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李鸿章的诗(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一、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1、“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是出自唐·李白《古风》其十二。这两句大意是:松柏的本性孤傲、耿直,不会像桃李那样用美好的颜色去招蜂引蝶。在此二句中,诗人已将松柏和桃李完全人格化了。前者为孤高、正直、有气节、有情操的人的象征,后者则象征卑躬屈膝、献媚取宠的小人。既有以松柏自比,又有以二者类比的含意。以此二句赞松言志,或将两类不同的人加以对比,都十分恰切。
2、本文系凯风清韵原创稿件
3、彼时,洋务名为自强,实为御侮,外交则看似礼仪国书往来,实则刀光剑影。李鸿章将他那“一书一剑”运用自如。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朝廷令李鸿章取代直隶总督曾国藩,安抚列强,平复民情。李鸿章当仁不让,在老师跌倒的地方爬起,遂取代曾国藩,走进帝国权力的中心。
4、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5、他还搞了北洋舰队,希望能够靠舰队去防止外地入侵,也学习曾国藩,自己练兵,他是一个文臣,但是文的武的,这些事情都是他一手抓。
6、二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内吊民残。
7、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8、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9、第李鸿章与王安石。王安石由于他的新变法而遭到世人诟病,李鸿章由于他的洋务运动遭到世人的诟病,王安石变法与李鸿章兴办洋务,虽然都不是很完善的政策,然而他们的远见卓识都不是那些非议他们的人所能及的。那些号称贤良士大夫的人,都不肯帮助他们,还群起对他们进行诘难和攻击,拖他们的后腿,背后说他们的坏话,最后弄得他们不得不用一些奸诈小人来协助自己,这一点上,王安石和李鸿章的境地都差不多。然而王安石更多地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他对民政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局面更加宏大深远,这一点又超过了李鸿章。
10、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2人喜欢喜欢李鸿章李鸿章遗折(读之泪下)
11、(背景)1851年起,李鸿章累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他利用职务之便,潜心经史,曾写成《通鉴》一书。然而正当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太平军兴,1853年,太平军已经打到了安徽地区,为了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李鸿章被咸丰帝派回老家办理团练。开始了他书生带兵的战争经历。战争开始时,由于既无兵权又无实战经验,除起初在舒城得手外,其它各地均因太平军顽强抵抗而受挫。到处碰壁,颇不得志
12、不是所有的励志都是鸡汤
13、1901年,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舆情汹汹,大骂他为国贼仇雠:“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而逼迫合约落实的诸国列强,亦是步步紧逼。
14、劳劳车马未离鞍:几尽劳顿的马车上的马从未卸下马鞍。
15、闲置在家的李大人叫人给康有为送去几千两银子,以表达他的热切支持,可是被康先生大义凌然地拒绝了。后新法夭折,康党遭血洗,很多人弹劾李鸿章也是康党。西太后为这事专门拿问李鸿章,他竟然回老佛爷的话时承认康梁所做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想做而未能做成的,还说“如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真是又老辣又倔强。
16、为了避免胤禛不自觉落入漩涡中无法自拔,只有通过这样明白告诉他:谁也不要怕得罪,谁的人情也不要卖,好好当你的差,我知道你这个差事不好干,最后可能谁都不卖你的账,但是我康熙是知道的,这就够了。我觉得康熙也许也认为只有胤禛孤僻的性格和严肃的办事态度才能胜任这个事情,更何况胤禛在大家的心中本来就是个冷面王,所以再冷一点也没关系,冷到没人靠近了,做事自然也就能公道正派了。
17、.《读史要略》简介:浓缩历史的精华,独辟历史的蹊径,还原历史的真相,探寻历史的原力。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一本帮助您们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书籍。
18、不过有一点李鸿章可以自负而无汗颜,那就是天下清流常常是只骂人不干事,而他却只干事,不怕骂。纵观吾国三千年政治生态史,总被庸官政治笼罩,而李鸿章立身其中,可算是个另类。他那句应制诗,“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可谓其一生奔走驱驰的写照。这种一门心思放在做事上、不可阻挡地要做成事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学问渊源及人格锤炼。
19、三百年来伤国步:三百年来国家衰败缓慢发展,回望无限悲伤。
20、老人记得,当时被称为“汉奸卖国贼”的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陪绑游街、同时粉身碎骨的另一具遗骸,是他挚爱的赵夫人。同年,全民大炼钢铁,合肥钢厂兴建起来了。钢厂就把挖掘一空的李鸿章墓地划进厂区。
二、赞李鸿章的诗
1、1901年9月,李鸿章最后一次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名分走上丧权辱国的谈判桌。比之甲午前虽遭欺凌犹能抗衡于列国,比之甲午后,马关舌战群倭的殊死一搏,这一次真的是山河破碎,大道凌夷,一口鲜血涌上喉头,死期至矣。谈判之前,有人为李鸿章谋划三策,上策拥兵自立,建立共和;中策北上勤王,拥君立宪;下策入虎狼之口,签卖国条约。李鸿章说他选择下策。正所谓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此时能做的,也只是收拾山河待后生了。
2、(赏析)尾联“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描写失败落寞的心态很传神。
3、心欲奋飞随塞雁,力难返哺恋慈乌。
4、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名为李鸿章的个体起伏波折的人生曲线,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的苦苦挣扎,从而引发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5、深通义理之学,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6、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
7、第李鸿章与郭子仪。李鸿章中兴朝政、平定祸乱的功劳,和郭子仪非常相像,而且他们所享有的福气和运气也不相上下。然而郭子仪在平定祸乱之外,就再没有做过其他更有影响的事,但戎马生涯对于李鸿章来说,却不过是他终身事业当中的一部分而已。假如让他们俩的位置互换一下的话,郭子仪未必会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8、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9、《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胸魄气略。其中一首是:
10、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
11、李鸿章临死之际,还是在担忧这国家天下,担忧这大清的未来,他作为臣子,兢兢业业,为清朝做了许多的事情,为慈禧而分忧,这值得慈禧为他而落泪。
12、在中国的大门逐渐向世界打开的时候,中国社会也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的深渊。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使得他成为极具争议的人物,直至一百多年后,人们依然在反思李鸿章当年的种种往事。
13、虽然,彼之地位,彼之势力,非悉以侥幸而得之者。彼在支那文武百僚中,确有超卓之眼孔,敏捷之手腕,而非他人之所能及也。彼知西来之大势,识外国之文明,思利用之以自强,此种眼光,虽先辈曾国藩,恐亦让彼一步,而左宗棠、曾国荃更无论也。彼屯练淮军于天津,教以洋操;兴北洋水师,设防于旅顺、威海、大沽;开招商局,以便沿海河川之交通;置机器局,制造兵器;办开平煤矿;倡议设铁路。自军事商务工业,无一不留意。虽其议之发自彼与否暂勿论,其权全在彼与否暂勿论,其办理之有成效与否暂勿论,然要之导清国使前进以至今日之地位者谁乎?固不得不首屈一指曰:李鸿章也。
14、而“变法”亦确实为当时中国的急需。作为洋务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李鸿章意识到自己的活动是商鞅、王安石变法的继续。他把传统的“穷则变,变则通”思想作为变革的理论依据,而整军经武,购买和仿造船、炮、洋枪则成了变法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鸿章提出了三件根本性的大事:一是培养全新的人才;二是全面发展工商业;三是要求宫廷节省冗费。
15、第李鸿章与诸葛亮。李鸿章是一个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自尧、舜、禹三代以来,同时具有这五大身份而被百世所钦佩的,莫过于诸葛亮。李鸿章手中所能依靠的资本,超过了诸葛亮,但在取得君主的信任上不如诸葛亮。李鸿章最开始在上海的时候,仅仅依靠着区区三座城市,就能在江南建立大功,他们创业的艰难,也都比较相似。
16、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17、关于洋务运动:“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此近日举国谈时务者所异口同声,而李鸿章实此一派中三十年前之先辈也。是所谓无颜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其适形其丑,终无所得也,固宜。”
18、排版:压枝雪|校对:蔓草如刀
19、为了我们国家广阔土地上的老百姓们受尽欺凌,民不聊生,而哀悼。大厦将倾之际,身居庙堂之高,国之重臣的自己,却独木难支,受尽屈辱,老泪纵横。
20、他的临终绝笔是:“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三、秋风宝剑孤臣泪全诗
1、以清朝政府社会民智视角来看他的“自强”之道,确实是高出了当时绝大多数朝臣的认识水平。李鸿章说:
2、半生失计从军易,四海为家行路难。
3、李鸿章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军政大臣,他一生都在为振兴大清而努力,他也曾经做过各种努力来挽救当时岌岌可危的大清朝。不管李鸿章一生中做过多少不利于国也不利于民的事情,但是他对于当时大清朝的统治者来说,他确实是一位忠心爱国的臣子。可惜他生在晚清这个乱世之中,当时大清朝已经从内到外腐败得不成样子,而且还有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在夹缝中谋生的大清朝岌岌可危。
4、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出自清代李鸿章的《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5、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
6、又在临终遗言里说到:“惟翼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伏读迭次谕旨,推行新政,力图自强”。
7、梁启超在其皇皇大作《李鸿章传》中写道:“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8、《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作者 姜鸣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第二部以晚清为题材的历史散文集。作者秉持“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从被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入手,讲述了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郭嵩焘、严复、吕耀斗、胡传、唐国安等同光朝的政要、社会精英真实而传奇的故事。笔墨穿越于今昔之间,生动有趣。
9、二十四史中,这样的人物何至成百上千?他们死后,朝廷照例“交国史馆立传”,然后就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列传中,再也无人理会了。然而,李鸿章生逢中国历史的最大变化时代,他注定要成为重要人物。他创建淮军,恢复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他创办中国最早的近代工厂、铁路、矿山、学校,建立西式装备的海陆军,以图自强;他主持对外各项交涉,签订了许多条约。
10、图:《申报》对“仙籁氏选诗”的介绍
11、然而朝廷不允,诏命“李经方迅速前往,毋许畏难辞避。倘因迟延贻误,惟李经方是问,李鸿章也不能辞其咎”。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面奉谕旨,总署致李鸿章电信一件,为李经方事也。”淡淡的语气背后,隐含了多少诡谲的政海波澜?在离开广州,北上与各国使节开展议和谈判前,他对送行的朋友说:“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说罢涕泪长流。
12、临终前,李鸿章曾给远在上海的盛宣怀写信。向他,并通过他,与沪上官、商圈内的朋友诀别。这封遗书,去年首次披露。遗书中写道: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风尘;
13、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14、配图:蔓草如刀|选曲:李荷衣
15、后戴逸、顾廷龙主编《李鸿章全集》,收录李鸿章的奏折、电报、公函、私人信件、诗文等,内容较前书更为丰富。
16、想起西太后那副邹巴巴的尊荣,李鸿章有些懊恼。但不久他又喜形于色,兴奋地对人说“此行所见过于所闻”,“博考诸国政治之道,他日重回华海,改弦而更张之”,“生今之世,善教发为善政,其明效大验,有如是哉”……看来他是不想退隐林泉了。他还提出,中国之事,不仅是器物,根本是“政教”不如人,这在当时实在惊人之语。
17、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18、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作等闲看
19、嚴複的挽聯是:使當時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現,則士論又當何如?袁世凱的挽聯是:受知蚤歲,代將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陽,敢翊臨淮壁壘;事變方殷,斯人不作,萬古大名配諸葛,長留丞相祠堂。曾國荃的孫子曾廣銓的挽聯是:先太傅以後事累公,萬國輸誠,宏濟遠謀今絕響;予小生游歐洲就學,片長自效,追隨多難為酬恩。陳夔龍的挽聯是:帝命諡文忠,千秋論定;天生為社稷,曠世才難。慶親王奕劻的挽聯是:手挽乾坤,即今生榮死哀,公應瞑目;身騎箕尾,際此遺艱投钜,我更傷心。
20、(赏析)读罢掩卷,感慨万千。大概只有像李鸿章这样叱诧风云于乱世,文治武功震惊世界的老臣,才能饱蘸一生的血泪,在生命临终之时,写出如此恢弘而又苍凉感人的诗篇!
四、李鸿章 诗句
1、 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
2、做不了力挽狂澜的孤臣大将
3、一个“谏”字,显示李鸿章的目的,是想对包括盛宣怀在内的上海官场、商场的好朋友有所劝说。将“愿诸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一句,与“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放在一起阅读,可以清晰知道,李鸿章的劝说内容,是希望众友人不要因1900年的事情而放弃清廷,希望他们继续在艰难时局里,努力为清廷维系国运。
4、 据说李鸿章在临终之际,感念一生中的万事种种,曾口述七律一首,诗云:
5、②许昭堂编著:《李鸿章画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5页。
6、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7、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8、后来他在用兵方面的成就,又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治理道路崎岖的蜀国时,能够使得官员都不怀奸险,百姓都自强自立,但李鸿章做了几十年的重臣,不能使国民团结友爱,让他们为己所用。诸葛亮死的时候,所有财产只有成都的八百株桑树,李鸿章却以豪富闻名天下,怎么差距就这么大?至于他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的忠诚,也倒是很相似。
9、意即,这位“仙籁氏”手中收藏有一卷名为《古诗录》的书籍,其中有不少好诗,可惜没有留下作者信息。
10、八千里外吊民残:遥遥祭奠着那些被侵略侮辱远去的同胞被残伤的民魂。
11、这首诗总结的,与其一生极为相符
12、未料想少年时候许下宏愿,写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的年轻人现在却拖着老朽的身躯为买国条约签字。那是五十多年前,奉父命入京师的皖乡人还是一个慷慨激昂的黄金青年。
13、 李鸿章开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14、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15、我们知道李鸿章是清朝著名的已故大臣。外国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几乎全部进行了清政府与外国之间的谈判。因此,他们签署了《马关条约》和《新丑条约》,并销毁了李鸿章。声誉事实上,李鸿章知道他的所有作品都会受到中国人民的侮辱,但是他能做什么?“面前的人认识一个垂死的人。”这显示了老人生命的尽头的痛苦和无助。
16、⑨《仙籁氏在古诗录又选诗章十余阕投自山谈再博阅者之一粲》,《申报》1919年11月10日。
17、其实不仅慈禧,以前看《李鸿章》,看到最后我也不禁落泪,“少年不懂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您想想看您是不是记错了。汉高祖刘邦有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8、威威车马据征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9、正文就不再写啦,直接上译文了(自己翻译的,欢迎纠正哦)车马劳累不堪,却还不能离鞍,事到临头才知道一死难求(事:签订不平等条约),感叹国家三百年来发展滞缓,远在千里之外哀悼民生凋敝。秋风萧瑟,吹拂过宝剑和我满脸浊泪的脸庞,抬头远眺,落日的余晖洒在大将坛的旌旗上,昏黄的光刺的我目眩心闷……诸位啊!如今洋人的侵略还未停止,你们千万不能等闲视之啊!
20、在李鸿章给李瀚章的家信中,他还谈到“弟本不知堪舆,亦不甚信风水,但喜邻近包公坟,又滨大河”,从中可以看出,在选址时,比邻包公墓,是李鸿章感到满意的重要条件。李鸿章生前爱办洋务,却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墓地会变为钢厂的一部分。但李鸿章并没有长久地安眠在他曾经痴恋的工厂脚下。到了1958年,当地人民公社挖坟取宝、兴办工厂,他的遗骸被从墓地掘出。
五、对李鸿章传的评价诗句
1、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所谓“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的最早版本,此时距离李鸿章去世,已过去了18年。据报纸的介绍,该诗来自一位叫做“仙籁氏”的投稿人,但他并非作者,笔者也未查到他的真实身份。栏目编辑在11月7日,对“仙籁氏”及其投稿的诗歌,有这样一段介绍:
2、怡性情|启哲思|长知识|助谈资
3、海内尘氛犹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4、在日本受尽屈辱之后,李发誓终生不再踏入日本土地,或许是为了应证李之誓言,在《马关条约》签署后的第二年,李鸿章出使俄、英、法、普鲁士、美国等8个国家,回国时其所乘坐的美国轮船因航线原因必须在日本横滨换成中国的轮船,为了履行诺言,时年73岁的李鸿章,命人在两艘轮船之间架起跳板,冒着生命危险,颤颤巍巍的从美国的船走向招商局的船。
5、(赏析)李鸿章这首诗是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有感而发的。那种国破家亡,书剑飘零,惆怅徘徊的复杂心情刻画得很生动。
6、出自清代李鸿章的《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7、落日旌旗大将坛。落日,旗帜(比喻战争),大将的祭祀(指战死的将军)
8、“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这是李鸿章临死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书写了李鸿章这一生的经历,表现出李鸿章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不是徒有虚名的,李鸿章一直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只是当时的国家实在是落后,弱国无外交啊,李鸿章用多少力气也挽回不了天下大势。
9、「诗兮」荔枝FM·喜马拉雅FM
10、鹿去臺空屋數椽,置身就在閬風巔。孤筇螟踏煙中路,萬壑春藏洞裏天。亂後諸生虛講席,門前流水隔塵緣。低徊朱陸論心地,思使薪窮火不傳。
11、海外尘纷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
12、李鸿章离开时留下了一首凄凉的人生诗它蕴含着老人的辛酸和无奈!“如果你必须努力使你的马匹和战车脱离马鞍,你将处于危险之中三百年来,他在八千里之外伤害了国家,伤害了人民。秋剑,孤臣,泪,落日,旗和一般祭坛海外沙尘的气氛依然存在请不要等着看。”看到这首诗后,慈溪心情复杂,痛哭流涕,呕血不止一次!什么能让老慈溪如此伤心?
13、「唐代女性以胖为美」是个天大的误解
14、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15、海内尘氛犹未靖,中国的战乱还没有完
16、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17、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丧权辱国史。当年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每每看到那些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无不深感锥心之痛,彼时年幼,看到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心中愤懑不平,每读至此处,皆欲扔书拍案而起,痛骂这些条约的签署者李鸿章。自然与这些遗臭万年的条约一起,李鸿章成了书史者笔下的千古罪人,朝廷也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的职务,“李鸿章”三个字也成为“刽子手”、“卖国贼”的代名词。当时的民众深以为耻,甚至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18、他给儿子去电,说“我父子独为其难,无可推诿,汝宜妥筹办法”,又给总理衙门去电,称经方忧劳成病,牵发旧疾,症忡日剧,神志不清,断难胜此巨任。
19、④王垒:《李鸿章“临终诗”辨伪》,《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0、做人,应该多读点名人传记。慕梁启超、李鸿章之大名而来,挤了点时间细细品读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又名晚清四十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