: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二、七律长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2、出自:《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原文:

3、是人通过描述红军长征中经历的各种困难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4、巧引激疑,直奔重点

5、(设计说明:通过长征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又是引发新课,做到过渡无痕。)

6、C普渡河清水江五岭大娄山乌蒙山

7、视频再现,拉近距离。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三段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8、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9、品读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0、聚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1、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诗题。

12、四读:试着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3、在一个格律诗的条框里,诗人却写出了活力和生命力。把宏大的革命长征进行高度的凝练和概括,由二句的写面到三至七句的点,再到最后一句的总,在点面、虚实中交相辉映。从"万水千山"细化到"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长征途中的具体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长征的艰险和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全诗充满着胜利的喜悦,用轻快和生动语言,把最大的难和险,却"轻描淡写",正是如此,更衬托出红军的伟大和乐观。这些可谓是毛主席的神来之笔。

14、紧扣“更喜”“尽开颜”,说说自己的理解。

15、通过描述红军长征中经历的各种困难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16、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17、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18、《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19、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20、“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

三、《七律长征》表达情感

1、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2、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3、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诗词类的学习已经有了相应的模式,在预习时可以根据《预习单》和学习古诗“六步法”来层层递进。因此,在授课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体现出来:小组长可以进行合理分工,组员们积极主动相互配合,同学认真倾听全力补充。这样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5、抓关键点,感受诗人笔下的长征。

6、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7、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

8、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

9、诗有很多种,律诗是最讲究格律的,不管是字数还是平仄,还是对仗,都要求很严格。写律诗最厉害的是杜甫,比如他的“天高风急猿啸哀”,千古第一律。七律,是七个字一句的律诗。平心而论,毛泽东写的这首诗,不算是很严格的律诗,他自己也说自己写律诗功力不够。但是毫无疑问,这首诗也算得上是巅峰之作了。标题应该是《七律~长征》。比如还有《沁园春~雪》,等等。

10、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聚焦在体会诗人如何“点面结合”写长征的,而更重要的是从诗歌阅读的角度去学习这首七言律诗。因此,本课的教学价值点确定为: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学习诗歌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长征的;在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同时,体会红军的英勇形象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1、最后,教师出示“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画面,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新的世纪有着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12、学生解疑: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透骨的悲痛。每当毛泽东回忆起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场面时,感到的是庆幸乘船渡河后的痛击敌人,取得了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怎能不让人心里暖呢?

13、导语激趣,以赛促学

14、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5、“腾”和“走”的动态化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既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反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6、若用人单位存在发布虚假招聘广告,以招聘为名的培训、招生,许诺推荐其他工作机会,提供培训贷款,或者以其他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财物(如支付体检费、服装费、押金、办卡费、培训费等),以及扣押或以保管为名索要身份证、毕业证及其他证件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请您提高警惕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17、B金沙江大渡河五岭乌蒙山岷山

18、子问题3:对比阅读《菩萨蛮·大柏地》,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19、(3)生谈观后感受:观看了电影片段,看着同学们凝重的表情,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对红军战士吗?

20、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齐读全诗。下面请大家对比阅读,感悟精神

四、《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感情?

1、③想一想作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写这些代表的。

2、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艰苦的,但作者将强渡大渡河、勇攀乌蒙山、过雪山草地灯艰苦卓绝的经历通过短短的几句话述说出来,充分表明了作者和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这首诗是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全诗是这样的:

4、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七律长征》,对诗题、诗意,作者毛泽东主席、长征背景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都还记得吗?那我们来一组长征知识竞赛吧,看看哪个小组记得牢,答得准。敢挑战吗?好的,抢答题,答对一题加两分。就看哪个小组最强咯!

5、回归核心问题:在同学们的交流汇报中,五岭、乌蒙和岷山仿佛就浮现我们眼前,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毛主席要选取这几座山为代表了吗?

6、随机教学作如下预设:千山组代表汇报(万水组可以补充交流)

7、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8、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欣喜,以及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坚信胜利会到来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诗讲述了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10、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

11、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

12、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13、表达了诗人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

14、《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5、(2)红军长征时间的始末是()

16、小组竞赛,抢答重温

17、从你们的读中,让我们感悟到了红军的精神:勇敢、顽强、乐观、大无畏精神……

1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19、交流预习,回忆学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想画面、诵诗文。

2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五、七律长征表达什么情感

1、毛泽东总是超乎于山水之外,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想,来寄托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情眷恋,来抒发自己跋山涉水的壮怀雅趣,来表达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崇高理想,来展现不惧艰险攻坚克难的雄心壮志和战斗豪情。

2、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3、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4、《长征》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在本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让学生汇报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

5、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7、“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8、你能想象红军战士翻越这些山时可能会遇到怎样艰难险阻?如果是你,你能忍受这些苦吗?

9、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10、(2)我们平常所说的夸张,大多是将小夸大,比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将瀑布想象成九天银河,他是为了赞美瀑布的壮观美丽。那主席这样写,将偌大的山写成细浪和小小的泥丸,为的又是赞美什么呢?

11、借助材料,感受诗句意象,理解颈联“暖”和“寒”的情感含义,体会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3、七律·长征中心思想:这首七言诗通过对举世闻名的长征的生动描写,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4、不断研究,坚持努力,根据学情,随时调整,做一名真正的研究型教师。

15、(解诗题)——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全诗共56个字,第8句最后一个字押韵。这首诗共八句,律诗每两句是一联,分别为:

16、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17、对比两场战役:为什么一个是暖,一个用寒呢?说说你的理解。引导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18、品读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七律·长征》是主席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原文是:

20、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劝君少喝酒的诗词(劝君少饮酒的诗词)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