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的答题方法(动静结合的好处答题格式)

2023-01-22 09:52:50

一、动静结合的好处答题格式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3、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4、自然景物如花、草等也不是绝对静止状态,而自然中人物和动物的游玩、奔跑、跳跃、捕食等相较于自然景物,就是动态的。当文章将人、景、物三者的动静结合起来时,会给人一种亲切感,一种和谐的美感。

5、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6、常考题型:某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7、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8、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9、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的论证过程。/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10、⑦对文中的表现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答题技巧:这种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实质意义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进修要领、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11、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置;分析艺术手法)

12、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的飘渺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13、(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5、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16、在夏子轩的《寻秋》这篇文章中,本来是静态的红叶黄叶,映在溪流之后,乘着谷风微动起来,观察细腻,描写生动,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了秋天的美。

17、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18、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19、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20、(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二、动静结合的答题方法

1、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人物角度: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发展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3、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4、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

5、有运用表现手法的再赏表现手法。

6、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7、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

8、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9、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10、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11、(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13、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14、(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15、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16、F.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17、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8、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19、渲染: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1)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2)烘托,指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3)环境描写。(4)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20、③举例子(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有代表性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的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三、动静结合的作用答题格式

1、(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3、B.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4、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

5、①下定义(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6、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7、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8、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9、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10、在《童年的小桥》一篇文章中,弯弯的小桥和金色的夕阳等是一种静态美,吹笛的老人,外婆牵着我的手,撒欢的狗狗等拥有动态美,动与静、自然景物与人或物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11、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12、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3、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14、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15、(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

16、类型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7、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

18、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9、②句不离段,即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如果所考查的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那么理解了本段的意思,再难理解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

20、象征: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情感或社会意义。

四、化静为动的作用答题格式

1、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一般针对欣赏具体语句的技巧。

2、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4、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5、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

6、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7、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8、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9、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10、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11、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12、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13、(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14、(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15、“……”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16、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17、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18、考点六:(拓展)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19、(2)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0、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五、动静结合答题步骤

1、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3、动静结合道家境界之一方面是指道家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要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

4、③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5、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6、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7、能否把某个词换用为某个词?

8、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9、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10、(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

11、(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12、②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13、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14、(2)剖析形象,加工提炼

15、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突出主题。

16、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17、(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8、C、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功能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19、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20、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劝人少烦恼的诗句(劝人不要烦恼的诗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