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悠扬琴声的诗词(古人形容琴声悠扬的诗词)

2023-03-05 11:14:15

一、古人形容琴声悠扬的诗词

1、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白话释义: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2、(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3、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4、总结音乐诗歌的写作手法:

5、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6、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8、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9、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1、(拼音):yúyīnniǎoniǎo

12、相传古代一书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书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13、白居易《对琴酒》: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琴匣拂开后,酒瓶添满时。角尊白螺盏,玉轸黄金徽。未及弹与酌,相对已依依。泠泠秋泉韵,贮在龙凤池。油油春云心,一杯可致之。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应康与籍,及我三心知。

14、(翻译)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15、(2)不用喻词,本体喻体构成主谓关系关系的暗喻: 如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即“黑云如翻墨”“白雨如跳珠”,“黑云”“白雨”是主语,“翻墨”“跳珠”是谓语。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和陆游《朝无人》中“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以及李煜《乌夜啼》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属此类。

16、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

17、68群文阅读《诗经》中英雄——戍边战士形象

18、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19、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20、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描写悠扬琴声的诗词

1、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2、(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4、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5、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白话文释义: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7、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8、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9、造句:爱情和情歌一样,最高境界是余音袅袅。

10、《琵琶行》唐代:白居易

1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12、(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3、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14、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万树 一作:万木)

15、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16、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17、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18、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19、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20、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三、古代关于琴的诗词

1、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

2、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3、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

4、其实,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经过大量诗人的反复运用,很多事物和景物,具有特定的表情达意的效果,理解和掌握这些意象,对理解和鉴赏古诗词大有助益。

5、白话文释义:是谁在美丽的楼阁上吹笛子?悦耳的笛声随着轻风断断续续传来。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笛声优美,就像当年桓伊随兴所至为王徽之奏的三首曲子;而曲调的优雅更让人想起马融的笛赋中所用的词句。一曲吹毕,不知道吹奏的人是否还在画楼上,而那嘹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久久淡散。

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7、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9、此句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听弹琴》,原文如下:

10、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11、以景作结:神来之笔;结尾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运用想象写湘灵的哀怨之情,结尾写曲终人散,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已堆成了峥嵘的数峰青山,言有尽而意无穷

12、音乐特点:轻柔舒缓、欢快悠扬

13、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浣溪纱》),“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岑参《暮秋山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等。

14、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15、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6、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17、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18、译文: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19、谁怜散髻吹笙,天涯芳草关情。

20、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四、描写琴声的古诗词

1、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2、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3、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4、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5、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6、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

7、《听弹琴》(作者)刘长卿(朝代)唐

8、借喻又称曲喻,直接借助喻体来描写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借喻不说出本体事物,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如李白《行路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风浪”“云帆”“沧海”,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中的“凝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中的“桃李”“风雨”“春”“荠菜花”,苏轼《蝶恋花·代人赋》“天涯何处无芳草”中的“芳草”,等全都直接出现在诗句中,既不见喻词,更不见本体。

9、用多种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如苏轼的《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就使用了“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等用七个喻体来比喻水流之急。贺铸《青玉案》的“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折扬》、《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则用五种乐曲和荆山之玉典故对王十二的曲高和寡、无人理解表示同情。

10、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1、哪里的夕阳最美?当我看到《阿甘正传》中阿甘执着的奔跑着夕阳西下晚霞撒在他身上那时我觉得他身后的夕阳最美当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回家时看着夕阳连着火烧云我觉得那时的夕阳最美当我去九寨沟旅游时看到不远的山上夕阳映衬下的群山显得格外神圣与庄严那时我感觉这便是最美的夕阳……美是无处不在的而最美的夕阳就在你的心中他等着你用智慧的眼睛去寻找……。收起

12、阅读王创造性提出“爱阅读、深阅读、强理解、善表达、能力强”的教育理念。

13、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

14、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15、(翻译)晴朗之夜,鸟与鱼都不动了,那轮皓月浸在幽深的江水里,入了它们的梦吧?

16、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7、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8、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19、白居易《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20、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五、形容琴音的诗词

1、逆喻是特意改变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一般格式,将本体和喻体互易其位,从而化具象为抽象,以突显本体的审美性的特殊比喻。 例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诗人运用倒喻的方法借景抒情,用浙东的秀水明山比喻朋友离别时的眼泪和愁眉,委婉含蓄,生动别致。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诗人不说“梦似飞花”“愁如细雨”,却说“飞花如梦”“愁如细雨”,化形象为抽象,比喻新奇,使其意境变得缥缈空灵,妙不可言,被梁启超称为“奇语”。

2、(穷极其妙):形容精妙到极点,多形容音乐。

3、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4、“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潇湘神》

5、译文: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6、有的干脆整首诗通篇都用借喻。如明代于谦《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石灰吟》:“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煤炭》用煤炭作比,表达为了苍生的饱暖而不辞辛劳的精神;《石灰吟》更是以石灰作比,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的品格。

7、在诗歌中会出现许多意象,如果我们能很好的把握这些意象,对我们回答诗词鉴赏题目是很有帮助的~

8、#视频号:阅读王作家学堂

9、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10、译文:曲终收起拨子时当心一画,四弦齐响,声音强烈,如绷紧的丝绢突然断裂。一曲虽终,而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回肠荡气,余音绕梁,久久不息。

11、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2、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

13、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4、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15、写作手法:想象、通感(听觉到视觉:音乐随风荡漾在江上,又飘入蓝天白云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增添了情趣)、直抒胸臆、双关

16、七律·游开封清明上河园碧水?h环绿映红,宋城楼峻艳阳东。廊桥彩舫柳围岸,酒肆商街旗舞风。游客林园惊鬼斧,古人墨卷化神工。可怜妙笔空图画,直把临安作汴宫。临江仙·游清明上河园鼓乐喧天歌盛世,旌旗处处相招。汴河两岸客如潮。游人宫殿上,橹在画中遥眼底繁华非梦幻,当年北宋王朝。先贤豪墨苦心描。堪怜云易散,惆怅意难消。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南宋初,画有变,风俗画,题广泛;有大师,张择端,上河图,成长卷。北宋朝,汁梁城,百工业,最繁荣;人物众,前后拥,车马船,尽集中。有酒铺,有茶棚,有铁匠,有木工;卖花女,算命翁,桥上下,俱畅通。建筑群,起楼层,熙攘间,笔画清;杂不乱,步步精,古都市,入眼中。参考资料:知音论坛。

17、白话文释义: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18、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9、杜陵攻琴四十年,琴声在音不在弦。座中为我奏此曲,

2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腊八粥的诗句(关于腊八粥的诗词名言)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