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是元代黄公望(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
一、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
1、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豁达,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
2、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画家奉之为“山水画之圭臬”,历代多有临仿《富春山居图》的作品,甚至还有仿黄公望笔法的山水图问世,如沈周、张宏、董其昌和邹之麟等。这些摹本似乎一旦与《富春山居图》有关,都会价值连城。
3、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如果帮到你请给好评
4、《剩山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5、画家不懂题跋,自己作品的题款便会出现问题,所以我早就在1996年第6期的《国画家》杂志发表过一篇拙文《国画题款现状堪忧》,呼吁学术界赶紧重视。事后在某些全国性画展上,也有评委注意评选作品时关顾题款,有些院校则在教学中加入题款课程,都是亡羊补牢,效果不容乐观,还须努力。
6、黄公望,本姓陆,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成年后过继给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氏,官至中台察院小吏。后因牵连入狱,出狱后入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为生。当时的状况是“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莜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谓”甚至“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水中,桥下殆满。”正是这种巨大的豁达与逃脱让他的精神世界逐渐走向空灵,而他的才气如同山中云雾弥散在那些画卷之上。
7、黄公望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无论是艺术修养、笔墨功力还是对于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真切感知,几乎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说,这幅作品不止是笔墨间的创造,更是作者用全部生命完成的。
8、富春江是我国浙江省中部河流,为钱塘江建德市梅城镇下至萧山区闻家堰段的别称。长110公里,流贯浙江省桐庐、富阳两县市。
9、元朝皇帝跟黄公望闹着玩似的,黄公望刚被抓,科举就恢复了,就在这一年,当年黄公望的好同学杨载考上了进士,名正言顺做了大官。
10、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他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却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念念不忘这幅让他魂牵梦萦的画作,他愣是凭着记忆画出了另一幅《富春山居图》,他的仿作与原作在构图等方面都惊人的相似。
11、《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富春山居图》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后半卷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无用师指的是黄公望的同门师友郑樗。
12、壬申仲春,盤山兩次對雪奇景,實為創見,既形諸吟詠,展大癡此卷,煙巒萬變,若論群峰玉戲,斯究過之。御識。
13、辛亥春,攜卷至田盤,与名境相印,又一勝事。御筆。
14、想当官,最重要还是结交一群官朋友。比如阎复、徐琰之类的。以上结交的都还是正人君子。
15、但后来也许是太想上位了,饥不择食,甚至结交了贪官张闾。
16、畫家貴正不貴奇,大癡此卷三昧知。天地造物非物造,元氣裹合神淋灕。六法上乘我所喜,言之不足長言之。石渠寶笈惜未載,行□出笥常相隨。田盤小憩天成閣,展覺峰巒近列眉。香山岫雲足佳趣,以境覓畫非然疑。乃知逢源任左右,是謂田家合天倪。如入畫禪晤思白,摩詰雪江有所思。我欲壽之以佳作,德潛手筆猶能為,富春大嶺汝有記,吊古寤嘆與嗟咨。試評此畫得所否,更須紙尾揮顏碑。
17、在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生的建议下,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的两部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湾实现历史性的合璧展览。
18、古人是怎样描绘富春江景色的呢?晚唐诗人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不过,诗句再美也不过是抽象的文字,终不如一幅画来得简单直接—更何况,这幅画还是《富春山居图》。
19、每閱此卷,愛玩不置,因命學士沈德潛題其後而自紀以詩。乾隆丙寅清和月御筆。
20、今春東巡登岱,覽天門日觀之勝,不異往年所見(以下圖版糢糊無法辨認)。
二、富春山居图是元代黄公望
1、《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公分横:69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因画上题款为:“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此图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故此卷《富春山居图》为子明卷。
3、茲來田盤,創見燕柏,欣然寫之,脫稿後展閱此卷,覺墨章水暈,有所相資。壬寅暮春之初,御識。
4、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5、后来和皇帝的关系搞得最不好,甚至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也来过,他在《行香子·过七里濑》的下阕里说:“重重似画,曲曲如。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6、淀池舟行,見梁笱(竹制捕魚器),印之圖中,益知魚家生計。甲寅春御題。
7、原身为《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于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权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为《剩山图》,后半卷为:《无用师卷》。
8、于是就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9、没过多久,张闾被抓,黄公望也跟着坐牢了。
10、吴均的这篇文章是我国历史上用骈体诗文写山水的典范,而他笔下的富春江的山水,成了更多人神往的山水的典范。
11、画的命是人的运,人的命是画的运。
12、癸卯冬初,自盛京謁陵,迴蹕至夷齊廟,俯仰山川,清風斯在,悠然有會,於子陵桐江之間,因書此卷,以誌一時。御識。
13、画这张画时,是在什么地方,用的什么纸张,用的哪支毛笔,哪个画案等。只要这些东西找到了,也能证明书画的真迹。
14、《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郑樗(无用师)所绘,用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15、黄公望85岁才完成的《富春山居图》则不但融汇董、巨、荆、关诸家,更体现了元人山水画之变的特征。这种大气象的杂糅需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黄公望的耄耋之年显然已经在画作水平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6、吴均的《与宋元思书》里用短短一百四十四个字,便传神的将富春江两岸的山光水色尽现眼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7、乾隆年间,一日,乾隆检阅内宫藏画,见有黄子久作《山居图》,甚喜,钦定此画为《富春山居图》真迹,虽然画题少了“富春”二字,还是在画上盖了“御览”宝印。
18、于是黄公望就到处抱大腿。
19、从沈周手中“丢失”的《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数十年,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其主人已经换成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一生都十分推崇黄公望,在拿到《富春山居图》后他十分欣喜,在画作上写下了一长串的题跋,不仅把他与《富春山居图》相遇、思慕,最终购得的经过记载得十分详细生动,更把该作定为画家“生平得意笔”。30年后,董其昌又得到了沈周的仿作—《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或许是受了沈周的启发,天启七年(1627年),73岁的董其昌采用《富春山居图》笔法,创作了一幅山水长卷—《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这件作品同样是董氏画中精品,2012年《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亮相嘉德“秋拍”,最终以62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20、在这幅《富春山居图》中,可以看出,黄大师不仅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非常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黄大师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意趣。果然是有才!任性!
三、富春山居图的流传历史
1、武氏祠里就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穆王见王母”、“狗咬赵盾”等故事画。四川成都发现的画像砖有“弋射”、“收获”,描写了水边射雁和割稻的情景;“市井”描写了盐的生产过程,等等。但是,要利用这些资料,就必须首先别伪求真。
2、来源:意外艺术+互联网,后期编辑而成。
3、当了道士之后,黄公望四处帮人算命维生,据说算命准确,江湖口碑四皇冠。
4、潜心书画终有所成,八旬翁成就传世名画
5、出狱之后,有了犯罪记录的黄公望也没什么机会再做官了,加上一直跟道士有来往,终于相信了“一切都是命啊。”
6、此画尽描富春江两岸旎丽景色,其间树木苍苍,峰峦叠嶂;村舍、亭台错落有致,渔舟、小桥流水潺潺……
7、吴湖帆发现换来的画作只是残卷中的残卷,连题跋也没有。后来,由曹友卿再到原卖主处寻找,终于在废纸篓中找到了题跋,恢复了画作原貌。至此,《剩山图》归入吴湖帆的“梅景书屋”。
8、乾隆做了皇帝之后,就想得到《富春山居图》,但是一时寻访不见,当时的官员们无奈就高仿一部,乾隆喜上眉梢,就在画作上题诗几十篇之多,竟将留白部分全部占完。没隔多久,真迹浮出,然而乾隆碍于面子,不肯承认,就在真迹上题字,就说真迹是赝品,但是是赝品里面第一水平的。于是,真迹《富川山居图》居然因此保全,没有被涂抹损毁。而被他第一次认为是真品的就是《子明卷》。
9、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距离黄公望时代一千多年前。
10、尺幅:纵33厘米,横69厘米
11、《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题款送给无用禅师。《富春山居图》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其在人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12、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曾介绍自己是如何创作的:“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
13、戊申春巡駐津門,得臺灣生獲莊大田捷報,展卷想見凱旋將士,過桐江富春喜色。御識。
14、所以,画面不用颜色了,就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丰富画面好了。注意了,黑白灰,那可是高级色啊!此时的黄公望,早已没有了功名利禄之心,一门心思全扑在了艺术上,估计满脑子除了画画,就是画画了。江南山水气候湿润,用水墨作画的时候,长披麻皴,这种技法最合适。
15、《富春山居图》从完成的一刻,精通卜卦的黄公望已预言此画未来命运将“巧取豪夺”。黄公望为完成此作,在富春江待了五至六年左右;八旬的黄公望业已领悟人生纵有回荡,但勿须执著;从起始至死亡终结,一段因缘罢了。
16、所以,今天就带大家来窥探一下黄老头年轻时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17、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后的1938年。
18、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内清质以昭明”的透光铜镜,是西汉中晚期物品,光线照射镜面时,纹饰相应,将铜镜正背面的花纹清晰地反映到对面墙壁上。这种精工绝艺和包含着的科学原理,令人惊叹不已。
19、当时道士的地位很高,所以黄公望又结交了一大群道士朋友,甚至结交了武当祖师爷张三丰。
20、清乾隆时修该墓。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其16世孙黄泰修墓建坊,筑罗城、墓道等。1982年整修,神道用黄石铺筑,从公路直通墓前,长约60米。墓以砖砌筑,直径5米,高约4米。黄石砌的罗城内立墓碑,碑高3米,宽0.36米,并刻有画像、传略。此碑为黄泰修墓时立。
四、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的传奇故事
1、吴湖帆捧画品鉴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不由得脱口而出:“乱世出奇迹,真没想到300年后又能见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宝’。”
2、忽必烈南下之后,文天祥被捕,他在就义前的绝笔中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的部属南宋谢翱哭祭文天祥,上西台以竹如意击石,写下悲壮的《登西台恸哭记》,哭完后竹石俱碎。谢翱死后葬于严子陵钓台对面的江边。故西台亦称谢翱台。后人为了纪念严、谢二人,在西台筑了“双清亭”。
3、因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此结庐隐居,创作著名山水国画《富春山居图》而得名。公园面积333公顷,森林覆盖率5%,有云豹、羚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9种。境内九垅九湾、竹茂林深,荟萃了竹种园等一批世界一流的亚热带森林景观。
4、世事如云任卷舒,幸哉祸哉?不可说,不可说!
5、从此严子陵的故事更加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6、这首歌叫天命刘德华、林志玲、张静初、佟大为主演的电影《富春山居图》日前在北京举行首映礼,《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学员权振东、刘振宇在现场演唱了电影片尾曲《天命》,据悉这首歌是著名音乐人三宝为电影《富春山居图》和两位“好声音”学员共同量身打造的。
7、黄公望在作画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他的作品存世不多,如今留在世间有年代可考的画作只有7幅,全是他70岁以后创作的作品,其中最好也是最出名的当属《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和尚无用禅师所绘的,始画于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于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完成,此时黄公望已经81岁。他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坡石,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黄公望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8、謁真定大佛寺,並至五臺,展卷證浮嵐暖翠,一而二而一也。暮春之初識於白雲之行舘。辛丑。
9、熱河山川渾厚,草木華滋,與昔人所評一峰畫景象適合。嘗於苑中作亭曰,對畫非虛擬也。秋巡駐山莊,展卷悠然,獨惜子久未見此境耳。
10、但其实,黄公望并不是神仙,他年轻时也走过一些歪路,也有自己的脾气,所有这些被封神的画家,其实都是不断奋斗的普通人,富春山居这样伟大的作品,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11、宿雨初晴,瑣窗塵靜,展閱此卷,忻然有會,登萬仞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者,恐不如我坐遊所得多也。
12、如果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懂书画鉴定,遇到古字画,其真伪、优劣不辨,随它辽瞭乱玉,鱼目混珠,一来使至宝变为废纸,殊觉可惜;
13、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4、黄公望的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而他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黄公望擅长画山水,多描绘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
15、1350年,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题款送给无用禅师,4年后,黄公望去世。《富春山居图》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16、此卷之妙,日往來胸中,庚午時巡,過嵩陽書院,見其山川渾厚,風景適与圖合,乃知子久襟次,包羅萬有,區區以富春域之者,反屬拘墟。然非親歷其境,亦不足以知之。御識。
17、另一位明代画家邹之麟同样临摹过黄公望原作,人们将其称为邹之麟《临黄子久富春山居图》。不过,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邹之麟的一个背临本,由于不是摹制,因此画作多了一些自由的空间,就更多地掺入了他自己的笔法,保留了邹氏特有的气韵。在2011年5月中国嘉德“春拍”中,邹之麟《临黄子久富春山居图》以650万的落槌价被人买走。
18、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以水墨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但又更简约利落,自出新意,是黄公望水墨山水之巨作。作品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堪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典范,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19、山莊朝靄夕嵐,以此圖證之,益信神妙。
20、没什么,就是说身边有些事非,自己说话注意着点,别乱和人讲自己的想法和传消息,保持平常的心态就没事了,
五、黄子久富春山居图
1、黄公望与西方天才型画者梵高不同,在七十岁前,他从未想当个画家。正如所有宋元明清的中国文人,黄公望幼年书读得好,一心只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府做官。四十岁之前,他追求的是身份地位,这位了不得的巨人曾一度被摆在难以想象的乏味官职,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
2、《富春山居图》有两个版本,其一为真迹《富春山居图》此卷被烧成两段,一段为《剩山图》,纵8厘米、横4厘米,在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为《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9厘米,在台北博物院,前后段画心连接处上端有吴之矩骑缝印。另一个版本为仿品,叫《子明卷》。
3、但是没过多久,宋朝被灭,科举制废除了,汉族人想在元朝当官没有太多办法,基本上只能走后门、拉关系。
4、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画里一遍一遍的长披麻皴。前山后山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才能有层次感呢?于是黄大师就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排布。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恰当。画面仅用水墨渲染,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经过这位黄大师的巧妙处理,水墨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充分反映了黄大师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5、《富春山居图》是“元四家”(《北京》注:“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之一黄公望晚年的杰作。据说黄公望原名陆坚,幼时父母双亡,后被过继给一位人们尊称为“黄公”的老头。黄公看他聪明伶俐,特别喜欢他,说“吾望子久矣”,因此给他取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6、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7、为避战乱辗转飘零,半幅名作落户台湾
8、今春至田盤山中,景物之妙,似有勝於去年者,蓋佳山水每遊得概,日異而嵗不同,譬之展閱名畫,輒有會心,亦与溪山相引無盡,因於子久卷書之,以示兩兩印合耳。乙未暮春御識。
9、沈周痛失心爱名画,竟凭记忆画出仿作
10、此画尽描富春江两岸旎丽景色,其间树木苍苍,峰峦叠嶂;村舍、亭台错落有致,渔舟、小桥流水潺潺……
11、《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本名陆坚,自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州(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子,黄氏时年九十有膝下无子,念子久矣,所以,陆坚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
12、《富春山居图》子明卷虽系赝品,但被乾隆误作真迹而宝爱有加,且在画上题跋到几乎填满所有空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同一人在同一画中题跋最多的记录。在书画作品上题跋,是中国才有的一门学问与艺术,很有文化特色和保护价值,如今已渐衰微,虽犹不绝如缕,但若不重视,总将灭亡。
13、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庄子陵。
14、出狱后,黄公望心灰意冷,做了道士,改号“大痴”,从此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靠卖卜为生。《六砚斋笔记》中说,“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虞山画志》说他“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水中,桥下殆满”。
15、一个叫危素的年轻人和黄公望关系不错,看到了黄公望花了整整四年画的那20张精品仿古画,喜欢得不得了:
16、否则,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虚伪,其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
17、《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带秋天的景致。起伏变化的峰峦,萧瑟苍简的树木,群山环抱的村落,顺水漂流的鱼舟,如此这般恬淡宁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令观者在凝神欣赏之际有如进入画境。
18、此圖數隨行笥,甲戍東巡至吉林,駐蹕松阿里江上,沙渚煙邨,恍然圖中勝處,因於行在展卷,書之時八月九日也,御識。
19、又过去了100多年,《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到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晚年把它卖给了宜兴一个姓吴的官宦世家。《富春山居图》在人世流传到此时,由于沈周、董其昌的极度推崇,已变成了人间宝物。
20、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