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古诗《蝉》(描写蝉的古诗有哪些五年级)

2023-03-06 09:10:34

一、描写蝉的古诗有哪些五年级

1、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2、▍标签:小学语文微课堂

3、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4、“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清露”意思是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居在高处,是喝露水生活的,所以说“饮清露”。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赏读《书湖阴先生壁》

7、►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所见》

8、♪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9、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古人认为蝉居高枝鸣叫,饮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那么它所喻的人品,自象征高洁。

10、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2、蝉鸣声声,声声入耳,各有意味,别有情韵。今天分享了这首诗,以后再听到蝉声,相信也会触发你心底的某种情思吧。

13、打开《唐诗鉴赏辞典》,第一首便是隋末唐初的虞世南的《蝉》。历代咏“梅兰竹菊”,咏山咏水咏柳的诗词很多,可是咏蝉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唐诗里,却有让人赞叹乐道的“咏蝉三绝”。

14、►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15、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唐·雍裕之《早蝉》

16、“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7、?部编版三(上)小古文解析:第24课《司马光》

18、《初秋行圃》——(作者)杨万里(朝代)宋

19、《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20、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二、五年级古诗《蝉》

1、jūgāoshēngzìyuǎn,fēishìjièqiūfēng。

2、一般人认为蝉声远传,是借助秋风的吹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是由于蝉自身“居高”而自然致远。

3、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4、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绝句二首》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6、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7、《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者)王维(朝代)唐译文对照

8、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9、蝉的本义是“善鸣之虫”,鸣蝉是阴历五月中最重要的物候现象。《诗经》中已有多首诗提到蝉,如《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因为鸣蝉现象很有规律,古人将其定为夏至节气“三候”之第二候,即“蝉始鸣”,另外两候是“鹿角解”、“半夏生”。

10、“饮清露”,强调“清”,在诗人笔下,蝉的形象具有了几分高洁的意味,和前面“垂緌”这个暗示显宦身份的表达结合在一起,我们已经能读出诗人笔下的“蝉”超越了自然界的小昆虫的形象内涵,而是具有了几分高洁的意味。

11、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早蝉》

14、垂缕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15、?部编版二(上)古诗讲解:第2首《小儿垂钓》

16、►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17、小时候,家住农村,十分喜欢捕蝉。一到夏天,那也正是暑假的时候,屋后面有一片树林,最喜欢中午的时候拿着竹竿,和好面筋,不顾酷暑去树林里面捕蝉。听着蝉鸣,抬头向树上望去,不久便能找到蝉的藏身之所,这时候,把和好的面筋放到竹竿的尖尖上,慢慢举起竹竿,小心翼翼得靠近蝉,然后迅速朝蝉翅粘去,蝉就逃不脱了。

18、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19、►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梅花》

2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三、五年级蝉的诗意

1、实际生活中,虞世南就是这样一位“居高声自远”的名臣。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可见诗品即人品!

2、花开红树乱莺啼21草长平湖白鹭5261飞。——宋·徐元杰《湖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4102鹭上青天。——唐16杜甫《绝句四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王维写过"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的诗句

3、据说,虞世南的这首小诗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认可,唐太宗连声称赞:“好,好!爱卿洁身自好,自然声名远播,乃我朝之大幸矣!”

4、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5、小学二年级能知道下面两首就行来吧.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8、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9、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0、这让我想起了《庄子·秋水》中的一段话:“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11、►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画》

12、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仿佛看见蝉正骄傲地竖起触须,伏在树上吮吸露水呢。

13、《蝉》(作者)虞世南(朝代)唐

14、现在我们知道了,蝉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来获取养料的,如此说来,诗人写错了啊。可诗歌不是科学,我们自然没有必要在这一点上多加纠结。更重要的是,透过“垂緌饮清露”这五个字,诗人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蝉的形象呢?

15、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1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本首诗的哲学境界,也即成了后世传诵之佳句。表层分析:那婉转动人的蝉声在空中回荡,自然会让人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而诗人却调整视角,有了自己的发现,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如果你是一个品格高洁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你的思想。这就表达出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气韵。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评价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17、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听新蝉寄张昼》

18、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白话释义: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19、结尾两句是本诗的重点,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蝉声远播并非借助秋风之力,揭示了全文主旨:人若具有高贵的品格,无须借助外力也能名扬天下。

20、蝉,也即知了,是夏秋之季最为常“听”到的一种昆虫,其实它是很常见的,但我们更多的是“听”到它在,因为它的声音实在是太响了。就这样一个自然的现象,常人常见而无视了,诗人却会从中有所感悟。这是一首咏物诗,所谓咏物必然是有所寄托,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读起来,诗中每一句都在写蝉,从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实际上每一句又都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也就是借蝉来说自己,咏物的深层意义肯定是咏人。读这样的诗,一定要学会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与人品质相通之处,也即艺术上的契合点。

四、五年级关于蝉的诗

1、?部编版三(上)古诗讲解:第6首《饮湖上初睛后雨》

2、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3、“饮清露”、“出疏桐”,前者写蝉的习性,后者写蝉的声响,诗人抓住了蝉的这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进而物我合高度契合诗人自己的心性。最后两句写蝉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4、微课资源合集点击上方标签▲

5、南朝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6、►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赏读《题西林壁》

7、(文稿: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12首》周晓霞编著)

8、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shèng)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李世民从内心里欣赏、认同虞世南。虞世南死后,太宗还命画师为其画像挂在宫中凌烟阁。

9、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10、蝉声远传,诗人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1、?(古诗词精讲)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第6首《风》

12、在微风吹拂中,它的身体渐渐由软变硬,颜色也越来越深,直至最后成为黑色。这时候,它真正完成了蜕变,成为了一只会飞会鸣的蝉。

13、?(古诗词精讲)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第2首《江南》

14、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

15、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停留片刻后骑马赶赴即将开始的酒宴。

16、五年级关于蝉的古诗,比较出名的有三首,即虞世南的《蝉》,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原文如下:

17、《入若耶溪》(作者)王籍(朝代)南北朝

18、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9、?人教统/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讲座视频辅导(共9讲)

20、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关于蝉的古诗大全五年级

1、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2、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山行》

4、点击“蓝色标题”查看相关内容

5、虞(yú)世南是唐朝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性格刚正,敢于直言。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诗,让虞世南应和(hè)一首。虞世南认为这首诗内容空洞,没什么价值,如果传播出去,天下人会因为它是皇帝写的而效仿,形成不良风气,因此,拒绝写诗应和。能够坚持正气,拒绝为皇帝和诗,可见虞世南的高洁品质。他的这首《蝉》,通过描写蝉的习性,也表明了自己的操守和志向。

6、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7、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8、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9、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10、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1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12、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13、1) 蝉(唐)虞世南

14、点击关注,免费领学习资料

15、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16、刘昭禹五代楚《闻蝉》

17、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18、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1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20、?部编版三(上)古诗讲解:第1首《所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有关描写琴的诗句(描写琴音的诗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