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清平乐村居)

2023-01-27 11:20:12

一、清平乐村居

1、生:要体会出作者写这首诗的感情。

2、评价:太美了,令人陶醉啊,这是人间仙境啊,请你用朗读告诉稼轩你的感受。(指名读)

3、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4、谁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有几个生字和多音字,一不小心就会错。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读准了没有。(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指名读)

5、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6、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是武功高强的大剑客,后来还担任过知府、提刑使、安抚使等职。由于他一直坚持抗金(爱国爱民),后遭奸臣的打击,被贬至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在上饶这个地方长达18年。辛弃疾一生中留下626首词,宋朝最多,无人能比,因此他有“词中之龙”的称号。

7、这首诗从农村的清新秀丽,朴素的环境着手,刻画老人的安详,孩子的能干和天真顽皮。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8、(3)风格不同。诗显得庄重,词显得妩媚。“诗言志”“词言情”。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等为主,词多写相思离别和喜怒哀乐。

9、为此,我的第一组群文,是从文章体裁来考虑的,分别是我自己创作的现代诗《村居》、高鼎的古诗《村居》以及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10、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11、《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12、⑷翁媪(ǎo):老翁、老妇。扩展资料: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13、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14、自选题一:把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和《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

15、引导:好,孩子们,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让我们随着稼轩先生一起看看这对幸福的老人,你看到什么?(生1读)

16、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17、《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辛弃疾|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18、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19、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20、今韵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关注点都在对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培养上,教师按部就班地循着“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知作者、悟诗情”这样的步骤,老师带着学生“跑”,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2、一键标星「小学语文」,及时查收最新推送

3、选文的搭配要有目的性

4、翁媪(ǎo):老翁、老妇。

5、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6、清平乐(yuè):词牌名。

7、无疑,把阅读课堂与学生的书香生活连通对接,应当时现代阅读教学应有的时代风采。这一重要意图,现在就融合在学生自行设计的课外作业之中,确实可圈可点。

8、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10、《贺新郎·赋琵琶》辛弃疾|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

11、生:还要展开想象,把诗句的意思想象成一幅幅画面。

12、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13、欣赏几幅书法作品,都是用草书书写的《清平乐·村居》。

14、好一幅恬静的村居生活图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词。(齐读)

15、师:怎样学习古诗词,除了“读”和“嚼”,今天,长辫子老师还送给你们一个字——“比”。这里的比,就是比较阅读。看,这就是这个周我请你们语文老师发给你们的《清平乐村居》“研究性学习”任务单,谁来读一读要求:

16、如本案的设计,连同主体文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共组合了所在单元(五篇课文),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等。

17、师:下面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诗《村居》(板书:古诗),谁来读一读?(齐读《村居》,学生比较与现代诗的异同,(略)

18、有人根据这些资料推测词人为什么写这首词。他们认为六弃疾本来是位剑客,是位能驰骋疆场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非常羡慕、欣赏这一家人,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事在做,而自己却不能。你觉得词人会是这样的吗?

19、评价: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一家人乐在其中啊,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20、从这里,我们已不难认识到选文的搭配是紧扣阅读目的的,以“异同”、“正反”、“强弱”、“古今”的多角度比较,激活学生思维,真正实现促进学生的入情入境、自读自得的效果。

三、清平乐村居拼音版

1、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2、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3、这就是无奇之中的诡秘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情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4、译文: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就如同抓住一只狡兔一般。命令部下束住马嘴,口中含箭,取道关西越过淮水,一天一夜没有吃一颗米。他的雄壮声势和英雄气概,使那些怯懦的人也因此振奋,圣明的天子召见他之后,再三赞叹,因此被皇帝深深欣赏,受到重用,进入朝廷登上九卿的位置,曾到两道担任提刑使和按察使,四次率军离开朝廷与敌军开战。

5、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quot;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6、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7、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8、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最大影响是有了“大数据”、“云计算”为介体,万物皆可相联。于是,融合思维就大行其道。

9、(群文阅读+项目式学习)

10、⑶遥岑(cén):远山。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唐·韩愈《城南联句》)

11、教师对参读词的比较阅读,是可以只作重点辅助的。如在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3、有了这样的要处点拨,学生就可以依据上下文基本读通全首,与《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对照着读,而领悟到辛弃疾的人生世界,既有闲适恬静的风光,又有驰骋豪放的襟怀,抒发了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

14、谁来读一读《清平乐·村居》?读出你的感觉,你的味道。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15、古韵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注:草『十九皓上声』

16、总之,“理念”决定了“教学设计”。下面,我就以“实录纪要”来展现我的“设计”思路与学生的现场学习效应。

17、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18、第三:把辛弃疾的《村居》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9、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20、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1、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2、辛弃疾一生写过620多首词,其中有120多首词中出现了“醉”字,大家可以多找几首带有“醉”的诗句,连续他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尝试着去理解和体会。

3、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4、一首《清平乐》,写不尽稼轩先生四十三年的祈求,写不尽天下百姓的梦想啊。与其说这《清平乐》是辛弃疾给我们描绘的一幅清平和美的村居图,不如说这是他的一个(祈盼、一份祝愿、一种追求,一个梦想,一份祝福)(齐读《清平乐·村居》)

5、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6、四十多年来,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中原的百姓啊。(齐读: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7、(6)无数山:很多座山。

8、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就不会漏掉任何一篇文章

9、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0、词人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1、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12、(3)词中有两个zuì,上片的“醉”,真的让人陶醉,老翁老妇用着吴侬软语说着,逗着,非常幸福。下片的“最”,让词人对这个家的欣赏到了顶峰。多么自由的孩子呀!

13、读《清平乐·村居》下片,你眼前会浮现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将其变成一篇百字小日记写在日记本上。

14、这样的多文本群读,形成了相对比较复杂的阅读活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实录纪要中,梳理出执教者的设计意图和从中的研究策略。

1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16、(4)和音乐的关系不同。不合音乐的就是诗。合乐的就是“词”。也就是说,诗与音乐后来分离,但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

17、通过“一家人各在干什么”,“为什么‘最喜小儿亡赖’”这一句中有一个‘最’,这说明了什么”“这首词的重点应该在哪一句?,为什么”等等,强化第二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

18、(2)这首词中,写了哪些人物?

19、接着又以一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充分展示出辛弃疾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如此闲适恬静,另一个却是如此豪迈奔放,于是爱国与爱民便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20、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清平乐·村居》

五、清平乐村居的词牌名是什么

1、任务六:下面的作业值得一做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3、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4、四十多年,辛弃疾一直在惦记着什么?(齐读: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5、生:不仅要读,还要弄懂题目的意思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6、勤劳的大儿子令人敬佩,手巧的二儿子令人称赞。孩子们最喜欢顽皮的小儿子,因为他无拘无束剥莲蓬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在品读“卧”字的妙处时,孩子们一开始不是讲躺着就是趴着,还不够顽皮;再到后来放开了想象,竟然把小儿子想去了小溪里摸鱼或爬树乘凉了;最后孩子们想象到了边打滚边剥、翘着二郎腿剥、哼着小曲儿剥、甚至还一边干活一边偷吃……这样的小儿子可真够顽皮的。

7、(3)词人是否讨厌大儿、中儿?如果你认为不讨厌,从哪句判断出来的?

8、赏读村居,感悟清平

9、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大胆发言,这个环节我耽误的时间有些多了,导致后面深入探讨内容时来不及了,只好又找了一节课才上完整首词。

10、如果您喜欢这首诗词,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并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即可分享给朋友。

11、⑪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12、以"词人来到小溪边,为什么不说溪边长青草?"这一问题提问,品读出词句淡而有味的特点。接着由叠词"青青"出发,想象眼前看到了一丛怎样的青草?看到了什么样的小溪?可以联系上下文讲也可以结合插图补充,优美恬静的乡村风景跃然于孩子们的脑海中了。但是今天追问叠词的好处时,我觉得自己或许啰嗦了,当孩子们“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时,不如回到词句中,以读代悟。

13、用“主题”内容建构“群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信息量,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学会用“反三归一”的学习方式,自读自悟,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新方法、新策略。

14、古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通平通仄平通。 注:笼『一东平声』 注:笼『二冬平声』 注:笼『一董上声』

15、“有没有喜欢那对翁媪的?”我看时间来不及了,赶紧把最后的内容抛出来。翁媪最后才提到在意料之中,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提到翁媪孩子们略显失落,可能觉得老头老太有什么可美好的吧?

16、(1)这首词,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

17、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18、这块内容只渗透了一点点,但是觉得效果不好,有些强人所难了。

19、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20、诗的大意是: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地方方言,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大儿子在溪东边的田里除草,二儿子正在忙着编织鸡笼。最让人喜欢的小儿子,他卧在溪头的草地里面正剥着莲蓬吃。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思乡的诗句 古诗小学(关于思乡的诗句小学)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