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课件(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一、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1、以问导学以学定教——《江雪》教学设计(吴雨来)
2、师:如果我把后面(指破折号)的去掉,你们再看看,体会体会——
3、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4、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的设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呢?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中,笔者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融入了以下几个要素:
5、生:我觉得“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表现的学习效果很好。
6、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广玉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穆利娟)
7、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8、这样一个“问题链”,紧扣“敬”字,从学生的心灵世界,到文本的精神世界,最后学生形成新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对话。
9、看第一个问题。我们都感到爬天游峰累,老人却说不累。哪些句子和段落描写爬天游峰是很累的?
10、如何品味“语言花”之“花魂”呢?通过与“抽象化表达”进行对比揣摩,语言的“韵味”便芳香四溢了。
11、他对《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理解文本内容,比如宋老师让学生介绍商丘的美景、名吃等,练习用“没到过古城,就算没到过商丘”的句式理解“没到过天游峰的人,就算没到过武夷山”,体会天游峰的美。
12、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13、师:这个问题怎么说比较好?
14、师: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扫起来太难了,太累了。老人觉得累吗?从哪看出?
15、充分预设生成精彩——《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汪卫荣)
16、好的修辞是非常常见、重要的形象化表达手法,例如“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句,再比如“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但是,有时候没有修辞手法的形象化表达更有韵味:
17、自信、豁达,生活中的美好处处可寻——《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房静)
18、25巧妙引导自主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吴静)
19、师对刚才学生评价:你知道当代有名的歌星,你贵姓?说说你们家的名人
20、于老师在课堂上为使学生习得《纪昌学射》中的特色表达,总共花时16分钟,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到归类积累,再到恰当运用,充分展示了学生语言习得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二、天游峰的扫路人课件
1、生:本来不累。我去过天游峰,那台阶人很多,扫路的人一会一停,休息,不累。
2、生:老人说话说得轻松。
3、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4、③想想:这段话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能运用对话的几种形式来写。
6、细读陈建先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实录,细品整堂课中学生的语言,谁都不难发现学生的语言是十分精彩的,那语言是一种自由,是一种深刻,是一种丰富。那么,这份精彩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7、2018年9月,学习共同体研究院组织线上线下集体备课活动。邀请各学科专家和领航教师以线上指导和线下直播公开课例形式,共同研究日常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将以中小学语数外为首期备课内容,欢迎感兴趣的老师点击下列链接,加入集体备课群参与~
8、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9、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学以致用了,真棒!
10、触发情感提升思维——《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刘宝彦)
11、生:为什么扫路这么累,老人却说得那么轻松?
12、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13、讨论交流:30年后,老人还能活到100岁吗?
14、通过读中品析语言,体会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5、让芳香的音韵飘进你的梦里——《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王春平)
16、课后作业: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选取典型事例用一段话写你熟悉的一个人。(温馨提示:一定要突出人物的特点哦!)
17、“花魂”在“形象化表达”那里
18、(出示课件)“30年后,我再来看您!”
19、其次,根据前测(预习单)了解学生的学情。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要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而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设定绝不是看着教参,拍着脑袋自己想出来的。在对这篇文章的前测统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18位同学直接或者间接提出对主旨的疑问。最后,通过文本解读发现文本的核心价值。这篇文章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独有的价值,其实是关于“累”与“不累”的辩证思考,带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且有一定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基于以上三个要素的考量,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确定了一个目标:通过品味平实的语言分析扫路人形象的特质,进而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
20、师:同学们根据课题提了这么多问题,大家开始会思考了。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把书拿起来。要求认真读,读正确,读流利,不要磕磕巴巴。
三、天游峰的扫路人叙述的顺序
1、对于“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有话要说,谈起来自然滔滔不绝。
2、(3)语言描写:“不累,不累,……自在悠闲。”“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3、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
4、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使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这时,老师想到了这样一句话:知足者常乐!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5、师:老师有要求了,先读,然后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
6、生:人的一生要充满笑声和快乐,这才是完美的一生。——
7、把握文体意识,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埃及的金字塔》第二教时教学设计(金凤)
8、生:第九百多级,飘飘悠悠,(再读)
9、关注文本表达,夯实语言训练——《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马丽娜)
10、半截蜡烛难以忘怀的细节
11、可以说这一问题设计,是切合“写人类散文”的,但是,似乎写人类散文都可以这样来设计。例如,《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四下)一课编者是这样设计主问题的:“黄河的主人”指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
12、第二课时师:同学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刚才老师有从中找出三个很重要的问题。老人扫天游峰为什么不感到累?老人为什么不舍的离开?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老人真能活到这么大岁吗?
13、判断高品质的教学设计的另一个依据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如果说文本解读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一些文学理论和文艺理论的支撑的话,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考量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把握和理解了。可以说,任何教师的教学都不是意识流一样的随性的行为;而学生的学习也不该是放羊式的游散状态。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但关乎高品质教学设计的“品质”,更关乎文章教学价值的具体落实和评价。
14、小结: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将这位天游峰扫路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写人文的常用写法(板书)正面描写
15、师:三十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什么意思?
16、太妙了,由学生说起的“顶天立地的扫路人”,联想到“顶天立地的天游峰”,在理解说天游峰“顶天立地”的原因后,让学生说老人“顶天立地”的原因就显得容易了很多,于是诸如“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的精彩言说纷纷亮相。可见,抓住文本资源,进行联想类比,学生言语的精彩常常出乎意料之外。
17、借文品佳句,扣词悟形象——《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徐海珍)
18、③只读出这些文字的感情还远远不够,如果品出文字表达方面的特点,这才是学语文的最高境界!
19、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20、对文本“这一个”表达特色的学习,实际上是对语言的一种深度学习,训练的是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度,增强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表达力。
四、天游峰的扫路人赏析
1、师:看到什么抽了口气?
2、师:能让我们感受到纪昌练的效果好,是吧?
3、(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4、小学语文怎么教,这是一个多元开放的话题。从理论研究者到一线教师,都能给出无数的答案,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许多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做法、新成果,提出了许多关于小学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真知灼见。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六条“铁律”。
5、生:一直回荡在我的心中
6、学习共同体,教育改革者的家
7、师:回响在作者心里。老人亲近自然,热爱工作的精神留在作者心里。把最后一句话改一改,更加意味深长。
8、生:为什么天游峰那么高,老人还说不累?
9、生:文中的我为什么抽了一口气?
10、生:我觉得它是个很夸张的比喻。
11、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
12、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常常出现种种貌合神离的“非语文”、“泛语文”现象。有些教师,不能真正理解学科整合的内涵,搞不清语文教学的边界,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科学课、历史课、政治课;有些教师过度强调学生的自由“感悟”,你一言我一语,东扯西拉,信马由缰,语文课演变成“拉家常式”的班会课;有的教师被现代技术所左右,课堂上本末倒置,教学演变成为机械、冷漠的鼠标点击、画面演示和视频播放,语文课成了信息技术课。所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或者说是没有“语文味”的课。
13、让敬意在儿童的“畅谈感悟”中流淌
14、师:是相信老人三十年会一定健在。
15、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16、师对另一学生:你贵姓?说说你们家的名人
17、以上课例说明,不论是显性的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隐性的需要归类积累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怎样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这就需要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我们不应该是那些“大多数人”里的一员,要和学生一起破解“形式”这个秘密。
18、你们接触的是现代文明,老人接触的是大自然。
19、谁来读一读写天游峰的语句?
20、师:高明的同学,会读书。读出了话中有话。人都说听话听音。话中含着什么意思呢?齐读。
五、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2、(生畅所欲言,自主交流。)
3、诵读想象言意互换——《如梦令》教学设计(卞光凤)
4、第一是尊重儿童。渴望被尊重,这是人的本能,也是儿童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尊重儿童,首先要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把儿童当着儿童看,“用儿童的眼睛去审视世界,用儿童的耳朵去凝听心声,用儿童的心智去思考问题”。尊重儿童,其次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心理,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接近儿童,切合儿童的心理、感受、趣味、话语和思维方式,使儿童主动建构和悦纳。尊重儿童,其三要尊重儿童的发展差异,不能用“一刀切”和“齐步走”来统一规范和要求每一个孩子,尤其要善于接纳那些“迟缓发展”的儿童,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尽情绽放。
5、(读读有关写天游峰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6、生: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
7、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8、陈老师围绕“敬”字,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9、老人看似普通,但他亲近自然,热爱工作,自信的精神,却深深留在作者心里。海明威有篇小说叫《老人与海》,本篇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老人与山》。我们要走近自然,亲近自然。
10、师:大家积累的不错,如果能用一用,你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
11、学生的阅读活动,其实也是写作的学习,我们要改变已有的阅读教学思维模式,从教“写什么”向教“怎么写”转变。
12、情境诵读,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庄士娴)
13、师:将来超过你爸爸,说五国语言!这一片段,最有效处就在于引导学生“说说你的理由”,因为,这一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具体深入。自然,学生的语言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14、师:读了题目,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如果读了题目就有问题的同学,是聪明的,是会思考的。大家要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只要说就表扬。
15、师:你们回答老师的问题,我问,你们答。老人说,我喝的是学花岩的水,你们喝的是?(生答矿泉水,纯净水,老师说自来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你们吃的是?(生答买来的)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你们呼吸的是?(生答污浊的空气,汽车的尾气)还有花鸟做伴,你们呢?(生:噪音,垃圾,坏人,爸妈的唠叨,污水,作业)
16、师:你几岁了?(生答10岁),老师好象听到了七十多岁人的声音。给掌声。
17、“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18、生:扫路人是个年轻人还是老人?
19、生:为什么说没有登上天游峰的人,就没到过武夷山。
20、生:补充,姓杨的还有杨门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